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征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以其業務成本低、受眾面廣、信息傳播快等優勢,在我國取得了迅猛發展,彌補了傳統金融業的服務盲區,提升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很多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金融業的穩定。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情況,并闡述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凸顯出的問題,提出通過建立與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內控管理體系建設以及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技術創新應用等措施來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機制,有效規避或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以保障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機制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以其業務成本低、受眾面廣、信息傳播快等優勢,在我國取得了迅猛發展,彌補了傳統金融業的服務盲區,提升了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互聯網金融除了具備金融業的風險特征,還攜帶了互聯網的風險特征,因此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從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中暴露的很多問題,清晰地顯現了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風險,給金融業的整體穩定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情況
1.互聯網金融行業顯現的特點
一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占比不大,但用戶持續走高。二是互聯網金融業務方向較多,包含互聯網支付、P2P網貸、互聯網保險、互聯網基金以及互聯網消費金融,均顯現較好發展勢頭。三是互聯網金融促使傳統商業銀行加快模式創新,為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和服務轉型賦能。四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從野蠻生長開始走向規范穩健發展。
2.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問題
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和風險隱患,給風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從2017年4月開始,國務院開展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有效地打擊了“害群之馬”,逐步規范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但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絕非僅依靠政府組織的專項整治活動能夠根除,需深入分析問題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長久之計。
二、互聯網金融存在問題分析
“據2016年一份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調查,在總共336家調查對象中,有134家被公開披露了安全漏洞”。從目前暴露的問題來看,主要可分為市場誠信缺失、行業監管不足、內部風控無力和用戶信息泄露等四個方面。
1.行業市場混亂、誠信缺失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負面事件頻發。從2011年“天使計劃”的負責人失聯至今,已有幾百家平臺的負責人出現帶錢跑路的惡性事件,其中不乏體量幾百億的平臺甚至是國企背景的平臺。僅2018年上半年,就曝光了364家有問題的P2P平臺,上千萬的普通投資者遭受經濟損失。很多平臺也承受了很高的借款人違約風險,目前我國的個人信用體系建設落后、信息不完善,用戶違約率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較高。
2.外部監管不足、職能不明
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實現網絡交易,使金融活動、交易對象和交易結果數字化、虛擬化,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監管難度。由于目前法律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定義和互聯網金融的定位仍不明確,加之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制度和監管職能不完善,導致了行業監管不足,造成行業普遍的平臺管理混亂,比如網絡借貸平臺的資金管理,目前仍存在不少平臺仍未引入銀行對資金進行全程存管的模式,資金挪用難以規避。
3.內部機制缺失、風控無力
我國互聯網機構普通缺少有效的風控機制,內部風控無力導致在應對風險時不能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風控手段不足、風控效果微弱。傳統金融機構,在風險預防、風險識別、風險監測、風險處理以及事后管理等方面都十分嫻熟,但互聯網金融由于數字化、虛擬化,無論是從風險管理、運營監測、風險應對以及人才儲備等,都與傳統金融機構存在很大差距,互聯網金融內控體系亟待完善。
4.技術安全不足、信息泄露
互聯網金融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支撐,互聯網金融平臺積攢了海量客戶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客戶畫像,可以挖掘出用戶的需求和行為偏好,助力精準營銷,但是這些數據的安全也存在很大風險,黑客攻擊、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平臺癱瘓、交易中斷以及數據丟失等風險,內控管理疏漏也可能導致客戶信息泄露,帶來法律風險。
三、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議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機制還處在初創階段,相關法律體系仍不完善、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能力很弱且互聯網金融技術實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機制需從完善監管的制度體系、加強內控管理能力以及提升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來著手。
1.建立與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制度體系
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制度體系由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和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制度組成,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是金融監管制度體系的制度基礎,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制度是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的有效補充。
(1)建立與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體系
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關于對互聯網平臺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以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等各項制度出臺,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體系初步形成。
互聯網金融業務創新快、產品形態復雜,風險多變且管控難度大,因此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必須不斷完善優化,需對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準入資格審批、運營管理監測、資金管理監控、用戶信息安全以及市場退出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管理與監控。
(2)建立與完善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制度
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組織來自市場、接近市場、了解市場,因此行業組織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上的自律即行業監管十分重要。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自律組織有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還有幾個區域性的自律組織,比如中關村金融互聯網行業協會和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但目前還未形成完善的自律機制。
互聯網行業組織的自律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制定互聯網金融自律規定,規范交易模式及樹立行為規范;二是建立和完善自律組織,根據業務類型進行分類指導;三是促進經營主體信息披露,推進行業信息共享;四是加強從業人員技能培養,強化從業人員道德教育。
2.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體系建設
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能力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機制的核心,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體系建設,是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關鍵。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控管理體系建設,需從完善用戶數據庫建設和客戶信息管理工作、強化信用評價體系和信息披露機制的綜合應用以及加強互聯網金融主體的風險管理系統建設等幾方面來推進。
(1)完善用戶數據庫建設和客戶信息管理工作
互聯網金融機構需加強用戶數據整合和管理工作,整合APP、微信、官網、核心業務系統以及第三方平臺或渠道的海量數據,建立全面完善的數據庫;不斷完善業務系統和數據庫的安全管理,推行云端服務器的應用;持續優化金融業數據庫設計、嚴守法律原則和風險底線,保證用戶數據管理規范,杜絕客戶信息泄露。
互聯網金融機構需搭建CEM及ECIF等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并對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加工和深度挖掘,進行客戶行為畫像、客戶需求分析,建立分類分層的差異化客戶服務體系,推進精準營銷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并有效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2)強化信用評價體系和信息披露機制的綜合應用
全面的信用評價體系是金融業風險管理的基礎和依托。當前,國家層面的信用評價系統是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也是數據最全和應用最廣的信用評價體系。部分互聯網平臺也建起了自身的信用評價體系,比如支付寶平臺的芝麻信用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很多服務,比如ofo免押金資格。因此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涵蓋更多交易信息,才能更全面準確評價信用和風險。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是信用評價體系的有效補充,信用評價體系和信息披露機制綜合運用,能起到信息互糾的作用,對于科學評估風險至關重要,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的基礎,對完善互聯網金融內控體系建設影響深遠。
(3)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建設
當前,國內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一些金融機構已開始探索并初步搭建風控模型。通過對客戶數據進行整合、客戶行為分析、進行客戶精準畫像。根據客戶畫像梳理風險因子、梳理風險規則、建立客戶風險標簽,確保準確識別風險,并將客戶風險標簽對接應用到各業務流程,幫助各環節進行事中的風險干預管理;根據風險分析梳理出的風險維度進行了內部風控體系的搭建,實現初步識別風險、設置風控規則及時監控和干預,應用“黑名單”和“灰名單”攔截風險客戶,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加強風控管理系統的建設,及時對接行業內的資源數據、加強行業互動和信息交流,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臺和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數據,提升反欺詐的監控、防范和打擊能力,逐步完善風險管理系統的建設。
3.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
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支撐和驅動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是推進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管理機制完善的保障,可從運用大數據技術檢測互聯網金融風險、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信息保護要求以及協同通信行業加強通信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來落實。
(1)運用大數據技術監測互聯網金融風險
運營數據的監測與分析是風控的重要內容。運用大數據技術完善互聯網業務風險監測系統,持續更新與完善監測模型,對交易實時監控,對異常交易行為進行及時干預,并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不斷更新和優化風險規則,有效及時地管理和防范金融風險;加強用戶登錄安全管理,對登錄IP地址、移動終端平臺以及驗證方式等進行持續優化,對登錄要素和安全認證因子、密碼設置規則以及算法規則實施有效安全防范。
(2)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信息保護要求
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務缺少統一的技術安全標準,大多由經營主體自行確定,水平良莠不齊。很多平臺存在客戶信息泄露或信息倒賣的情況,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
監管部門應盡快協同行業組織,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特性,制定互聯網金融技術的國家標準和客戶信息保護要求。建立從用戶身份識別和驗證技術、賬號安全管理、交易數據保護、防火墻技術和防病毒攻擊技術等全面覆蓋的技術安全體系,并進行客戶信息脫敏、加強客戶信息的使用管理,切實保護客戶信息安全。
(3)協同通信行業加強通信技術創新應用
當前,互聯網金融平臺詐騙、失聯和跑路等惡性事件頻發,完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勢在必行,需實現從單純依靠事后處理轉變到實時監控、事前預警的風險管理模式,達到對平臺持續進行快速有效的風險監管,這離不開通訊行業的協同。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應積極與工信部及通信管理部門合作,加強網絡平臺管理和通信技術創新應用,對惡意行為進行黑名單管理,舉報核實的號碼立即封號并轉辦相關部門處理追究法律責任;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比如研發追蹤系統,實現快速定位,及時打擊惡意行為。
參考文獻:
[1]黎來芳,牛尊.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7,(1):53.
[2]王舵,塔娜,王天浩.關于互聯網金融下的金融監管探討[J].金融經濟,2016,(1):12.
[3]胡傳東,石菁菁,史欣欣.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創新研究[J].政府與經濟,20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