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貞仁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氛圍;方式;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108—01
小學是學生正式接受義務教育的開始,是學生學習能力開始形成的階段,因此,小學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語文是小學期間最基礎和主要的課程之一,需要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我國實行新課改之后,有效教學成為了課堂授課的目標,怎樣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提高課堂講課效率成為了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因此,探索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策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有重要意義。
一、巧借多媒體,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小學生更喜歡形象直觀的事物,同時他們也易于接受新奇的事物。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學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教師很難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也就使得課堂教學比較枯燥乏味,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枯燥變?yōu)橛腥ぃo為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且學習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以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這篇文章為例,筆者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感受南沙群島的美景:清清的海水、藍色的天空、金色的海灘,各種顏色的海藻悠閑地舞蹈著,很多小魚兒你追我趕……在觀看這些美景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課堂中,學習的熱情也被點燃。之后,筆者再帶領學生一起進入到文章的學習,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十分濃厚,且學生回答問題也更加積極了,整個課堂都煥發(fā)了無窮的活力。
二、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改倡導教師要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實施分層教學時,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分層讀書法。分層讀書法顧名思義主要指通讀字詞、讀知大意、讀解疑惑。這三種讀法在不同年級側(cè)重點也不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主要側(cè)重點在通讀字詞,中年級在讀知大意,高年級在讀解疑惑。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識字與寫字,這也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礎。由此可見,低年級學生讀書重在通讀字詞也是有依據(jù)的。《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是能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能復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語言與生動形象……因此,中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文章大意,體會課文關鍵詞句表達的作用。閱讀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心讀書并獲得個體體驗與獨特感受的過程,也是生生、師生、生本對話、思維碰撞的過程,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構(gòu)建,促進學生學會表達與閱讀的過程。因此,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若只是讀讀文章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求學生在討論與交流中主動提出自己的見解,解決自己內(nèi)心的疑惑。2.分層練習。教師可以將同一層次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且在課堂上針對各個小組的能力布置不同的作業(yè),這也是落實因材施教的重要教學原則。3.取主舍次。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只講或者多講主要的內(nèi)容,少講或者不講次要的內(nèi)容。每節(jié)課要重點、徹底地解決一到兩個問題。比如說,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那么在課堂上就要緊緊圍繞這一教學目標進行,其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盡量棄掉。
三、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并不利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自主性的學習。因此,教師要轉(zhuǎn)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重視教學方法多樣化以及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這樣才能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并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感興趣的文章改編成故事或者課本劇,并且以表演的方式將文章內(nèi)容演繹出來。以教學《負荊請罪》這篇文章為例,筆者在課堂上先將學生分組,之后由小組討論并改編成課本劇,之后再由各個小組分別上臺表演。各個小組演繹完畢后,評選出最佳的表演獎。學生們將課本的劇情還原,學習積極性特別高,且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能力與組織能力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以教學目標、教材內(nèi)容為基礎,充分借助信息技術(shù),優(yōu)化教學方法,并豐富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的學習,能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