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湄 李丹丹
[摘 要]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對高職物流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三方面進行分析,在了解當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根據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新設計了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并結合教學實際經驗提出了一些改革對策。
[關鍵詞]國際貨運代理實務;學情分析;課程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86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8-0-03
1 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對國際貨物運輸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從而催生了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壯大。近年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建設了8條大通道,沿途建立了30多個國家級物流樞紐中心。2015年,黑龍江省提出“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旨在建設連接亞歐的國際貨物運輸大通道,為中國擴大與俄歐、東北亞合作提供重要平臺。此外,“互聯網+”以及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省內對俄經貿規模的持續擴大,都將推動黑龍江乃至全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勢必對相伴而生的國際貨代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球貨代從業人員約
800萬~1 000萬人。根據中國貨代協會的統計,中國經商務部批準的國際貨代企業已達4萬余家,中國貨代從業人員約有
250萬左右。貨代行業的發展對國際貨運代理人才也產生了更大的需求。黑龍江省作為東北亞的“橋頭堡”,其對外貿易與國際運輸業務發展更需要人才支持。而高職院校在開設和改革“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時,更要緊跟行業發展需要,順應企業人才要求,培養滿足貨運代理企業需求的人才。
目前,中國大多數貨代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偏低,甚至多數為未接受過專業貨運代理知識教育的人員,或者雖然學習過國際貨運代理課程,但是在工作中存在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等現象,遠遠無法滿足目前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的需要。
相關機構對物流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顯示,很多畢業生無法很快地適應貨代工作。筆者通過總結發現,目前影響畢業生職業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具備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職業道德素養;是否具備扎實的國際貿易、國際貨運代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是否具備熟練填制貨代單證、熟練操作辦公軟件及進行簡單英語溝通的專業技能。
僅從目前黑龍江省的情況來看,由于受地域及經濟發展環境限制,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雖多達30余所,但其中大部分學校對于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的教學相較于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發展來說明顯滯后,不論是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層面上,還是從教學內容、教學質量上,都與市場的實際需求脫節,上述職業競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因而急需對該門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
2 學情分析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二年級(16級)下學期學生。16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中單招生占比約60%,統招生占比約40%,且文、理生兼有。從總體上看,大部分學生的數學和英語基礎較差,尤其是英語水平,基本停留在初中英語階段,在授課過程中經常會因為單詞拼寫出現問題而導致無法順利完成授課計劃中的教學任務。
2.1 知識儲備
從知識儲備來看,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輸管理、現代物流基礎、物流經濟地理等專業基礎課程,掌握了一定的物流基礎知識,并具備基本的物流分析能力。但是知識掌握并不牢固,比如,在提到海運航線涉及的主要港口時,雖然都是在大一下學期已學的物流經濟地理課程中的內容,但學生仍然不能明確指出它們的所在位置。
2.2 學習興趣
從學習興趣來看,學生普遍喜歡動手操作的課程和項目,從筆者教過的課程來看,學生對于現代物流基礎課程中的“模擬物流企業經營”“模擬物流經理招聘”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比較高,對于物流經濟地理課程中國家、城市、運輸路線的查找等內容的學習熱情也很高。相比之下,對于單純的理論學習,如概念、特點、意義等學習感覺較為枯燥,注意力集中度明顯下降。
2.3 學習能力
從學習能力來看,16級學生已經進入專業核心知識的學習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很快,求知欲和表現欲都很強,但是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注意力集中時間也非常有限。因此,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和激勵導向的考核評價方式,并輔以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角色扮演游戲、頭腦風暴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教學過程中輔以各種信息化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體來看,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對于高職物流專業的學生來說,從理論和操作兩個維度均屬于一門相對較難的課程。由于高職學生的基礎普遍較為薄弱,因此,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及方法進行教學,很難取得很好的課堂效果。因此,如何達到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實現教師教學目標的目的,是本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3 基于學情分析的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教學對策
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以國際貨運代理員崗位職業標準為依據,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主導,以校企合作為路徑,進行融“課、崗、證、賽”為一體的工學結合課程改革。通過課程改革,使學生具備國際貿易、國際貨物運輸保險、國際集裝箱運輸等貨代理論知識;能夠熟練進行攬貨、租船訂艙、審單、制單、報檢、報關、結算、提單簽單和客戶投訴處理等貨代各環節業務操作;在此基礎上,將培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使學生在掌握國際貨代理論知識并熟練進行貨代業務操作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最終提高學生的貨代崗位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結合上述學情分析,以及對該門課程的教學經驗,筆者提出了以下具體的教學對策。
3.1 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
由上述學情分析可知,學生對于枯燥、章節式的理論學習毫無興趣。因此,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需要按國際貨運代理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發課程;參照國際貨代員職業資格標準,確定貨代行業典型工作任務;依據典型工作任務確定行動領域,并進行歸納,確定學習領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優化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逐級提升學生的職業基礎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
3.2 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從先前授課經驗及學生思維特點來看,學生不喜歡“填鴨式”的聽講和機械的抄、記筆記,但非常樂意學感興趣的課程。因此,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將教師“一言堂”變為學生全體參與,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師在課堂上要講的少而精,剩余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索和實踐。例如,在講到“國際海運集裝箱班輪出口代理合同的簽訂與履行”這一任務時,可先對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進行簡單說明,然后便可讓學生利用綜合實訓軟件,分組、分角色,以案例為載體,按照流程進行業務操作,讓學生變“死學”為“活用”,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3 依據職業、行業和競賽標準修訂課標
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由于物流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在倉儲、配送等傳統的物流領域就業,再加上受地域限制,他們對貨運代理這一物流領域了解不多,而且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程難度很大。為讓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的重要性,從“不喜歡”變為“我要學”,就必須對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的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其修訂依據主要是國際貨運代理員職業標準、世界技能大賽貨運代理賽項和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內容。
3.4 將參加世賽選拔賽作為激勵手段
從選拔學生參加2018年省物流技能大賽的過程來看,學生對于參加此類專業技能比賽的積極性非常高,經過幾輪考核,最終入選參賽的學生都為能代表學校參賽感到光榮,都加倍努力、全心備戰,想要為校爭光。與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相關的大賽即為世界技能大賽——貨運代理賽項。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首次將貨運代理賽項加入“運輸與物流類”比賽項目中。該賽項包括客戶獲取、報價計算、運輸管理、費用計算、海運操作、投訴處理和索賠管理7個模塊,在11個小時里模擬一個相對完整的供應鏈流程。這就要求選手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具有優秀的思想品德、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因此,在未來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也會將世賽的內容及選拔要求告知學生,并在適當時候進行選拔考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5 建立過程性考核評價與多元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目前,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考核采用傳統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并側重于期末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是3∶7。為了使本課程考核內容能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考試與技能考核相結合,并且以技能、能力考核為主,結合世賽的考核標準,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任務、項目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職業表現等都列入考核的范圍。例如,在“國際海運代理市場開發”任務中,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前提供的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宣傳資料,模擬公司進行客戶拜訪及PPT宣講,在此過程中將宣講資料的制作質量、答辯過程中的反應和宣講過程中對客戶的服務意識及態度等都列入學習過程考核。因此,本學期本課程在最終考核時擬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例,將過程性考核評價成績和期終評價成績的比例調整為1∶1;改變原有的平時成績構成,將原來的出勤分和作業分變為項目成績分,在提高學生參與項目任務積極性的同時,也使過程性評價更加客觀、真實;對于期終考核,增加綜合實訓成績項目,通過讓學生完成一整套實訓項目,系統考核學生對于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的整個流程和各個環節的學習情況,該項目占平時成績的20%。
此外,擬邀請企業人員參與實踐實訓環節考核,形成學校、企業、學生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考評體系。在為本學期的教學畫上一個完美句號的同時,讓學生真正能從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悟。
3.6 開發多樣化的共享型教學資源
為滿足學生課上、課下學習的需要,實現翻轉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校擬為本課程進行教學資源開發與建設,主要包括課程標準、學習指南、電子課件、微課、視頻、試題、圖片和案例等,結合物流管理專業長風實訓室“未來課堂”的教學條件,滿足學生線上線下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和考核。
3.7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課程,根據課程設計及教學需要,本課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旨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實踐和考證的積極性,綜合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物流管理專業現有實訓條件,本課程可重點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景模擬法。該方法充分利用國際物流實訓室中的VR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模擬扮演國際貨代業務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貨代業務操作,體驗并掌握相關知識和操作方法,增加教學的娛樂性和趣味性,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能盡快熟悉國際貨運代理工作的全過程,了解并適應未來所從事的國際貨代工作。
(2)項目教學法。該方法以國際貨運代理的具體業務項目為主線,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和國際綜合業務系統實訓軟件,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交替進行各種真實業務背景下的貨代業務操作與訓練。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融“教、學、做”為一體,教師配合指導、答疑、評價,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置于仿真或全真的項目任務中,確保學生在項目完成后能夠牢固掌握相應的國際貨代業務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
(3)角色扮演法。該方法根據各種運輸方式代理操作流程,將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如出口商、進口商、貨代、船公司、船代、海關和檢驗檢疫局等,每個人要明確自身角色的工作內容,然后在相互溝通中完成整個流程操作方案,由教師進行點評。角色扮演不僅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還能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從教學手段來看,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可依托物流管理專業的國際物流實訓室和長風創新實驗班實訓室,以現代化教學手段為依托,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等設施資源,運用計算機、填單臺、VR/AR實訓操作系統、國際物流綜合業務實訓系統等硬軟件設備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理解國際物流與貨代的業務流程,培養學生的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業務操作技能,掌握國際物流進出口綜合業務受理流程,達到“教學做”一體的完美體驗。學生也可利用物流管理專業的“未來課堂”,登陸“長風網”平臺對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知識進行隨時隨地在線學習,并與教師進行線上線下互動。
4 結 語
結合高職物流專業的情況,筆者提出了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辦法等方面的改革對策,使其能夠更符合高職物流專業學生的發展需要,真正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為推動國際物流與貨運代理產業發展輸送更多的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姚濤.高職“國際貨運代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2).
[2]張金麗.高職院校國際貨運代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4).
[3]吳紅華.國際貨運代理海運操作實訓方案設計[J].中國市場,2014(10).
[4]李華.校企合作背景下《國際貨運代理實務》教學改革[J].商場現代化,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