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和要求,并說明讀與寫在語言輸入和輸出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對傳統的英語寫作課進行批判,并以教學實例分析了應如何在閱讀課的教學活動中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探討了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為基于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核心素養;讀寫結合;閱讀教學;思維品質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中明確闡述了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四個要素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具有層次的。其中,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文化意識體現了英語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條件。
要培養高中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閱讀和寫作則是其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中學生的閱讀量有明顯的增加,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也在逐步加強,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寫作能力卻一直未能有顯著的進步和提高,究其原因是傳統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達到新課程的實施標準。傳統的英語寫作訓練模式如下:教師呈現寫作題目——分析題目(講解注意寫作要點,補充相關詞匯,短語)——布置寫作任務——收齊作業,逐一批改。縱觀這個傳統的寫作訓練流程,可以發現全程都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缺乏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喪失寫作的熱情和興趣。
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由于閱讀和寫作在語言使用和語篇特征上有很強的共性,如何通過在閱讀課中,以讀促寫,以說帶寫的方式使學生把閱讀中所習得的知識遷移到寫作中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是本文所要闡述的主要問題。以下是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的實踐課例。
一、 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第一模塊第二單元的閱讀課文superhero。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了電影《超人》中的主要扮演者Christopher Reeve的生平事跡。他不僅是電影中超人的扮演者,更是現實生活中身殘志堅的“超人”。
二、 教學目標
(一) 語言能力目標
學生通過skimming和detailed reading閱讀任務鍛煉他們快速閱讀,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細讀中學會概括、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二) 思維品質目標
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文本進行分析,推斷,歸納,總結。從閱讀文本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運用到寫作任務中。
(三) 學習能力目標
學生能在“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下將閱讀文本作為寫作題材,強化英語閱讀學習效果,提高英語寫作能力。
三、 教學步驟
首先,通過直觀地觀看Christopher Reeve參演的“superman”,喚起學生的濃烈興趣,讓學生對該文本的主人公有個初步印象。然后,讓學生通過快速閱讀的策略,能夠快速提取文章的有效信息,同時又能準確地對文章進行歸納,概括,獲取段意。再次,通過復述Christopher的經歷,讓學生對Christopher有進一步加深的印象,以說促寫的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輸出的能力。通過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快速找到關鍵信息,同時也讓學生對采訪內容有個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最后,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Christopher作進一步地分析和了解,小組討論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形成用英語來思維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進一步地讓學生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地對文本的主要人物進行深入剖析,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學生通過對全篇文本的綜合理解和討論后,從主人公對自身的影響入手,對文本進一步升華,從而達到學習文本后學生能獲取的本節課的情感目標,及學習主人公堅韌,勇敢,永不放棄的優良品質。最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后根據閱讀材料進行寫作,這樣的讀寫結合讓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得以協同發展,也讓學生順利地實現了從讀到寫的遷移。
由此可見,本節課例將“以讀促寫”的教學理念貫穿在整個課堂環節中,采用略讀,細讀,填空,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從閱讀的輸入到寫作的輸出過程,從而實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
以英語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模式,以語篇為載體,用問題來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學習和運用語言去探索新知識,構建新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深化了英語閱讀教學,也極大地豐富了英語閱讀教學的內涵,使課堂的閱讀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圍繞學生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的寓教于樂的討論與活動,在讀寫活動中發展了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潘登,許娟.高中英語讀寫課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7.
[2]郭強.高中英語以讀促寫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
作者簡介:
潘郁芬,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國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