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凱
【摘 要】早在數千年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已出現《樂記》、《呂氏春秋》等記載音樂的著作。而后的歷朝歷代的志書中也記有《禮樂志》,詳細記載當時的音律、樂曲、樂禮等。而在音樂思想方面,古人更是留下萬千瑰寶,例如耳熟能詳的《聲無哀樂論》、《溪山琴況》等。在音律方面,中國更是領先同時期西方近千年。進入近現代,中西音樂文化沖突交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音樂特色,西方世界在文藝復興后,音樂結構理論逐步系統建立,而處于動亂中的中國,難形成自己的系統理論。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大批音樂工作者推動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理論的建立,直到80年代后,這套理論才系統而完整確立,為中國傳統音樂增磚添瓦。本文從《夜深沉》,通過分析,探討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中的“寫意”“寫實”。
【關鍵詞】傳統音樂;結構學;《夜深沉》;寫意;寫實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060-01
一、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
從字面上理解,音樂結構學可以理解為音樂內部的結構,實際上,音樂結構學包含更多的內容,形式、音樂內容、非音樂內容等。音樂內部的結構和傳統曲式學很相似,傳統曲式學形成于西方完善于西方,它所總結的是西方音樂的曲式結構。與中國傳統音樂相比,既相似(音樂展開邏輯,旋律發展原則等),更多是不同(樂曲結構,調式調性等),光從字面理解是泛泛的。所以,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是從中國傳統音樂的內部構造,音樂思維,音樂創作出發,系統建立起的學問。
二、《夜深沉》
《夜深沉》曲牌名來自昆曲《思凡·下山》中的《風吹荷葉煞》,以其首句唱詞三個字為名。詞意哀婉悲涼,意在描繪女性哀嘆事事難幸,人世悲切的幽怨、憂郁的內心世界。
四句歌腔的旋律,羽調式色彩濃重,五聲音階級進式的窄腔列進行,多次出現在旋律中。四度跳進的寬腔音列以及六度(高音do-中音mi)跳進極具特色的超寬腔音列穿插在旋律線條中。
《夜深沉》在京胡的演奏中,一方面,原曲中羽調式色彩的窄腔音列得以表現。另一方面,又以京胡的演奏特點凸顯寬腔音列和超寬腔音列的大跳。還有空弦上的音(低音la),增加了旋律的跳動幅度,越發激昂。
在《夜深沉》后段,運用傳統作曲中的衍展技法,引申展開。在商音“re”附近,京胡運用短弓奏法,圍繞著商音做波音式的進行,仿佛在積蓄力量。隨后八度的大跳,再以小三度的下行返回到變宮音“si”,制造高點。第二段的開頭部分,“魚咬尾”(銜尾式)式傳統作曲手法,由前一段落音徵做波音型運動,再以角音“mi”、宮音“do”做對答分句,最后結束在徵音“sol”。
淺析《夜深沉》可以看出,此曲蘊含著豐富的情緒變化,凄柔婉轉的背景故事里,卻有著激昂的色彩。窄腔音列、寬腔音列、超寬腔音列的不同特色,低沉拉弓積蓄力量,等待著高點的爆發,無不描繪著詞中的人物內心變化。這就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所注重的“寫意”。
三、“寫意”“寫實”
“寫意”“ 寫實”都是一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注重的是“寫意”,在“寫意”包含著“寫實”。而西方古典藝術中,注重的是“寫實”,注重“人”作為創作的出發點,以現實世界的體驗感悟這一“實”來找尋適當的藝術形式,在創作中運用不同的技術來表現“寫意”,這與中國傳統藝術不同。例如貝多芬著名的《月光鋼琴奏鳴曲》,貝多芬深情熾熱地向往愛情卻得不到愛情,失戀沉痛哀傷,難以爆發,他將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心情譜寫成此曲。樂曲從第一個音符響起,就讓人體會到貝多芬冥想、柔情的,時而憂郁時而熱烈的心境。
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思維,以“寫意”為出發點,當創作者在經歷中感悟到情感需要表達時,首先會設想以現有的曲調來找尋適合于此刻心境,簡單來說就是找尋一個能符合意境的曲調,再以不同的唱腔、唱詞,推敲音樂的腔節、腔調、腔音列,更甚至是樂曲每個腔音的音高、音色、音強的起伏,使其能夠達到與創作者內心“意”相符合的“實”。這樣的“寫意”中包含著“寫實”可以借孫過庭《書譜》中的一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來概括。這句話前半段意在“寫意”,后半段意在“寫實”。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最能表現這樣一種“寫意”為主,“寫意”中包含著“寫實”的就是戲曲。它的創作過程,首先是聲腔、曲牌,它們形成了旋律的外衣,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情感。其次是唱腔,不同的發聲方式,再然后是對唱詞的推敲細琢,由淺入深,由內到外,由“寫意”到“寫實”,貫穿每個作品的創作。《夜深沉》作為戲曲音樂中的一部分,更是如此。
四、結語
“寫意”為主,“寫意”中包含著“寫實”,它以這一思維貫穿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無數精美的作品,無不是這樣。觀眾在實際音響效果中聽聞到的不僅僅是音符,畫面,更是走進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探尋著那份“意”。如果說,單以西方的曲式學是不足以研究、概括中國傳統音樂的,中國需要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來構筑中國傳統音樂。正因此,無數學者前輩嘔心瀝血填補了這一空缺,向他們致敬。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思維方式、創作方法及其特點[J].中央音樂學院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