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真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強調聽說讀寫,其學習過程并不只是單純地學習語言知識,還應注重其內涵教育。漢語作為目前世界上仍在廣泛使用最古老的語言,其內涵之廣,文化之深是其它任何一門語言所不能比擬的。因此,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的掌握上,還要體現在人文素養、教育素養、科學素養、創新素養、信息素養、美學素養、實踐素養等綜合素養的培養上,而且應始終貫穿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尤其以閱讀教學為最重要。因此,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閱讀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方法;自我體驗
小學語文教學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要關注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漢語文化,自主分辨語言錯誤,主動思考問題所在。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遵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合理性、高效性、持久性、時代性的原則,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1.避免教師本位主義思想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段子:在理解一篇文章時,教師說窗簾是藍色的說明了作者復雜的心情以及當時壓抑的環境。但是有學生指著插圖說“老師,這個圖上的窗簾本來就是藍色的呀?!边@個段子顯示出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過于主觀的角色形象,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習慣于將自己的思想、理解和思維模式強加給學生,甚至有一些思想并不是教師思考的結果,而是從與教材相關的教輔資料中得來的,這種情況我們通常稱之為“本位主義”。閱讀并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小學生閱讀,不可過多地講解對文章語法結構的分析,要重在對文章感情的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應當是出自學生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來自于教師或其他外在因素。
2.發掘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經歷的學生對于同一篇文章可能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是由學生自身的思維和體驗所決定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每個學生的個人素養不可分割,其應當基于對學生個體思維的尊重和對學生個人成長的理解之上。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可能由于不同的經歷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又反作用于學生本身,幫助學生不斷成長。作為教師,應尊重每位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學生的閱讀中起輔助、引導的作用,要激活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有新奇的想法。這些新奇的想法是學生思維活躍性的直觀體現,方向可能有偏差,教師應做的是幫助學生找準思維發展的正確方向,讓學生活躍的思維向著最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3.放低教師姿態
閱讀教學中,教師切勿將自身形象塑造得過于高不可攀,而應放低姿態主動親近學生,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多了解學生最真實的想法。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文章,教師在給予指導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特色,與學生及時探討新知識點,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方法,讓學生不僅能閱讀,還要會閱讀、愛閱讀,從更深層次上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保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閱讀更有深度和思想。
二、保證學生閱讀時的思考空間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是相輔相成的。小學語文閱讀材料通常情況下難度不大,但是對于細節的刻畫和描寫卻十分深入,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特點所決定的。小學生思維尚不成熟,需要對生活多加觀察,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生活中不斷吸收知識、積累知識。除了知識的積累,還需要個人思想的確立,保證思維的活躍性,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不僅指導學生理解文章,還要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將思考作為閱讀訓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常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十分強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僅僅是因為閱讀的本質就是理解文章,還是因為學生未來面臨的考試也是針對文章理解出題。但是不能否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往往是基于他們對于文章內容的思考,而這個思考過程順利與否,需要在日積月累的閱讀訓練中形成,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中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小學六年級課文《月光曲》中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边@幅畫面的出現,對于初讀此文的小學生來說仿佛是理所應當,但是如果教師引領學生思考,“去掉這樣一幅畫面,你們想象一下,是否還能夠準確地在腦中勾勒出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樣旋律的曲子?”這樣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在記敘文中加入此段景色描寫的重要性,對于理解文章及上下文銜接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學生思考時,教師還可以給他們介紹一些基本的文章結構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的行文方法。
教師應當注意一個問題,文章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切勿本末倒置,思考應以文章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思維訓練,切勿過于寬廣。因為學生的思維有限,過多的思考會讓學生的腦部陷入疲勞,會極大影響授課效率,而且長時間進行跨度思維訓練會讓學生覺得閱讀訓練過難,喪失閱讀的信心和興趣。同時,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大量的閱讀思考訓練會占用很多的時間,影響了教學進程。
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占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中,不僅降低了學習效率,還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的課上講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對于文章的理解也不可能做到分毫不差,而學生的理解未必就一定是錯的,小學生憑借超強的思維發散能力,有時甚至可以提出一些教師都不曾想過的問題并作出解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通過自身思維理解文字的過程。正如上文所說,學生的思維由于其生活環境、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因素的影響,致使每位學生的思維都不盡相同,遇到同樣的文章也會不由自主地從各自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學生對于文章的閱讀與理解,既是個人思維的結果,也是個人思維成長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自我體驗、張揚個性、發散思維的過程,而教師不妨給與這個過程更加便捷的途徑,讓學生能夠在遇到困難、遇到瓶頸、遇到問題的時候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臂膀”,不僅不應該阻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提問,還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訓練學生通過發散思維思考文章,運用自己思想理解內容的能力。學生“思疑”、教師“解惑”能讓閱讀課堂變成師生溝通交流的平臺,不僅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同時也能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對閱讀教學內容作出及時調整,讓閱讀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進行思考提問,如此進入良性循環,從而保證閱讀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不斷提升教學深度和學生的體驗感,最終達到讓學生閱讀思維訓練得到最優化的目的。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一課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提問。學生相繼提出“魯濱孫登船是否有買保險”“魯濱孫回到社會之后能否正常生活”“在正常社會中不能生存的話是否他會回到島上”等問題,這些問題看似與正常授課毫無關系,但是卻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獲得閱讀體驗,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教學中去。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應當以學生的思維為根基,以閱讀課程的內容為輔助,讓學生在學習、理解、思考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不僅把語文閱讀看作一門課程去學習,還要把閱讀作為自己學習的良師益友,在閱讀中找尋樂趣,讓學生在華美的閱讀中不斷進步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李作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
[2]熊建峰.語文教學要為核心素養而教[J].小學教學,2016,(09).
[3]邱欣華.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J].教師博覽,2017,(0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