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瓊
【摘 要】課改后小學音樂課開課率逐步上升,改變了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的大面積空白;越來越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有效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展;可以說是因為課改讓音樂教育迎來了春天。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音樂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這也是音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方向。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表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190-01
小學是一個生理發育的活躍時期。在此期間,學生們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意識形態,并對音樂有了獨特的理解。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對音樂在此期間有獨立見解,這意味著這一時期不只答應兒童被監禁在教室里,并且還答應兒童有一段時間讓他們離開。夸耀兒童的音樂技巧。
音樂表演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包括語言,體育,舞蹈和人物。它是一種體現在人們身上的動態美學教育。它使用自己的解說來培育學生充分傾聽,說話和表演的才能,并體會強烈的藝術吸引力,從而激起學生學習音樂和發現音樂潛在潛力的興趣。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音樂體現才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提高學生音樂整體素質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么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么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體現才能呢?
一、針對音樂表演教學,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對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資質進行優化
教師在音樂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的教育方法影響著學生在音樂之路上的未來發展。畢竟,依然很少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但是,兒童的音樂教育有可能為兒童開發音樂才能。因而,教師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決定教育方法,并根據不同的孩子進行重點培訓,最大限度地照料學生,培育每個學生的潛能。教師的教育方法需求不斷創新,以滿足發展的需求。表演教育可以看作是靈魂的交流。在表演教育中,教師需要通過音樂情感的傳遞來傳達音樂的審美才能和音樂情感的感知。
(二)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
有人已經明確提到,在表演教育活動中,小學音樂教育應該習慣時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有必要滿足兒童音樂團體的基本需求。表演教育應圍繞兒童心理進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有必要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教育方法遵從兒童的心理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遵從這一規則,咱們才能更好地培育兒童的音樂表現和創造力能力。在表演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或者是某個故事來講解這堂課,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表演故事,然后讓學生們思考在不同的故事情節中要使用的音樂是什么,學生們觀看故事的時候,自然也就可以根據故事的發展情節知道應該要用的音樂的旋律是什么,這樣對學生們的音樂表演能力的培養發揮的作用是很大的,在課堂上,要讓音樂表演蔓延下去,同時也讓學生們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之中去學習,在歡快的氣氛中提高自己的音樂的表演能力。
二、深度挖掘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
教師應探索學生的音樂表演技巧,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音樂,開展他們的音樂體現和審美才能。音樂課程重視感受和體會,表演和發明是學習音樂的根底。
在課堂上,學生隨著音樂,步行,跑步和跳躍自在移動,表達與音樂相對應的動作,體現出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力。學生的表達欲望得到充分調動,激發了課堂氣氛,使學習更加生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愛好。黑格爾說:在音樂方面,人們能夠將內心世界的自在面向最高峰。因而,在音樂教育中,要盡力營造自在的感受空間和展示空間,使學生能夠自在選擇,自在參與,自在表達,然后自在地自主開展,成為具有特性特征的人才。
傳統的學習習慣會遏制學生的自在想象力,學習熱情和自信心。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必須重視學生發明潛能的開展,給予他們探索問題和探索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地質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和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特性開展的更好的學習辦法,使用各自的優勢“發現學習”,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積累學習經驗,形成自己的才能,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應主動讓學生依據一定的問題和音樂形象自在討論,表達自己的觀念,相互彌補,發揮主觀能動性,培育學生的思維才能和言語才能。例如,讓學生分組討論,即興規劃表演,學生進行十分劇烈的討論,并依據每個小組的優勢組織一個音樂場景。這種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愛好。
簡而言之,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在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育辦法,以適應年代的需求。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還需培育學生的審美才能和情感表達才能。總之,在課堂上,教師應采用正確,恰當的辦法培育學生的體現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
參考文獻:
[1]況燕.淺議奧爾夫兒童音樂教育思想對幼兒音樂教育的啟示[J].網絡財富,2008,05.
[2]王秀萍.中小學音樂教育應重視審美性與實踐性的融合——基于對杜威“審美經驗”的內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
[3]馬曄.“音樂是兒童生活中的靈魂”——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略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
[4]洪雅君.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作用、現狀及對策[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