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碧嵐
摘 要: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探索與奮斗、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凝結而成的偉大成果,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和無窮的價值力量,有利于大學生堅定遠大的理想信念、形成積極的價值取向、厚植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優良的紀律作風,高校在傳承紅色基因過程中,需要提升應用紅色及基因的能力,科學開展紅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善于利用新媒體創新紅色思政實踐。
關鍵詞:紅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紅色實踐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1]。將紅色基因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之中,不僅關涉到“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也是高校在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政治使命和責任擔當。
一、 什么是紅色基因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也包括近代中國開關以來歷代仁人志士自強不息、救國拯民、反對內外強權壓迫過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
紅色基因的物質載體是紅色資源,包括“人”、“物”、“事”。“人”是指人民群眾中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功勛卓絕者;“物”是指上述這些“人”曾經戰斗過、工作過的舊址、遺址以及所用過的武器、工具等;“事”是指是指革命和奮斗過程中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事件和事跡。
紅色基因的思想精髓是革命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表現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抗爭精神,例如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在新中國建設時期表現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斗精神,例如大慶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抗震救災精神等。
紅色基因的行為表現是精神文化活動。具體表現為以革命斗爭為題材內容的紅色小說、紅色戲劇、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等經典的文藝作品,倡導的紅色文化旅游,舉辦的各類紅色文化活動,創辦的以弘揚紅色精神、傳播紅色文化為主旨的紅色網站等。
二、 紅色基因的特征與價值
1、 紅色基因的特征
(1) 先進性:紅色基因是構成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要源泉,體現指導思想的先進性和價值追求的先進性。
(2) 革命性:紅色基因的形成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有著中國優良革命文化的根本底色,包括了社會革命性底色以及自我革命性底色。
(3) 民族性:紅色基因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使得民族傳統得以豐富發展,并在其中形成中國特色獨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
2、 紅色基因的價值
(1) 從歷史邏輯來看,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制勝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孕育形成的“五四精神”、建黨初期形成的“紅船精神”、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處在中國革命艱難困苦時期形成的“長征精神”、中國共產黨發展鞏固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等,是這些精神賦予了革命先輩和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里執著追求、堅忍不拔、視死如歸,取得新中國的革命勝利。
(2) 從實踐邏輯來看,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富起來的思想武器。在激情燃燒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孕育了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航天精神等。這些精神構成一個前后接續、傳承發展的精神體系,讓中國人民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跨越。
(3) 從未來邏輯來看,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根本保證。在強起來的進程中,我們還面臨“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要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紅色基因具有自我革命的胸懷和勇氣,可以保證在強起來的進程中不斷矯正前行的航標,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與西方文化抗衡的思想武器。
三、 紅色基因的高校思政教育現實意義
1、 理想信念意義
紅色基因承載了我們黨和軍隊始終堅定不移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和生動教材,而理想信念教育則為紅色基因的進一步延續傳承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目前,高校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很多大學生缺乏系統的政治理論知識,致使一些學生的政治信仰較淡漠。延續和傳承“紅色基因”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重大歷史事件和革命先輩的成長經歷,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可以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確的導向、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奮斗目標和政治方向,提高他們的政治判斷力和政治責任感,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2、 核心價值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的承繼和升華,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紅色基因滲透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以及為追求民族獨立和社會自由、民主、平等而奮斗的精神,包含了體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目標的精神形態,雖然紅色基因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歷史時期各不相同,但其蘊含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卻高度契合[2]。紅色基因保證了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方向,因此,在高校中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充分挖掘紅色基因中的價值意蘊,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為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正確的價值導向。
3、 傳統美德意義
紅色基因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因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見證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光榮歷史,并且已經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通過對這些先驅崇高精神、光輝事跡的學習,在思想與情感上都能得到很大的震撼,與單純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相比,紅色基因中的一些物態文化具有生動形象的特色,將抽象的理論說教轉化為鮮活的人物與事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能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大學生思想教育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因此,充分運用紅色基因中的道德元素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有利于喚醒個體的情感意識,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進而啟發道德自覺[3]。
4、 黨紀法規意義
優良的作風以及組織紀律意識使黨在長期的歷史事件中取得革命勝利和建設成果。其中紀律培養不僅是黨維護內部團結、鞏固與人民群眾聯系的保障,同時也是提升黨戰斗力、先進性的重要武器[4]。黨的十九大對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作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尤為重要。因此充分發揮紅色基因的時代性、傳承性和教育性特征,有助于高校學生系統地學習黨的發展歷程,培養學生黨員的組織紀律意識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培育學生黨員提高遵守黨的紀律自覺性與約束性,進一步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四、 紅色基因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應用
1、 提升應用紅色基因的能力
紅色基因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教育元素,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高校積極激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紅色基因,提高應用能力需要堅持“三個結合”:一是挖掘內涵與創新形式相結合,緊密聯系時代需求和學生特點,采取當代大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語言、方法以及話題積極,創新教學形式,提高紅色基因傳播效率和效果;二是教師講述與師生互動相結合,增強原本教育客體學生的主體意識,從傳統的“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運用聊天式、展示式、音像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增加師生互動;三是課堂講述與課外體驗相結合,豐富實踐體驗教育,充分挖掘、利用地域優勢,運用實體化紅色資源開展紅色基因教育,營造紅色基因教育氛圍,開展一系列紅色基因實踐體驗活動。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突出“教育特點”、設計“故事看點”、找準“情感支點”這三個要點,真正使紅色基因“入腦入心”。
2、 科學開展紅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特色活動是紅色基因融入高校育人的有效載體,能夠提高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實效性。科學的開展紅色思政活動,就需要高校去精心的設計和實施。
一是引導主體性參與,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徒步、獻花、宣誓參與到教育過程中,是參與式教育的實踐應用,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內化。
二是注重神圣性建構,教育的儀式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信仰教育過程中,神圣感十分重要,通過在烈士墓前獻花、在莊嚴的音樂中宣誓,增強了信仰教育的儀式感、神圣感。
三是情感性卷入,科學研究表明,參與某一種信念,個人卷入的程度越高,為這項活動犧牲得越多,就越容易相信,例如“重走長征路”等徒步紅色實踐活動中,學生經過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有充分的情感卷入,其感受會顯著提升其對信仰的認知和強化其情感認同。
四是理論性升華,通過活動現場的紅色場景展示或者紅色故事講解,例如前面所述徒步紅色實踐活動中,問學生對長途跋涉的感受,比較烈士墓中烈士為什么能面對遠超我們的困難而不屈服,因為他們有信仰,信仰是指路明燈、精神動力,理論升華會把學生的情感認同內化為理論自覺,內化為指導思想,外化為行動實踐。
五是反思性內化,結合前面的行為實踐,還需要學生的思想實踐參與,即進行理論的思考和思辨,通過學生的理論閱讀,形成理論闡釋,提交理論心得,思想實踐與行為實踐的有機耦合,從而完成一次系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3、 善用新媒體創新紅色思政實踐
善于搭建移動的紅色平臺,讓紅色基因動起來。開發以紅色基因為內涵的手機APP,建立校園紅色文化網站、官方微信公眾平臺,運用紅色微博微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打造紅色信息交流立體平臺,主動占領網絡陣地,提高紅色基因“微傳播”的實效性。
善于撲捉吸睛的熱點傳紅色,讓紅色基因傳起來。善于把握重要契機,利用一些重大節慶日、紀念日以及主流思潮,在線上線下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巧妙設置相關話題開展討論,形成熱點推送,滲透到大學生的網絡表達、網絡交往、網絡生活的各個方面。
善用時代的鮮活話語講紅色,讓紅色基因靚起來。把準青年的“心脈”,用95后、00后一代的話語體系,拆除青年的“心墻”、化解青年的“心結”,講好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紅色故事,溫暖青年的“心房”,從而提升青年的“心境”。
善用舞臺的角色形象演紅色,讓紅色基因實起來。利用好舞臺劇、歌舞劇等藝術表現形式,其演出方式飽含了濃郁的情感,有著歷史情境再現的強烈視聽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特別有助于教學內容入腦入心。使紅色思政教育不但有聽覺還要有視覺,不但有道理還能融情理,不但有高度更要有溫度,不但有意義的理念還要有意思的體驗,不但展現理論的品格還要彰顯魅力的人格。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年2月28日(01).
[2]劉金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紅色基因及對高校思政教學的啟示[J]高教學刊,2016年(19),199-200.
[3]陳玉琛.紅色基因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價值實現的探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 年9 月20 日,Vo1.38 No.9,192-194.
[4]孫學文,王曉飛,謝昀昀.新時代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黨建中的運用研究[J].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12月(39),6-9.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