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民辦高校應利用自身應用型學科優勢,緊密結合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從更高層面上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充分發揮民辦高校智力溢出效應,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服務品牌”為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本文以YHMC旅游扶貧項目為案例,從項目驅動的角度研究民辦高校通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提升核心競爭力,以質量(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項目驅動;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95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8-0-03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發展勢頭強勁,不論從數量還是從規模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校之間特別是民辦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對民辦高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民辦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對民辦高校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近年來國家相繼推出一系列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戰略性調整人才培養結構的政策,都要求民辦高校順應轉型發展的趨勢,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YHMC)旅游扶貧項目為案例,試圖從項目驅動的角度研究民辦高校通過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路徑,實現轉型發展和特色發展,為拓寬民辦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廣度提供思路。
2 民辦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2.1 以“服務品牌”為特色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越來越多,有效發揮了吸引社會資金、增加教育供給、促進教育多樣化等作用。四川省自2000年以來,通過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形式發展了一大批民辦高校(高職高專、獨立學院),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據統計,截至2016年四川省有各類高校109所,民辦高校34所,其中獨立學院16所,民辦高職院校18所。
目前,學界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內容涉及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組織結構、管理制度、管理技能、學科建設水平、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等眾多因素,也從側面反映出提升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民辦高校不同于公辦高校的辦學資源和運作機制,從民辦高校的自身特點與發展情況來看,民辦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一個策略就是發揮比較優勢,凸顯價值辦出特色。差異化打造特色,容易形成競爭力并被社會認可。民辦高校體制靈活,行業性突出,應利用應用型學科優勢,通過整合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等競爭要素,緊密結合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服務品牌”為特色形成核心競爭力。
2.2 項目驅動轉型發展
地方高校能否充分發揮好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已成為檢驗地方高校辦學水平、辦學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保障轉型發展不走或少走彎路,必須有正確的理念為指導。筆者認為,項目驅動是民辦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突破口。這里的項目,不同于課題形式的科研項目,而是來自政府、企業的綜合性服務外包項目,與政府管理、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活動有密切的關系,通過項目運行能夠形成實際應用價值。
衡量民辦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指標,主要有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民辦高校是區域智力高度集中的地方,承接綜合性服務外包項目可以從更高層面上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充分發揮民辦高校智力溢出效應。教學、科研工作對知識的運用是存在的主要問題,而綜合性服務外包項目面臨著更多的變化和不確定性,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發揮更多的創造性。同時,項目驅動可以較好地解決目前民辦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由于民辦高校辦學歷史較短,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實力相對薄弱,目前科研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諸多問題,通過承接綜合性服務外包項目可以使教師在服務實踐中獲得科研靈感,用服務實踐的大量一手資料數據來豐富理論內涵,提升科研水平。
3 YHMC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路徑設計
3.1 “教學服務型”辦學定位
學院在2002年建院初期即開始思考設計學院的發展戰略、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模式,但囿于辦學條件和規模的限制,辦學僅定位于舉辦一所規模小、質量高、特色明顯的飯店管理學院。學院在辦學進程中不斷調整改革思路,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辦學層次和類型定位、服務區域和服務行業定位、學科專業定位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定位,堅持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服務行業(即“三服務”)的辦學宗旨,重視服務區域經濟社會。
3.2 不斷拓寬社會服務領域與途徑
民辦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體現在教學質量上,還體現在是否具有實力較強的科研團隊以及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學院結合旅游專業優勢開展科研工作,承接省、市旅游主管部門科研項目,促進了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有利于提高學校競爭力和知名度。學院應與政府、行業和企事業單位廣泛開展合作,面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服務。
3.3 培養“雙元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學院在構建崗位能力導向課程體系、注重實訓實習結合的教學方法基礎上,重視建設“雙元雙師”師資隊伍。同時,學院通過“外引內育”優化師資隊伍梯隊,將多渠道引入行業資源與選派優秀教師掛職鍛煉相結合,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
3.4 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民辦高校服務社會還表現為社會、行業、企業輸送合格的專業人才。學院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教育包括3個方面:一是多種類型的人才培養,包括創意應用型、復合應用型和技術服務應用型;二是專業面寬窄結合的專才培養,在保證某專業基本規格基礎上,在有一定深度的專業方向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三是努力營造特色人才成長的環境,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創意型、復合型和技能型的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出被社會認可、并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精英的銀杏學子。
4 YHMC旅游扶貧項目的運行及成效
4.1 項目總體情況
四川省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大多數貧困人口分布在旅游資源富集地區,“旅游+”成為扶貧工作的突破口。按照四川省《17個扶貧專項2016年工作計劃》部署,旅游扶貧已經被列為17個扶貧專項計劃之一。
依據《中共四川省委關于集中力量打贏扶貧攻堅戰,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決定》等文件相關要求,圍繞《四川省旅游扶貧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的部署,省旅發委根據《四川省旅游扶貧領導小組方案》,依托高校建立片區旅游扶貧促進中心,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其開展片區旅游扶貧調研、規劃、培訓、指導和評估等工作。2016年5月,YHMC在省旅發展委員會的指導下成立“秦巴山片區旅游扶貧促進中心”,承擔四川省旅游扶貧辦交辦的工作。
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四大片區”中秦巴山片區,地處川、陜、甘、渝、鄂、豫6省(市)交界的山地區域,包括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廣元市的昭化區、朝天區、利州區、旺蒼縣、青川縣、劍閣縣和蒼溪縣,南充市的嘉陵區、閬中市、高坪區、南部縣、儀隴縣、營山縣和蓬安縣,廣安市的廣安區、前鋒區、岳池縣、武勝縣、鄰水縣和華鎣縣,達州市的通川區、達川區、宣漢縣、萬源縣、開江縣、大竹縣和渠縣,巴中市的巴州區、恩陽區、通江縣、南江縣和平昌縣,共34個區(縣)。秦巴山片區是我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在進入“十三五”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加快秦巴山片區旅游發展,既是實施產業扶貧的必然選擇,也是拓展旅游功能,培植壯大旅游支柱產業,帶動秦巴山片區貧困農戶和居民脫貧增收的重要途徑。
4.2 項目運行情況
秦巴山片區旅游扶貧促進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響應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安排,發揮學院的專業優勢,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秦巴山片區旅游扶貧攻堅和鄉村旅游發展,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旅游扶貧工作體系、機制,協調統籌推動旅游扶貧工作,指導推動旅游扶貧重點項目建設,承辦省旅游發展委員會定點聯系點的對口幫扶工作及其他旅游扶
貧工作。
中心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對秦巴山片區34個區、縣發放《扶貧意向調查表》了解各地的旅游扶貧需求,根據各地所提供的資料,將任務具體落實到每個縣對應的扶貧工作小組,實行點到點的扶貧指導。在2016年7月-8月的首次調研指導工作中,中心就完成了7個擬創建旅游扶貧示范區、111個擬創建旅游扶貧示范村、394個擬創建民宿達標戶的實地踏勘和現場指導。中心堅持精準要求,將《秦巴山片區旅游扶貧促進中心工作實施方案》落細、落實,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堅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通過整合中心資源,在旅游商品建設、旅游扶貧宣傳營銷方面,幫助各地在頂層設計上把握好大方向。
4.3 項目成效
中心在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按照要求按時、按量完成了工作,圓滿通過省旅游發展委員會考核。中心共計輔導7個旅游扶貧示范區、130個旅游扶貧示范村、692個鄉村民宿達標戶;輔導10余個景區創建工作,輔導總次數超過20次;指導培育旅游商品品牌10余個。中心收到了來自地市州滿意度評價表,其中90%以上的評價為非常滿意。中心通過總結各地的旅游扶貧經驗模式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為省旅游發展委員會旅游扶貧工作方面理論總結、政策創新提供了依據。
在項目運行的過程中,學院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在鄉村旅游、旅游扶貧等領域建立了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良好口碑,得到了各區(市)縣的高度肯定。學院以項目為契機,教育教學水平以及教師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極大提高。各系部教師基于自己的扶貧工作內容和專業方向,積極申報科研課題和撰寫學術論文,同時以項目實踐豐富教學內容,開設相關專題講座等開闊學生視野,鼓勵學生開展鄉村旅游創業。學生紛紛選取自己家鄉為研究對象,撰寫旅游扶貧、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品設計等方面的畢業論文,為家鄉扶貧工作獻計獻策,項目驅動提升學院核心競爭力的成效顯著。
5 結 語
承接綜合性服務外包項目,是民辦高校充分整合資源、提高整體科研水平、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轉型發展的浪潮中,民辦高校以項目驅動為突破口,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和政府決策的智庫作用,實現“服務品牌”的特色化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彭斌.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
[2]韓勇,趙萍,張銳.四川省建立民辦高校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制度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6(8).
[3]鄒滿麗.芻議地方高校轉型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
[4]玄黎娜,等.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基于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的視角[J].職業時空,2013(1).
[5]馮超穎.青山綠水變脫貧奔康“富礦”[N].四川日報,2017-01-02.
[6]白驊.“旅游+扶貧”融合發展的四川經驗[N].中國旅游報,2016-08-24.
[7]李飛.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研究[J].職教論壇,2015(4).
[8]李曉明,麥影.促進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7).
[9]劉淑艷,關文杰.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性的實現[J].中國成人教育,2014(15).
[10]何靜,王萌萌.高職院校與區域發展互動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6).
[11]雷久相.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2(36).
[12]沈勵銘,朱曉卓.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