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常規處置不良資產的方法的弊端日益顯現,如何利用互聯網拓展不良資產的處置方法,進一步提高處置效率,已成為商業銀行廣泛的共識和迫切的需求。本文以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為核心,通過分析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并結合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方法和經驗,分析互聯網時代下我國商業銀行應對不良資產的策略及其防控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不良資產;防控
一、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背景
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開始逐漸重視加強對金融領域的監控,加上各商業銀行不斷推進商業銀行機制改革,中國銀監會的分設監管。我國銀行業和實體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使得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出現持續的“雙降”。銀監會成立后,不良貸款和資本充足率一直是對銀行業監管的兩個重要指標,商業銀行對不良資產的監管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自2008年以來,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我國貨幣當局開始實行應急性的超寬松的貨幣政策,一反常態大規模增加基礎貨幣的投放,致使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增多,銀行的信貸投放和投資增加。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出現了由“雙降”到“雙升”的轉變。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資產率的“雙升”嚴重影響了商業銀行對經濟的支撐能力。縱觀世界各國商業銀行的實踐,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導火索。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對貸款的審核和發放極其小心謹慎,防控和化解不良資產也成為了商業銀行管理的首要任務。
二、不良資產成因
1.全球金融大環境的沖擊
截止至今,世界經濟處于緩慢復蘇時期,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仍不明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3.6%,較2016年上漲了0.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為2.2%,增速較2016年上漲了0.2個百分點;新型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增長率為4.6%,比2016年上升了0.3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經濟增長前景仍存在不確定性。雖然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達到25%,但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交往中仍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因此,我國出口行業相對集中的東南沿海地區急需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而短期貸款正是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一大心頭之患,對緩解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資產率的“雙升”現象造成不利的影響。
2.國內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的影響
近幾年來房地產價格一路走高,我國政府不得不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政策調控,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的趨勢得到了遏制,但去泡沫化效果仍不明顯。房地產行業一直處于資金短缺的局面。部分地區的房地產商因過度擴張、資金鏈斷裂,而不得不申請破產重組。房地產商通過信托、私募、委托貸款等渠道多方籌集資金的現象較為常見。建筑行業的貸款需求和提款頻率明顯上升,建筑業普遍存在墊付款大幅提高,開發商的資金結算速度明顯放緩,造成建筑公司應收工程款項難以快速、有效地回收等問題。房地產貸款暴露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房地產貸款中可疑類貸款的數額逐年增加;二是個人購房貸款的風險漸漸開始暴露,房貸違約現象頻發;三是以房產作為抵押的貸款正面臨著大幅度縮水,從而導致商業銀行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3.銀行自身內部的因素
我國的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國家信用為擔保從社會公眾吸收閑置資金、向同業拆借資金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的再貼現和再貸款。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國商業銀行難以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和國內經濟發展一樣,均采用粗放式的經營模式。由于我國銀行業進入市場化經營的軌道比較晚,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各項規章制度和信貸管理機制尚未完善,銀行的風險意識不強,貸款評估、決策機制沒有形成,貸款的發放受個人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不能真正地做到貸前認真審查,貸后及時跟蹤檢查的制度要求,責任制、激勵與制約制度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銀行內部各項業務的利益沖突之間難以協調。由于受中央銀行的制約,商業銀行缺乏核銷呆賬壞賬的權利,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呆賬壞賬沖銷制度。正是由于商業銀行自身制度的缺陷,導致銀行的管理難度加大,工作不夠深入,風險防范與監控出現疏漏,危險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并采取合適有效的措施方案加以解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還會出現人情貸,因公謀私的現象發生,從而導致不良貸款的形成。
4.監管當局監管不力和相關律體系不健全
從我國現有的監管體制來看,銀行業主要受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監管當局既要保證銀行的風險安全,又要重視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這使得監管當局處于兩難境地。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起步較晚,由于經驗不足監管當局制定的相關制度尚存在缺陷。在監管的過程中同樣會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要求不嚴、監督不及時、只重視規范性監管而無視風險性監管。正是由于一系列的潛在風險使得商業銀行未能及時解決問題貸款而造成不良資產余額累積的現象。另外,現行的有關商業銀行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銀行在債權保護方面仍處于不利地位。在我國事實上難以全面執行《破產法》的情況下,企業不論效益、信譽狀況如何,商業銀行都必須給予貸款,銀行也難以提前回收破產企業的貸款。對于各個地方政府來說,盡快發展本地區經濟,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就業,已成為普遍的行為特性。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地方政府采取行政干預司法公正的現象時有發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原則難以實現,商業銀行難以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
三、常規方法處置不良資產的缺陷
1.不良資產評估定價難度大
由于各種歷史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累積了大量的不良資產,使金融風險和市場風險加重。我國不得不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將商業銀行的部分不良資產進行打包出售,以降低銀行不良資產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現階段,我們所見到的商業銀行的財務報表都是提前被美化過的,資產管理公司難以了解不良資產的真實情況,對不良資產的資產評估定價難度加大,嚴重干擾了管理公司分析研究收購的資產是否能夠滿足本身的利益需求,難以有效地提高資產回收率,也難以幫助商業銀行釋放壓力。也正是商業銀行的這種行為使得不良資產的風險暴露延后,導致監管當局難以及時和有針對地制定并實施相關管理政策。
2.未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風險轉移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貨幣當局采取了極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商業銀行的信貸發放和投資快速增加以實現銀行收益率上升。與此同時,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增加撥備,以抵御出現不良資產率大幅上升的現象,對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的要求由100%擴增為150%。商業銀行因此可以游刃有余地處置不良資產。但部分商業銀行卻因此放松對不良資產的關注,導致過度支配所擁有的撥備。不良資產賤賣現象頻發、用自身撥備配額去抵消商業銀行的損失,然后再將其高價賣出獲得利益,從而是商業銀行的業績看上去相當的完美。銀行其實并沒有獲得盈利,卻使得商業銀行的后續風險加大,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風險轉移。
3.易引發商業銀行的道德風險
現階段,商業銀行主要以不公開的形式對不良資產進行定價和處置不良資產,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避免銀行或個人在資產買賣的過程中套利,甚至為個人牟利。在現實中,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型銀行在出售、管理、核銷不良資產的是同一個部門,難免會出現內部管理執行能力不足的問題,難以做到相互監督,不良資產以賤賣和高價拍賣的方式來使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上去如此完美。
四、運用互聯網處置不良資產的策略和建議
1.培育規范的網絡市場環境
現階段,運用互聯網處置不良資產還處于新生階段,由于缺乏經驗,目前我國在此方面的建設還存在著巨大的漏洞。特別是在近幾年,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資產率呈現出“雙升”現象,不良資產的處置已成為商業銀行的一大心頭之患,健全和完善處置不良資產的網絡平臺建設,有助于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及銀行風險的化解。不良資產處置得越早、越充分,越有利于商業銀行的資金回籠,從而有利于市場經濟的恢復。
2.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現行的有關商業銀行信貸的相關法律法規只能對部分信用行為形成的債權提供法律保護,并沒有囊括所有的信用行為,導致中小型企業惡性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頻發,特別是在經濟不景氣時期,這種現象更是大范圍地發生,導致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轉變成呆賬或壞賬,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最終形成。加強相關法律的建設,刻不容緩。
3.結合大數據實現資產證券化
通常來說,并非所有的不良資產都適合于證券化。銀行希望通過資產證券化解決銀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收回一部分資產,減少自身損失。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由于交易雙方擁有不均等的交易信息,交易的任何一方都缺乏做出準確決策的足夠信息,難以達成共識,使得交易工作推進艱難。通過大數據分析各方的資產負債狀況,以實現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公開化,調節雙方之間的信任危機,使商業銀行的部分資產實現證券化。
4.實現互聯網與不良資產創新相結合
運用互聯網與不良資產創新相結合,是突破商業銀行出售不良資產瓶頸,擴大投資者數量和購買力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些資產創新措施,可以將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轉化為基礎資產,減少商業銀行的資產損失。在融合了各種創新模式的網絡資產處理,有必要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與其他創新工具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補,推動互聯網模式處置不良資產的進程。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不良資產作為商業銀行發展的切膚之痛,不良資產率過高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從各個方面解決不良資產的問題。將目標風險控制在可控的金融業管理范圍內,避免造成社會危機。
參考文獻:
[1]周琰.不良資產網絡處置研究[J].海南金融,2018(08):13-18.
[2]陳雯雯.“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模式探析——以淘寶網處置平臺為例[J].福建金融,2018(10):41-45.
[3]崔學敏,肖慶偉,杜海嬌.“互聯網+”背景下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探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8(10):25-30.
作者簡介:汪安達(1997- ),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5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