李鳳云
摘要:語言學家艾納·豪根1972年提出了一種多語種社會語言研究的新方法。稱其為“語言生態學”,并將其定義為研究任何給定語言及其環境的交互作用(豪根,1972)。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生態學的觀點已經植根于人類的思想中,并擴展到英語教學體系中,超越了環境、文明、倫理以及食品等范疇。因此,本研究的重點是在生態哲學和課堂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的生態因素,將生態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相結合,試圖構建新的大學英語生態教學模式并提出相關的構建步驟,以期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供啟示。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課堂生態 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175-02
一、前言
現代社會,生態學越來越受到重視。21世紀,生態思想從生物學滲透到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杜,2013)。近幾十年來,英語教學主要集中在閱讀和寫作能力上,使學生只閱讀和寫作,他們幾乎沒有時間獨立思考,也沒有時間與同伴和老師交流。這種教學模式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和國際環境。隨著國際交流與貿易的不斷發展,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口語和聽力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蔡,2005)。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考試種類繁多,這些考試使大學英語教學重點放在語法、詞匯、寫作等基礎知識上。因此,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更注重對這些語言成分的學習和教學,忽視了學習和口語等語言技能的培養。所以很多學生在考試中表現很好,卻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流利地表達英語。因此,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并沒有培養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生態教學模式將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理論和新的語言教學模式。
近年來,英語教學中出現了語法翻譯法、學術法、社會交際法、信息交際法和主流英語教學等多種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其中學術風格,是適應于高級外語課程,在學術語境中往往由一篇報紙或某些閱讀文本組成,老師引導學生逐句學習文本,學生繼續進行語法練習,也會涉及把文章翻譯成母語。然而,這種教學風格往往是為語言的實際使用做準備,學生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它強調了對語法內容和閱讀資料中存在的句子的習得。這種教學風格適合那些有學術天賦的學生。學術教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適合大學生,但從生態教學模式的角度來看,教師僅對語法和句子進行教學和解釋是不平衡的,因為這會減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流機會。另一種教學風格是社會交際風格,它主要強調兩人在一種情境中的共同作用,這就是韓禮德(1975)所說的人際功能。社會交往方式更注重信息交流和人際交往。在社會交際方式中,語言是人的交際。交際風格的核心在于建立和保持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教學風格中,語言被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此種模式中,教師不注重語法和語言規則的解釋而注重口語的流利,以達到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的目的。社會交際風格試圖培養學生流利的交際能力,而不是強調無語法缺陷的句子(Cook,2000)。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學生們的表達是不受約束的;教師不會過多地講解知識點,需要學生們更多地主動獨立地自學和課上交流,因此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具有獨立的個性,那些需要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或許不適合此教學方式。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順利通過各種英語考試。因此,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不注重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考試是評價英語學習的主要手段。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過分強調教師的教學,而不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僅限于英語課本、黑板和多媒體,對于講解知識方面,更多的確保學生能準確記憶英語語法規則。因此,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忽視了英語教學與現實的相互關系。誠然,英語課堂不是動態的。學生很少會積極參加英語學習。因此,語言學習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大綱的設計更多的是強調語言知識點的掌握和重復而非對于文化的涉及教授。比如:第一堂課是對于本單元的課文內容的介紹以及單詞短語的講解;第二堂課是對于本單元的知識點和語法規則的講解以及課后習題的訓練;最后一步就是要求學生對本單元學過的內容進行總結。整個上課流程很傳統,幾乎整個英語學習過程都是由英語教師通過對學習要點、詞匯和句子的介紹和解釋來控制的。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或很少有交流機會。因此,這種英語學習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沒有幫助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生態教學模式。“生態學”這個詞來自希臘語,1866年由德國科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提出。海克爾定義生態學是探索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吳,1990)。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它是師生在和諧共處的課堂環境中的結合。
三、生態教學模式特點
(1)動態性。教學環境是變化的,教授主體也是變化的,所以英語教學模式應試變化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是有必要的。生態教學模式具有這樣的特點。
(2)多樣性與和諧性。這種語言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將母語與目標語相結合。大學英語生態模式應注重文化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共存性,實現母語與目標語言的和諧。多樣性意味著對個性的尊重和接受,尊重每個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個性與差異。
(3)多種方法結合。生態教學模式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首先,在課前,教師將展示視頻或幾張圖片,形成輕松有趣的氛圍。在進入內容之前,老師會展示一些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仔細閱讀后回答。在這種教學模式中,經常采用小組討論和結對作業,使學生感到舒適,而不是緊張和不安。最后,小組成員將表達他們的意見,并相互交流。多媒體也可代替課本,使得學生知道內容的側重點。
(4)和諧的師生關系。在生態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設計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可以自由、自主地參與課堂學習語言。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相互交流,促進課堂平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使教學過程中可以達成共識或妥協。
(5)評價方式的多樣性。生態英語教學模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的語言水平,一方面需要學習者更加重視整體英語學習和實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不同的語言評價方式來體現不同的語言技能。
(6)輸入與輸出的平衡。生態教學模式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自主思考。同時,教師采取綜合的評價方法來衡量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這意味著實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平衡。
四、生態教學模式的構建
(1)制訂生態英語教學目標。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生態教學模式將為語言技能的培養和文化能力的培養設定目標。
(2)選擇生態英語教材。生態教學模式要求教材全面,即教材包含全面的內容,學生不僅可以從中學習語言點,還可以從中學習外部知識。
(3)探索教學評價的新途徑。生態教學模式涉及的評價方式不僅限定于考試,還有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教師互評,評價對象不僅包括英語教師,還包括學生和家長。因此,生態教學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采用多種評價方法。
五、結語
生態教學模式能使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各要素保持平衡,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要素在英語教學體系中的作用,使大學英語教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為英語的學習和教學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助生態教學的理念和原理使得更多教師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一定程度上彌補現存的不足。
參考文獻:
[1]Cook,V.(2000).Linguistic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外語與教學(外國語文雙月刊),2005(2):83-91.
[3]杜亞麗.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