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承載了服務社會、反映民族精神和表達社會思潮的使命。當代舞作為重要的舞蹈形式,對舞蹈界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尤其是當代舞的編創方式,打破了過去舞蹈單一且死板的編創模式。本文以原創舞蹈《安全區》為研究對象。對舞蹈《安全區》的基本素材來源、精神內涵、作品表達和舞臺表現力等進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究原創舞蹈的基本編創理念和手法,以便揭示舞蹈編創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安全區;當代舞;舞蹈編創
中圖分類號:J7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135-02
中國當代舞是中國歷史和意識形態、大文化背景下誕生的藝術產物,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舞種之一,當代舞在追求鮮明的形象和豐富的民族審美的同時,還融合了國外的舞蹈藝術和中國歷史故事,對中國舞蹈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舞蹈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不同,它依靠人體的肢體語言來展現特定主題。常見的傳統舞蹈的編創中,創作者主要依靠動作設計來展現一種精氣神。然而,隨著大眾審美需求和當代科技的發展,那些過去的舞蹈形式雖然可以長存,但是正在逐漸地失去吸引力。所以,超越簡單舞蹈動作的模仿或是風格性的展覽,讓舞蹈結合心靈的真實呼喚,這才是舞蹈該有的發展方向。換言之,當代舞一方面必須大膽創新,另一方面也要保留傳統舞蹈的精華。
一、作品選材
舞蹈編創的三大步驟包括選材、結構和編舞。其中,選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編者對生活和人生體驗的反饋,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表露。舞蹈既然是一門藝術,則其必須具有服務功能。編創者在選材過程中就應當明確自己編創舞蹈的目的是什么,要給予觀眾何種體驗。
(一)闡述真實事件,讓歷史在舞蹈上獲得“重現”。
當代舞《安全區》,取材于抗日戰爭時期安全區內人民的真實狀況。當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逐步淡忘,藝術工作者有責任將其“重現”,讓和平年代的人們銘記那段苦難歲月。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選材一方面避免了舞蹈的“內容空而大”,另一方面更容易被國人所接受。以真實事件為背景也說明了當代舞是以表現客觀現實為基礎,強調再現性表現的特點。
作為當代舞的特征,闡述真實事件是編創者在選材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很明顯,當代舞《安全區》符合這個特征。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中,或許很少提及“安全區”這個概念,然而它是真實存在的。南京淪陷時,南京市內便劃分有“避難區”,亦稱作“安全區”。戰爭中,“安全區”實際上并不安全,在此生活的人們整日惶恐,生活在恐懼當中,死亡隨時降臨。因此,筆者認為,編創者如此選材的另一個原因應當是想展現戰爭的殘酷和人民所受的折磨。編創者在此并沒有直接選擇以戰場為題材,反而轉向戰場之外人民的生活境況,或許能夠更客觀地展現抗日時期的中華大地,這也是一種創新。
(二)展現民族精神,與觀眾內心產生共鳴。
當代舞《安全區》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體現出中華民族不屈服的抗爭精神。第一,舞蹈主要通過夸張的動作來表現人們的抗爭精神。當代舞雖然需要創新,打破傳統的編創模式,但是傳承民族精神是不變的主題,這一點也正好和《安全區》相吻合。其次,現代科技的運用完全可以制造出震撼的氛圍,可以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直擊觀眾內心深處。如此,不但突出了編創者對歷史的反思,也反映了中華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該選材下,編創者所表達的個人情感就能和所有國人的愛國情感相統一,產生更好的觀眾反響。舞蹈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所存在的作用必定和接受者相關,不然便失去了意義。當代舞《安全區》無疑將強大的民族精神在無形中傳遞給了每個觀眾,雖然感受到了悲傷的氛圍,但是不屈不撓的精神仍極具感染力。
二、作品結構
結構即“骨架”,它在作品中承載著支撐作用,是統一舞蹈立體形式和內容的立體框架。簡單而言,結構將舞蹈從頭到尾沿著故事主線進行貫穿,避免了舞蹈的雜亂無章。當代舞《安全區》的結構分為四層,即平緩前奏中的凄涼、主旋律中的痛苦掙扎、空襲后的悲慘以及結尾的難逃死亡。正是這么一種結構布局,《安全區》讓觀眾清晰地看清整個故事脈絡,看到了人民的求生欲望,也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無情,體會了敵人的冷酷殘暴。
前奏雖平緩,卻奠定了悲愴的基調。表演開場時,舞臺上演員們站成一排,在寒風中蹣跚搖曳,營造出了凄涼的環境氛圍。他們共同仰望天空,舉起顫抖的雙手,又相互依靠,抱成一團,仿佛在尋求一絲生的希望。主旋律的節奏鮮明緊湊,人民在生死邊緣徘徊。如果說前奏只是奠定了背景,那么主旋律部分就直接呈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恐懼。不論是打滾、蜷縮、后退、趴下還是摟著已經死去的人,都可以直接感受到那股令人窒息的氣息。人們蜷縮在一起,燈光聚焦,防空警報拉響,預示著空襲的到來。人們圍成圈,張開雙臂等一些列緊湊而夸張的動作呈現了慘烈的程度,然而最終他們還是一個個倒下了。最后的結尾,在敵軍的掃射中,《安全區》成了墳墓。這一點正好和舞蹈的開端相呼應,凄涼的環境早已作出暗示,人們的掙扎最終沒能逃脫死亡的命運。
三、動作設計
舞蹈是肢體語言,它的存在是源于情感表達、事件描述和思想傳達的需要。動作語言十分繁雜,動作設計中,創編者需要注重動作的象征性、傳意性和簡潔性。
舞蹈動作整體上能表達內容的含義,具有明顯的象征性動作。《安全區》的動作設計中,十分注重動作的象征性。在編舞的過程中,編導沒有采用傳統舞蹈那種相對抽象的肢體語言,而是選擇生活化的動作。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容,動作中融入了部分雙人舞的特征。
演員跪地,雙手前伸,隨后逐漸抬頭,雙手垂直向上,象征著在殘酷環境中尋求希望。而后一系列的站立、擁成團、后退、相互扶持等動作,則是描繪他們面對真實環境時的自然反應和自我保護。當演員列成4排,他們的雙手向著上方亂抓,腳步雜亂,實際上是對人物內心恐懼的最直接的表現。在《安全區》的后半段中,存在雙人舞的動作元素,創編者將演員分組,兩兩背靠背進行舞蹈,隨后有人倒下,另一人則進行攙扶。這些動作的設計,不但是一種創新,更直接體現了生命隕落時的悲傷。
整體而言,當代舞《安全區》中的動作設計相對直接而簡潔,不晦澀,用簡單易懂的動作象征人物的內心和現實的殘酷。整個舞蹈具有規律性,前后發展井然有序,配合舞蹈動作,能清晰展現故事脈絡。傳意性,一般是指將舞蹈的中心思想有效地傳達給觀眾。然而,筆者認為除此之外,故事的條理、前后主線的一致和規律性的表達,應當是傳意性的基礎。整個《安全區》中,編創者設計的主線大概為“平靜的前夕-敵人入侵-人民掙扎,尋求希望-逐個倒下-集體殺害”。由此可見,編創者對脈絡的把握還是相當準確的,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思維能夠沿著主線走,已經達到傳意的目的。
四、音樂運用
背景音樂的起伏加強了舞蹈的節奏感,而模擬音效的出現更是為舞蹈渲染了真實的背景氛圍。音樂和舞蹈共存,沒有音樂,舞蹈就沒有了靈魂。
創編者在《安全區》中使用的音樂包含了打擊樂和管弦樂,整個音樂的節奏感相對強烈緊張。音樂和舞蹈一樣,是一種藝術,當舞蹈動作不足以完全表達舞蹈內容,則需要采用音樂作為補充。《安全區》的創編者之所以采用大量節拍鮮明的背景音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氛圍的營造。節奏感越強,越能讓觀眾神經緊繃,并且也能和臺上舞者有力的動作相呼應。此外,很明顯,音樂中充滿了大量的鼓聲,隨著節奏的不斷變化,鼓聲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當然,舞蹈中有兩處也采用了舒緩的音樂,有利于舒緩觀眾情緒。
模擬音效的使用,體現了現場的真實感。模擬音效在其他舞蹈類型中十分少見。編創者在《安全區》中采用了三次,包括風聲、防空警報和槍聲。這樣的編創方式,能夠進一步明晰作品的結構,有利于觀眾理解音效之后舞蹈動作的含義,呈現一種真實感。如果說,動作設計已經可以傳達創編者的思維模式,那么音效的運用則是對這種模式的深層次展現。這一點對于筆者今后創作舞蹈具有借鑒意義。
五、服裝設計
舞蹈服裝設計主要是為了展現外部人物形象,體現了創編者對真實事件的尊重和對藝術的追求。上文提到,《安全區》在人物塑造中,創編者以學生為代表,并且明顯設計了抗日時期典型的學生服裝。實際上,該舞蹈中,創編者的服裝設計主要有3個風格,即學生裝、平民裝和旗袍,除了旗袍,其他服裝的色彩基本上偏素。
當代舞《安全區》中,三種風格的服裝的出現實際上代表了三類人。舞蹈中的服裝設計遵循民族特色,換句話說,尊重特定時期的服裝特點,或出于藝術表演目的,將服裝藝術化。《安全區》中的服裝設計,還原其本來面貌,符合歷史事實。大部分服裝的色彩很素,甚至看上去滿身是灰,這種服裝設置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生活的慘淡,有助于彰顯舞蹈的主題。其中,顏色鮮明的旗袍可以代表原來社會中的上層階級,也可以是有個性的普通百姓。不論是哪種,這三類人在戰爭之下,都變得平等,都受到了迫害。人們不分身份級別,都在為了生存而努力,表達了民族團結。
當代舞作為當今全新的舞蹈形式,展現了創編者的創新精神和個性主張。本文的研究結果主要有三點。首先,當代舞可以視作是一種根據現實改編的能反映客觀事實的敘事類舞蹈形式。其次,《安全區》的編創中,編導利用特定的服裝和歷史事件,結合舞蹈動作,展現了苦難的人民群眾,同時展現了戰爭的殘酷。第三,音樂和服裝是當代舞編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樂的聲效是塑造環境的根本,而服裝的運用則是對現實生活的側面反映。筆者認為,這些針對該舞蹈的編創手法分析,無疑可以作為筆者編創舞蹈的參考,也讓人們對當代舞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因此,筆者再次建議,當代舞的編創務必遵循社會現實,將當代的文化精神內涵融入其中,方能體現出當代舞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萬雯麗.當代中國舞蹈創作的轉變[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2):p77-78.
[2]楊夏青.淺談中國當代舞蹈創作中的思維創新——以當代舞和現代舞編創的異同為例[J].大眾文藝,2014(5):p150-151.
[3]鄭萌.試論當代舞創編的藝術化真實再現[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9.6:p319-321.
[4]李揚.當代舞——中國當代舞蹈的新課題[J].藝苑,2009(10):p22-24.
[5]楊玉花.舞蹈作品與舞蹈音樂的創作[J].科技信息,2013(1):p484-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