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雅玲 馬眾
摘 要:高校是向大學生傳播先進文化的主體,是當代大學生接受信仰教育的主要場所。高校在信仰教育方面的能力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大學生樹立信仰產生影響,高校對信仰教育重視與否、信仰教育內容科學與否、信仰教育方式創新與否以及信仰教育人員專業與否等等都會對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產生不可比擬的影響。高校是目前當代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本文探討的著重點在于目前國內高校在大學生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提供給學生更為優質的信仰教育,從而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的信仰,擺脫“信仰危機”,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助力。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
當代大學生“信仰危機”越來越令人擔憂,其表現出的世俗化、功利化和物質化等傾向與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背道而馳,對社會的良性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影響。大學生接受信仰教育的場所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小細節都可能影響其信仰的形成。因此,探討高校目前在大學生信仰教育方面的現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有助于高校調整方針,給予當代大學生以更優質的信仰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信仰,為國家輸送更全面的人才,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旨在于為高校解決在信仰教育上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建議,為高校能夠更好的傳播優質教育給予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一、高校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是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思想素質、道德信仰以及文化水平的如何將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水平。如今大學生“信仰危機”趨勢愈發嚴重,對國家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信仰對國家未來的繁榮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當代大學生接受信仰教育的主場所則是高校,高校在對大學生信仰教育上發揮著主渠道作用,加強高校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變革期,當代大學生信仰的健康與否直接對國家未來發展進程造成影響,關乎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高校在向大學生傳播正確信仰上起著主橋梁的作用,只有高校重視信仰教育,善于發現且樂于改進其在這方面的問題,才能為大學生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大學生才有可能樹立健康信仰,才有機會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諧發展大展身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二、高校在信仰教育上存在的問題
1、教育內容落伍
高校在信仰教育上缺乏與時俱進的態度,自然無法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信仰者。如今國內高校信仰教育的主形式仍是思政課教授,教師按照課本內容或者考綱要求向學生傳授信仰知識,但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萬千,往往課本分發到學生手里后國家形勢、最新思想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例如2018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當時國內幾乎所有高校早已開始本學期的課程,課本內容及考試大綱已基本定好,許多高校的思政教師并沒有向學生詳細地說明黨的十九大給國家發展帶來的重大影響,當代許多大學生,尤其是還未入黨的大學生對國家時事關心程度十分薄弱,有的甚至不知道這一會議何時何地召開,他們這一態度本就影響了其信仰的樹立,而有部分教師也只是簡單提及甚至從未提及,這導致部分學生根本無法形成與時俱進的思想信仰。
2、教育形式單一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學生信仰教育方面仍然使用傳統的教育方法。國內大部分高校傳授信仰知識的主渠道仍是思政課,其他形式的傳授在許多高校并不常見,而高校思政課目前,的情況也不是很樂觀,思政課對大學生缺少吸引力,無法聚焦大學生意識形態,課堂狀況及教學秩序堪憂。盡管一些高校在大學生信仰教育方面進行了教育教學改革,也希望發揮大學生的主動精神,也嘗試了其他一些教育方法,比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但是即使外在的形式有變化,內在的基本模式仍然是沿用集體灌輸的方式,忽視了對大學生的個性啟發和因材施教,更加忽視了大學生的內在動機和自我教育。如若高校不愿意多費心力開展多渠道的教育形式,自然無法結出什么好果實,如今許多高校信仰教育狀況堪憂也是收到其教育形式單一的影響。
3、教育人員“非專業”
國內高校頻繁出現教育人員專業不對口,更不用提現今逐漸被“邊緣化”的思政教育,許多高校思政教師、輔導員并非專業人員,高校領導認為思政課什么教師都可以講授,并沒有對此加以限制。部分思政教師不能適應新環境和新形勢,授課水平一版,授課內容比較枯燥,內容和教學形式都不能與時俱進,為了應付學校的教學任務,勉強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對知識點的講解缺少實踐,理論脫離實際。這嚴重導致了學生接收的思想教育并非全面專業,這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會造成嚴重的沖擊。
三、高校對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1、增強信仰教育的時代性
只有高校真正重視起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調整方針增強思政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靈活性與生動性,積極關注國家最新的發展形勢,授予學生最新的思想,才有可能培養出思想與時俱進的信仰者。除此之外,高校還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們增加關注時事的頻率,通過印發最新宣傳冊、張貼學習報等方式創造學習氛圍,激勵學生關注最新時事政治,樹立最新思想信仰。
2、拓寬信仰教育的渠道
高校要做到“拍拍臉、跺跺腳、站起來”,積極借鑒其他取得成功的案例,形成校內傳播渠道多樣化,這樣做不僅能夠提高高校傳授知識的樂趣,還能激發學生接收知識的興趣,樹立全面的信仰。高校要開展更多渠道的信仰知識傳授,如請校外名師來校內開展信仰講座、舉辦信仰知識競賽、利用學校報紙或者校廣播臺定期刊登、播報國家最新時事等等,這些都是高校進行信仰教育的好辦法,渠道多樣化有益于學生選擇,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吸收知識。
3、加強思政教師的選拔
高校要加強對思政教師的選拔,專業對口應是基本要求,教師素質、能力水平等也要仔細考察。教師是高校向學生傳授信仰教育的主體人,其能力水平、自身素質將對學生思想產生十分關鍵的影響,高校不應隨意分配,應重視起來,吸納專業、能力、素質都符合要求的教師,給予學生優質全面的信仰教育。
4、占領網絡教育陣地
高校要加強網絡和媒體工作,主動占領網絡思政教育陣地,抓住教育主動權,將網絡建設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陣地。高校學生受網絡影響很大,是網絡和媒體傳播的主要受眾,高校要加強工作力量的投入,積極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加強網絡和媒體的制度建設、功能建設和內容建設,使校園網成為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傳播先進文化知識、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陣地。
大學生青年正是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在其為個人而奮斗之時,也正是在為祖國達成夢想而奮斗,其一舉一動都可能對國家的未來造成影響,其信仰的堅定、正確與否對祖國未來的形勢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信仰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高校是當代大學生接收知識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大學生進行信仰教育的主要場所,其對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形成是十分關鍵的。當前國內高校應正視自身在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對策解決問題,如借鑒國內外在信仰教育方面出色的高校,向其“取取經”,并結合自身學校的狀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手段,致力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水平,幫助其解決“信仰危機”,擺脫信仰的功利化、世俗化,建立馬克思主義唯物信仰,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打好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華偉.當代中國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6.
[2]馬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及對策研究[D].黑龍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
[3]朱永民.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