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起兵



摘要:在對高職院校《金屬塑性變形與軋制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鑒-教-競-學”聯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運用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真實生產設備、在線課程資源、在線交流平臺等教學載體,解決了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銜接不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證分離、賽教脫融等問題。實踐證明,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顯著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增強了師生的獲得感,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人才培養質量;教師信息化教學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應當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體現“服務區域發展、促進高效就業” 的教學方向。作為與現代冶金產業典型工作崗位對接的一門專業核心課,《金屬塑性變形與軋制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復雜抽象性,技能實操項目呈現高危高耗性。傳統的“講-練-訓”教學模式往往使學生陷入“填鴨式”被動學習的窘境,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課程甚至專業產生畏懼感和排斥感。
混合式教學典型特征表現在信息化資源的有效整合、教學模式的多維創新、教學空間的橫向拓展、教學時間的縱向延伸等方面[1],科學合理地實施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能促進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提質增效,增強學生和教師的獲得感[2-4]。筆者以“鑒-教-競-學”聯動教學模式改革為牽引,對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對知識點和技能點按照典型工作崗位進行解構和重構,借助清華平臺將重難點以MOOC、微課、仿真虛擬視頻作為主要線上教學載體,著重分析了近3年的混合式教學實踐的成果,并為同類院校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課程教學現狀與問題
在國家鋼鐵制造產業宏觀調控和自身產業結構優化的雙向作用下,全球鋼材產品的供需關系趨于利好方向發展。以江蘇沙鋼集團、中天鋼鐵集團為例,不僅對燒結、煉鐵、煉鋼、連鑄、加熱爐、軋制、品檢七大崗位進行全面質量管理和設備工藝升級,還針對高端優特鋼系列產品擴大投產,相繼發布了未來幾年高技能人才需求書。僅僅上述兩個企業與天津某高職院校簽訂的中長期冶金類人才訂單班達到5個,規模超過180名學生。通過表1映射出,作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側,同類高職院校為增強服務現代冶金產業發展的能力,勢必以核心課程群為重要抓手,通過核心課程與典型崗位在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等方面同步升級,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
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紅利的引導和支持下,國內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課程選擇性窄、頂層設計理念滯后、線上資源量多質劣、推廣性較差等問題愈發凸顯。《金屬塑性變形與軋制技術》一直被固化為冶金背景高職院校的專業核心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關課程的設置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裝備制造大類和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所屬專業,其相關課程分布情況見表1。
通過較長時間的課程改革,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設置課程教學情境和工作任務已經成為國內大多數材料類專業的風向標。以本課程為例,教學的實施主體往往根據冶金企業各崗位實際要求來設置教學情境,各教學情境中設置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務,教學過程中通過仿真模擬操作、校內集中實訓、校外實訓基地實地演練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突出工作過程中的“做中學,學中練”。但由于材料類課程知識體系復雜,知識點抽象,技能操作高危等特征,使得多數院校在《金屬塑性變形與軋制技術》課程教學中出現各種問題。
(一)以主觀臆斷為依據導致了學情分析不透徹
學情分析是通過一系列科學方法系統研究被教育者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綜合素養等方面,以便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開發利用學習資源,從而保障教學實施的質量。筆者從學生學前摸底、教學過程分析、教學效果反思三個維度進行調研。學前摸底包括新生的入學分數、生源結構、學習意愿、接受能力、基本素養等;教學過程分析包括學習狀態、教學進度、作業質量、技能進展等;教學效果反思包括學生獲得感、考核成績、資源有效應用、教學評價等。參與調研的3所同類院校(其中國示范1所,骨干1所)往往缺乏學情分析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系統研究,主要表現在忽視學前摸底的細致調研,對于教學過程分析和教學效果反思也分派給授課教師自主完成,這就使得教學實施主體對學習者僅僅通過主觀臆斷即開展了教學任務,導致教學方式與學習特征不相容、教學內容與學習能力不相配、教學效果與學習期望不相符的窘境。
(二)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禁錮學生的創新性培養
學生在認知特征、情感方式、個性結構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5]。調研結果顯示,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還大量存在,教師通過“知識點引入—重難點講解—提問互動—任務下達—作業評價”這一標準化教學流程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往往在忽略學生個性的同時,也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精神。
(三)以教材為中心拖曳了教學內容與新技術新工藝的對接度
當前,教學內容改革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痛點。《金屬塑性變形與軋制技術》課程對接現代冶金企業軋制成型、熱處理和品檢等重要崗位,為順應國際市場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倒逼供給側新技術迭代更新、新工藝優化提效、新設備智能化升級的周期大幅縮小,這對專業教師在教學內容改革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在調研院校中發現,通常由于校企合作機制不順暢,專業教師難以獲取先進冶金企業的生產技術資料和設備參數資料;再者,由于近幾年高職院校的擴招效應,導致生師比偏高,專業教師不得不承擔較大的教學工作量,因此,很難有機會深入企業研習和技術合作;另外,院校的績效考核機制形同虛設,促使專業教師的“惰性教學”現象蔓延。以上諸多因素致教師長期認定一本教材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選定的教材內容與現代冶金新技術新工藝嚴重脫節,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四)以通過率為導向阻礙了考試改革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