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讓我們的課堂快樂起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從“找到原因,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全面改革,促使學生快樂學習”兩個方面進行深入說明并探討,進一步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中職學校;語言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方式
語文作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是中職階段的學生,因其自身在文化知識的掌握方面比較薄弱,所以中職學生需要積極學習語文知識,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儲備量,擴展自身文化學習視野,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然而在諸多中職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且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不能更好地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顯得語文課堂有些枯燥,因此中職語文教師需要給予語文課堂教學高度重視,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賦予語文課堂一定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快樂,進而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改革,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以下為筆者對此給予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一、 找到原因,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
要想推動中職語文課堂的改革,教師需要找到學生學習效率不佳的原因,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制訂出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首先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滯后性,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諸多教師仍采用“一刀切”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處于固定式的教學模式背景下參與學習活動,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沒有真正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其次,中職語文教學內容有些枯燥。諸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中一味地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將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都利用在知識點的講解上,沒有顧及學生的理解程度,這樣學生不能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歡樂,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加上中職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佳,導致其不能專心地參與學習活動,影響中職語文的教學質量。最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程度不夠,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語文課堂氣氛沉悶,大大降低了中職語文教學質量,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 全面改革,促使學生快樂學習
(一) 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效率,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期間的感受與情感,所以中職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學生注意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要結合中職學生的性格特點,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與支持,建立中職學生學習自信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比如教師挑選學生感興趣的辯論活動,增強學生的表現欲望,組織學生在上課之前進行幾分鐘的演講,包括“中國節目與洋節”“網絡的優勢和劣勢”等,因這些事物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學生會對辯論的內容產生強烈興趣,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生沉浸在課堂演講活動中時,教師再引出教學主題,進一步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歡樂。
(二) 創新教學手段,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許多先進教育技術興起并發展,因以往的中職語文課堂內容不夠豐富,學生不能感受到學生的歡樂,而現代先進技術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能夠賦予語文課堂趣味化,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善于利用先進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出生動的學習內容,促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歡樂,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永遠的校園這節內容時,教師利用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觀看視頻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視頻內容記錄了許多學生在校園中的行為,教師結合視頻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第一,如何保證校園的衛生,第二,如何在校園活動中與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第三,怎樣將自身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在校園建設上等,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學生對語文課堂探索的求知欲。
(三) 將語文課堂與專業相結合
中職學校的目標是培養專業型人才,教師應在教授期間向學生滲透專業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認知與了解,促使中職學生更好地成長。比如對于汽修專業的語文課堂,教師可以結合汽修專業的特點,在課堂中向學生滲透一些關于汽車的發展文化,并引導學生將語文課堂與汽修知識建立關聯,由此學生便會意識到專業學習和語文知識獲取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與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由此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帶來歡樂。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構建中職語文趣味性教學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中職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有效的方式豐富語文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進而引導學生在語文的世界中遨游,體會學習的歡樂。
參考文獻:
[1]趙金花.讓中職語文課堂快樂起來——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嘗試[J].文理導航(上旬),2014(10):78.
[2]梁軍.讓中職語文課堂“活”起來——淺析中職語文教學改革[J].中學語文,2015(3):62-63.
作者簡介:
孫樹坤,河北省滄州市,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