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萁
摘 要:“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的提出,為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旨在分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現狀,進一步探討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背景下,高職教育國際化面臨的問題和相應對策。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 ?高等職業教育 ?國際化 ?機遇和挑戰
課 題: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成長機理及其生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VE1053,項目負責人:劉穎)研究成果。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國際化成為必然趨勢?!冬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在建設開放型職業教育體系一節中明確了現代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2016年,《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一文提出“一帶一路”對沿線國家加強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從國家宏觀文件來看,加強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勢在必行。
提高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選取了世界上經濟和教育較為發達的37個國家,對他們的職業教育競爭力進行了評估和排名。結果顯示,中國職業教育競爭力的排名為第26名,位于世界中等水平。因此,增強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實現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我國仍需向發達國家學習,以期與世界職業教育國際化最高水平接軌。
從國內現狀看,2018年,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辦的《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在北京發布,覆蓋全國1338所高職院校。報告公布了“2017年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50強院校體現了高職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和行動,也引導著高職院校更多關注國際交流與合作。50強院校分布見表1。

縱觀國內外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現狀,在國家政策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引導下,高等職業院校間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日趨增加。但從“2017年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的整體分布來看,東部地區高職院校普遍重視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共有34所院校上榜,而中西部地區高職院校的國際化意識比較欠缺。因此,我國高職教育在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比較嚴峻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高職院校中,觀念上更多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忽視對國際人才的培養。從“2017年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名單來看,存在著只有少數帶動多數院校加強對高職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普及度仍為欠缺。眾多高職院校認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普通本科學校的工作,對于高職院校國際人才的培養較為困難,對國家政策提出的現代職業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的落實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另一方面,眾多高職院校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計也不符合“一帶一路”倡議背景的要求,缺乏系統思維的設計、開發和實施。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清,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復合型。近幾年,高職院校一直在追求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復合型人才應不僅在專業技能方面有成熟的經驗,還應具備較高的相關技能,但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真正落在實處的學校卻寥寥無幾。
《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首次評選出“2017年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資源50強”,報告顯示東部地區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較為雄厚,而中西部地區的“雙師型”師資比例、科研儀器設備以及企業提供的校內實踐教學設備等,尤其西部地區的硬件設施和教學資源都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因此,高職院校間教學資源的區域差異是導致國內高職教育國際化水平不一致的重要原因。
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師資水平的國際化。西部地區高職院校從海外引進的高端人才極少,高學歷、高水平國際化人才偏少;在對外交流上,高職院校能與世界知名高校直接交流合作的機會較少,教師的英語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較弱,教師與國外高校的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不多。
一方面,在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的最新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顯示,本科中外合作的辦學機構遠遠高于高職院校。相比之下,我國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國際化的政策、制度以及管理都不夠完善,提供給職業院校國際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少。
另一方面,就高職院校自身來說,學校缺乏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相關企業的深度溝通,且參加國際會議論壇、世界技能大賽和國際項目合作的機會較少,以致難以培養出更多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因此怎樣推動中國高職教育走向國際舞臺引人深思。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層推進,人才是關鍵。我國急需培養一批精通相關外語、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擁有國際視野,善于在全球化競爭中把握機遇的國際化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才優先戰略,提高國際化意識。
其次,需要對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全面系統的設計、開發和實施。在培養目標上,及時對單一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盡快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以培養出更多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和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在課程體系上,高職院校需要看到自身的短板,將專業技術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中,并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體系進行組合和重構,以達到合理的課程設置,從而推動對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教學改革。
一方面,在推動高職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國家首先需要對中西部地區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如投放的資金、教學儀器設備、師資力量等。同時,東部地區也要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搭建教學資源互補交流平臺,利用慕課、微課等新型多媒體技術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要加強建設具有國際化意識的一流師資,與國外合作院校進行教師交流,開展聯合教學;并從海外聘請和引進高端人才進校工作,聘請具有國際影響力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參與專業建設,一同促進對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同時,實施海外研修項目,增加教師海外留學培訓的機會,從整體提升師資的國際化水平。
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加強互動,優化國際化教育資源。因此,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科學術資源優勢,突出重點和特色,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制訂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計劃,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加快與具有國際影響力強的相關企業的深度溝通,增加本校學生出國交流項目的機會,以提高自身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意識。同時國家也要加大對高職院校國際交流項目的投入,完善對職業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政策和相關制度。

我國從2006年至2010年實施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從2017年王紓學者的“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來看,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在教育期望、教育質量、教育環境、教育公平滿意度和總體滿意度上的分數均高于其他高職院校。相關數據參考表2。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下,高職院校要培養出國際化人才,除自身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外,國家級示范院校也要引領和帶動地方院校更多關注國際交流與合作,一同推進“一帶一路”教育的共同繁榮,以培養出更多高職院校中知華友華、學有所成的國際化人才。
[1]孫秀延,張志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J].中國培訓,2017(6).
[2]方華,唐小波.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的探索與展望——以浙江省高職院校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
[3]王紓.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J].大學,2017(10).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