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葉飛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浙江 湖州 313000)
“現代學徒制”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徒的培養目標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政府、企業、學校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它是在突破以往學校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職教育人新模式。2014年3月31日,“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試點方案研討會”在太湖之濱湖州舉行,對湖州職業教育大力發展現代學徒制具有建設性指導意義。在全國實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契機下,湖州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現代學徒制“334”湖州模式。中職課程體系建設一直以來都是中職學生素質提升、實習生就業、員工終身發展的有力保障。根據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兩年來精心試點湖州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得出適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建設相對匱乏,較大地阻礙了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的人才培養。所以在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下建立新的中職課程體系迫在眉睫。如圖1所示,課程是銜接學生發展的重要紐帶。

圖1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簡圖
課程體系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通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課程體系主要由特定的課程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所組成。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至今有如此良好的社會貢獻力,離不開對于課程體系建設的逐層推進。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不同的課程體系作為支撐。目前,湖州市“334”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初步打開了職業學校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通道。現代學徒制的實質是校企共同育人,那么校企共商的課程體系建設變得尤為重要。
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組織編寫工作大多來自于高等院校,筆者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專業一線教師常常會發現拿到的教科書是由某某高等院校的教授所編寫并且也是十一五規劃教材。我經常在執教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困難和問題,也經常和一些老教師討論此類方面關于教材的問題。高等院校的老師是培養學術性人才的重要支撐力量,更是科學研究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他們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及其精準,但是,高等學校編寫的課程、教材更加適合有主動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信息采集能力等具備良好學習條件的優秀大學生。當這些教材到我們手上時,作為教材的實施者的教師頓時覺得難以實施教學環節,難以把握教學重難點,可想而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該會出現什么樣的上課現象。不是教材本身的原因,而是我們的授課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職業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性質是為了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和具備適應企業技術革新和轉型后的學習技能的畢業生,而不是培養學術性人才和科研骨干。所以中等職業學校的教材開發建設要緊緊圍繞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性質來展開和規劃。盡管很多高等院校的老師在編寫過程中根據教參已經對知識點難度降低并加入了趣味性較強的情景導入,但是課程體系的建立中還是無法擺脫傳統的不再適用的教學思想,給中等職業學校開發課程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因為市場需要的是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所以市場對于人才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如圖2所示。

圖2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建設
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職業教育經歷了發展、繁榮、調整、再發展的過程,一直都在不斷地改革與發展,一直都在尋求適合社會與市場的道路。國務院組織召開過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明確提出了未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相結合的改革發展之路。這一思路確立了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從那時起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被推上歷史舞臺,全國各省市、各中等職業學校開始思考如何進行課程改革、開發適合中職生的課程內容。經過幾年的實踐,課程改革在各中職學校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學生操作技能水平也明顯有了提高,就業形勢良好。浙江省從2007年6月8日開始啟動專業課程改革研究。經過了大規模對企業經理、技術主管、工程師、高級技師和職高畢業生進行調查,通過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個人訪談等方式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成立了由行業專業、中職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形成了浙江省課改的基本思路,最終形成改革模式,即:公共課+核心課程+教學項目。2008年下半年浙江省啟動了四大專業的教材編寫,專業涉及數控、服裝、汽修和旅游。經過今年課改工作的扎實推進,“項目教學”開始走上了中職各大專業的實訓課堂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實效。浙江信息工程學校作為首批課改學校緊跟職業教育發展潮流。學校骨干教師參與浙江省課程編寫工作,取得了很多課改成果,如:《機械制圖》、《數控加工機械基礎》、《零件測量與控制技術》等機械專業核心課程。我們學校機電部的學生都在平時上課時使用著這些課改教材,但是最終的問題還是明顯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學生畢業后到企業實習時有很多東西都不會。經過湖州市重點項目之一的“現代學徒制度”進程的逐步推進,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已經和雙力集團、大東吳汽車電機、浙北大酒店等多家湖州知名企業達成校企共同育人的良好環境。筆者認為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方向開始真正取得效果。課改的特色體現在極大地改善了以往中職學校上課的形勢,即打破了課堂常規模式,實現了理實一體化教學,很多課程都采取了“項目教學法”,很多章節都具有“情景導入”過程。課改真實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但是現代學徒制的育人標準不盡相同,它是必須讓學徒們懂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固有知識的套用。從學校招生就業處和企業的反映得知,我校的畢業生理論知識扎實、生活能力較強,但是缺乏必備的崗位操作能力,所以在中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將校企合作因素考慮在內是迫在眉睫的。
現代學徒制的育人模式強調要加大企業參與度,企業的優秀技術骨干擔任學徒們的師傅。在整個學徒輪崗實訓過程中,師傅和徒弟拜師學藝期間師傅會幫助徒弟解決非常多的技術疑難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非常寶貴的知識財富,是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真正的意義所在。那如何把這些寶貴的財富積累起來讓更多的中職學生受益呢?答案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建立起良好的校企會商課程建設的平臺來推動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下課程體系的建設。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湖州市現代學徒制“334”育人模式中,打造良好的學徒制帶隊教師也擺在了重要的位置,所以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招生就業處都是遣派專業教師跟隨學徒們深入對接企業進行跟蹤指導和自我鍛煉成長。在這次大東吳電機公司學徒制班中,筆者作為學校帶隊教師,曾多次進入車間觀察學徒們的工作環境和操作工位,也曾深入CAXA設計中心跟學徒們學習設計。經過半年多時間,筆者發現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知識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專業教師下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師可以根據學徒在具體崗位上實訓時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記錄,回頭和企業的技術員進行會商。在湖州大東吳汽車電機,筆者還深刻地學習到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該公司每周一下午5點鐘都會召開所有學徒制成員及相應師傅的交流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學徒們都會對這一周出現的問題和難題進行梳理、總結,在會上跟所有的師傅交流。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時候,更是總結知識的時候。專業教師應對每個崗位都進行分析,總結該崗位的操作、維護等方面的知識。帶著這些知識回到學校查閱目前安排的課程中有哪些課程涉及到這些知識。
定期召開學徒回校交流是建立在現代學徒制四種身份轉變的基礎上深化實施的。四種身份即“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但是歸根結底身份的轉變過程也是技術能力不斷增長與被企業認可的過程。目前,在實施學徒制育人模式中,學徒們很少回校進行交流。技術和思想的提高都無法讓學校馬上獲悉。這時學校應該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讓他們來發揮才能,比方說建立學徒制經驗大講堂。給我們的準實習生進行互動交流,傳授經驗。專業部可以將學校目前開設的專業課內容和學徒們進行探討,師生共同總結出適合學徒制更好開展急需的崗位課程。下面的例子發生在湖州大東吳汽車電機學徒制班里面。
大東吳汽車電機公司學徒實習案例
盧佳偉系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機電部電子電工11班實習生,在大東吳汽車電機公司實習期間,輪崗的崗位是沖線機操作。該設備的操作過程是將需要沖裁成型的電機線放在沖線機刃口上沖壓,但是沖壓要得以實現必須由操作者踩動設備下面的按鈕才可。但是盧佳偉同學在操作的時候由于自己操作不當導致左手小指骨折,操作不當的原因是用手去取還未成型的線就踩下設備啟動按鈕。這些企業操作事故都不是意外,都是自己不懂得該設備的操作規劃而造成的。如果實習生在校期間就懂得設備操作規范和重點注意事項,并結合企業實際事例作為輔助教材,筆者認為該意外是可以避免到最小傷害程度的。
浙江信息工程學校一直以來都在不斷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多年來經歷了頂崗實習、訂單培養、校企共建機電產學研基地三個階段。正確之路發展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為湖州的制造業、現代餐飲、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人才供給貢獻,一大批優秀的技能型人才活躍在湖州各大企業中,這些都是我們學校立校之本的重要保障。但是校企合作更應得到深化發展。目前,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正在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為主導的雙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2014年4月25日在學校3號會議室召開了由校長主講的現代學徒制課題、論文研討會。參與會議的有學校分管學徒制副校長、招生就業處、各大專業部主任、教研組長和各個聯系企業的一線帶隊教師,學校領導非常重視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會議內容重點布置、研討了學徒制課程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提出了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必要性。
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正在逐步變成固有模式發展,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每年都會迎來全國各大職業學校的參觀,學校文化、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創新發展應該說已經引領浙江、輻射全國。同樣,我們學校很多優秀教師都會走出校園去全國各大優秀職業學校學習取經,懂得互贏發展、懂得不進則退。這是一條非常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途徑。職業教育課程學時的構建只要在不隨意改變中職教育國家規定的學制三年的前提下,內部的學時分配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形成創新機制,進行階段學時重建,其中包括課程結構的重組、專業理論課程與技能實訓課程。浙江信息工程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實行“2.5+0.5+0.5”三段式育人。“2”:前兩學年,學校進行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專業課教學,訓練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踐行6個對接(學校與企業、基地與車間、專業與產業、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員工、培養培訓與終身教育)第二年學生到企業進行教學見習,節假日和寒暑假進入企業進行對口崗位的勤工儉學。“0.5”:實習前半年,學生到企業當學徒,在崗位師傅的帶領下進行3—5個崗位技能輪訓,實施企業化班組管理,一個師傅帶五個左右徒弟,組成學習小組,確保學生切實掌握實習崗位所有技能,學習并安排專業教師下企業進行跟蹤指導。“0.5”:實習后半年,學徒進行企業定崗實習,企業根據學徒崗位輪訓情況和技能特長安排實習崗位。目前,重點研究如何更加適合于專業技能培養的課程學時方案是我校重點探索的內容之一,也是課程體系建設的內容之一。專業部已經緊鑼密鼓地布置實施方案,在本學期實施的新生“特色班”的組建,都是課程學習創新機制的有效體現。
學校已經擬定由學校、企業(行業)、政府三方高度參與的課程標準建設與學生技能學習評價體系。學校也專門組織專題課題組形成現代學徒制課題攻堅力量團隊,其中現代學徒制課程建設研究——“三方融通”的專業課程與教材開發是由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分管教學副校長牽頭,由機電專業學部重點實施的主要課題之一,初步已經探索出訓教內容的開發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校企雙方應以企業崗位現實需要與未來發展思考需求為依據,在兼顧學徒個人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從職業工作崗位任務分析入手,參照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標準,開發適應崗位育人需求的專業教學內容;按照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工作崗位任務相一致的原則,根據理論知識體系和學生認知規律設計課程內容,構建崗位與工作過程相統一的專業課程體系,以適應學徒工學交替、崗位成長的需求。此次課題的研究對現代學徒制課程開發有著重要的發展意義。
總之,現代學徒制湖州“334”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實踐證明的正確的發展模式。專業性質、企業需求、專業發展是選擇實現方式與途徑的依據。在研究現代學徒制湖州模式的前提下,浙江信息工程學校考慮當地產業結構、專業性質、準確把握校企合作的核心點;努力爭取湖州市教育局政府政策支持;友情聯系湖州各大知名企業;積極扎實推進校企深入合作解決了“企業冷,學校熱”的局面;加強內涵建設,努力將職業教育的根本植入企業中去。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建設的任務攻堅是現代學徒制深化、升華發展的有力支撐力量,這樣才能推進現代學徒制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