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 董劭璇 殷海萍 高欣悅 白靖怡
[提要] 森林康養是森林與康養嵌入耦合的一種新業態,發展潛力巨大。本文介紹森林康養概念、優勢,分析開展森林康養的內外條件及要素指標,根據不同的標準將森林康養劃分為四種類型及相應的亞類型。按照森林資源和區位特征,設計五種開發模式,針對每一種模式提出相應的開發策略和營銷方案。
關鍵詞:森林康養;類型;開發模式;營銷策略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新時代河北鄉村文化振興路徑研究”(編號:201803120163);保定市社科聯課題:“保定山區貧困縣旅游扶貧模式創新與策略深化研究”(編號:2017063);河北省科技廳項目:“河北省山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休閑觀光產業綜合發展研究”(編號:16236004D-12)
中圖分類號:S788.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月17日
森林是地球綠色的子宮和最為壯觀的植被景觀,因其具有生態優越性、物種多樣性、文化獨特性、科普教育性、功能多重性、分布地帶型等特點為人類提供清新爽潔的空氣和強身健體的療愈性環境。什么是森林康養,如何充分將森林資源與對人類康養活動有效對接、如何在不破壞森林生態系統與追求康養最優效果之間尋求平衡便成為當前學界和業界共同面臨的現實課題。
一、森林康養概述
(一)概念。“森林康養”源自于德國,19世紀40年代為了治療 “都市病”德國人發明了“森林療法”,鼓勵都市人群到森林中利用優質環境和綠色林產品改善身體素質、預防和緩解疾病。德國巴登·威利斯赫恩鎮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森林浴基地,此后“森林浴”在世界廣泛流行。日本稱其為“森林療法”,韓國稱為“森林休養”,臺灣有“森林調養”說法。盡管各地稱謂不同,都是利用經過認證的森林環境和林產品,在森林中開展森林安息、散步等活動實現身心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替代療法。隨著森林療愈功效的日益顯現,林間活動日益豐富多元,產品逐漸優化細化,產業不斷擴充融合,森林康養應運而生。
目前,國內對森林康養沒有公認表述,多數學者認為:森林康養森林生態景觀、森林空氣環境、林間特色食材和森林生態文明為依托,配備醫療康養服務設施,開展以修身養性、恢復肌能、預防未病為目的的游憩、度假、療養、保健、康養等活動的統稱。涉及旅游、休閑、醫療、度假、養老等眾多門類,產業共融、業態相生、多元聚合,是大健康產業和林業嵌入耦合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板塊。森林康養以人為本、以林為基、以康為要、以養為源,實現養身、養心、養性、養智、養德“五養”功效。
(二)優勢。森林康養具有其他康養形式無法比擬的功效,具體表現為:
1、給人舒服感,增強免疫力。首先是森林的綠色視覺。綠視率理論認為,在人的視野中綠色達到25%時就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勞,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適。森林通過綠色樹枝吸收紫外線減少對眼睛的刺激。綠色視覺還能有效調整亞健康人群的情緒,消除緊張情緒;其次是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林區清新爽潔,森林漫步和觀景一方面能有效抑制病菌滋生和傳播,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最后森林中的自然聲音如蟬鳴、潺潺流水等不僅給人以天籟之音的聽覺享受,還能讓人平和安靜和身心愉悅。
2、放松心靈,舒緩壓力。森林植物會揮發帶有芳香味道的“芬多精”,因樹種不同芬多精具有活化大腦、刺激神經、提高神經興奮性等多重功效。研究發現,人體吸入杉樹的香味后血壓會降低,在吸入前后90秒內測試血壓會降低3%~4%,流經大腦的血流量趨于減少,測試對象情緒逐漸穩定。森林含有豐富的空氣負氧離子,又稱“空氣維生素”,研究表明,負氧離子濃度高的森林空氣可以調解人體血清素濃度,有效調節神經、緩解弱視、煩躁郁悶等癥狀,提高人體免疫力。
3、預防和延緩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病日益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元兇之一。森林能釋放類似于有機酸、醚、醛、酮等化學物質的植物殺菌素,可以提高免疫細胞活性,對高血壓、抑郁癥、糖尿病等慢性病具有明顯的預防和減緩作用。森林植被覆蓋率越高,人體患病概率會越低。比如,長期生活在松林環境中的人們很少罹患肺癌,因為松針細長稠密,釋放的臭氧對預防肺病有一定療效。
二、森林康養背景
近年來,中國森林康養迅猛發展,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旺盛的市場需求。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導致人類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城市病交織并行??旃澴唷⒏邏毫Φ墓ぷ骱捅曝频纳羁臻g嚴重威脅到居民的健康。近年來,中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近3億人并呈年輕化趨勢,其中超50%的慢性病患者不滿65歲,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中國總死亡比例的85%。據《中國城市白領健康狀況白皮書》統計,2017年我國主流城市中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其中近6成處于過勞狀態,真正健康的人占比不足3%。另外,中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原中國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于發達國家。慢性病和肥胖的流行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森林康養順應了當前居民的保健養生需求,催生了健康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當前,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全國老齡辦公布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占總人口的17.3%,預計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占比將達34.9%。龐大的老齡群體尤其是城市老齡人口對保健康養需求更為迫切。北京市現有各種養老機構1,000多家,床位達12萬張,2020年將達15萬張,而北京市60歲以上老齡人口2020年將達到410多萬人,康養產業需求缺口很大,全國其他城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康養產業發展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
(二)強大的旅游需求。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旅游意識的增強倒逼旅游消費的多元化、高端化和品質化,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的休閑度假旅游成為當前主流趨勢且持續高位增長,森林康養因其清新寧靜的環境和身心愉悅的療效契合了當下居民對健康保健的追求,森林徒步、瑜伽、自然教育等專項旅游產品日益火暴。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林業產業總值首次突破6萬億元,新建各類森林旅游地接近9,000處,年接待旅游人數12億人次,較上年增長了15%。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當地優勢醫療資源、中醫藥等特色養生保健資源、綠色生態旅游資源發展養生、體育和醫療健康旅游,為康養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2016年1月國家林業局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有條件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以及其他類型森林旅游地,要把發展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納入總體規劃,大力加強硬件、軟件建設,積極打造高質量的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產品。
2016年2月國家林業局頒布了《關于啟動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建設試點的通知》。文件提出,把發展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作為森林旅游行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以抓好抓實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基地建設作為切入口,努力提高建設檔次和服務水平,不斷滿足大眾對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的多樣化需求。
2016年5月國家林業局發布的《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康養,發展集旅游、醫療、康養、教育、文化、扶貧于一體的林業綜合服務業,強調重點發展森林旅游休閑康養產業。
2016年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指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通過對上述政策的梳理分析,發現國家逐步對森林康養產業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將其提升為“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表明國家對森林康養產業的高度重視。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與宏觀引導,各省市因地制宜紛紛出臺地方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與規劃。其中,四川率先在全國出臺省級發展意見。湖南、海南、浙江、山東、山西等地紛紛加快森林康養建設步伐,形成了一大批全國森林康養示范基地,森林康養旅游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四)自身產業發展需要。森林康養立足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以森林資源為核心,以林業部門為主導,將森林資源轉化為康養載體,這不僅是林業、健康服務業、旅游業和地產業等相關產業交互融合形成的新業態,還是國有林場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更迭催生的新模式,是林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創新引擎。森林康養既弘揚了林業生態文明,提升了公共資源服務水平,還豐富了康養產品體系。
三、森林康養開發條件
森林康養不是森林與康養的簡單疊加,從森林生態體系來看,不是所有的森林都能向公眾開放,也不是所有的開放區都適合開展療養活動;就康養需求而言,不是所有的康養活動都適合在森林中進行,也并非所有的人群都能融入森林環境。比如過敏性體質的人在森林中會感覺不適。開發森林康養產品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一)內部因素——優質的康養指標。一個地區的森林系統是否具備康養條件,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地形、空氣質量、水資源、芳香氣味、植物殺菌劑、綠色效應和環境等要素,具體可以從以下指標來衡量,如表1所示。(表1)
除了上述要素和指標外,森林康養區還要有豐富的植被類型,兼具康養和觀賞功能,如遼寧楓葉谷的楓葉、重慶梁平百里竹海的竹子、吉林甑峰嶺自然保護區的千年紅豆杉等。
(二)外部條件——健全的康養服務設施。森林康養區面對的是有身心恢復、休養乃至診療訴求的專項客戶群體,他們對當地康養服務設施的要求相對較高。交通、休閑、醫療、文化、娛樂、運動等服務設施不僅要健全還要安全和便于操作。道路系統規劃應構建完善的林間綠道網絡,方便不同康養需求的人群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在綠道沿線增設康養主題設施,如禪修別院、林下水療平臺、養生食療館、林間瑜伽平臺和香薰館。每隔一定間距設置康養知識展板普及康養知識。安置音箱,播放舒緩的養生音樂或養生常識??叼B區配置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備應急之需,包括換乘車輛、休憩涼亭/座椅、SOS系統、凈水補給等服務。康養區周圍最好建有花園、農場或牧場,為客戶提供修籬、翻土、種菜、鋤草等耕作體驗,或者有獨特的水文、地文、生物、天象景觀資源以增加康養吸引力。
四、森林康養類型
森林康養類型多樣,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有以下幾種:
(一)根據不同氣候地帶劃分。熱帶森林康養:如海南亞龍灣森林公園;亞熱帶森林康養:湖北神農架世界上唯一完好的亞熱帶森林系統,貴州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以楠竹數量分布最廣為特色;溫帶森林康養:入選“中國森林氧吧”的河北霧靈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安徽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寒溫帶森林康養:東北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生物多樣性著稱,吉林延邊仙峰國家森林公園冬季會形成獨特的霧凇和雪淞景觀。
(二)根據康養對象年齡劃分。老年人群:以養老康復為基本訴求,這類群體可細分為55~65歲、66~70歲、71歲以上三個亞類型;中年人群:多為亞健康群體,以緩解焦慮、釋放壓力、身心健康為康養目的,可細分為35~45歲、45~55歲兩個亞類;青年人群: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為主要目標,可分為18~25歲(高中生、大學生)、26~34歲(工作早期);少年人群(小于18歲):以有益于身心的戶外運動和森林教育為主。
(三)根據健康狀況劃分。健康態類型:以強身健體為主要目的;亞健康態類型:放松心靈、釋放壓力、消除疲勞;輕度疾病類型:以緩解癥狀、療愈為目標;康復類型:調試肌能、恢復健康為訴求。
(四)根據康養活動主題劃分。觀光類:欣賞特色植物群落、感悟鳥語花香和清幽環境;運動類:普通大眾或各個層次的人群都能參與體驗的活動,如林間漫步、健走、瑜伽、太極、冥想、森林馬拉松或戶外拓展訓練等;溫泉類:依托林地周邊的溫泉資源開展的各種保健洗浴和康體美容活動;養生類:與城建、醫療機構和旅游地產合作,建設旅居養老中心、中醫理療院、度假中心等場所,結合林下產品(道地野生藥材、森林特色菌類)、通過森林食療、水療、藥療、芳香療養等方法達到養生的目的;教育類:認知森林資源及了解森林生態系統的戶外自然教育,旨在滿足求知欲望、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形式多元,包括親子教育、夏令營或研學旅行、課外實習、科普教育或學術考察等;體驗類:與養生有關的各種體驗活動,包括森林浴、瑜伽、冥想、坐禪、太極、食療、溫泉浴、調配精油等。日本東京奧多摩森林療養基地為森林漫步的人群準備了當地獨創的森林草本茶和手工甜點。消費者根據自身體質進行林下采藥、采蘑菇、挖冬筍、制作食物料理和植物花環等簡單的勞作體驗。
五、森林康養產品開發模式和營銷重點
根據森林資源品級和區位狀況,將森林康養分為五種模式,每種模式對應不同的開發策略與營銷方式,如表2所示。(表2)
六、結語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森林康養因其特殊的森林療愈功效成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撬動億萬級市場消費。當前中國森林康養處于探索階段,產業體系和運營機制還不完善,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產業共融發展機制;實施精品戰略工程打造主題特色鮮明的康養IP;健全森林康養產品體系充分滿足不同階層的康養需求,確保國民健康、增進民生福祉。
主要參考文獻:
[1]吳后建等.森林康養:概念內涵、產品類型和發展路徑[J].生態學雜志,2018.37(7).
[2]超界產業聯盟.健康養生之國外森林康養概況[EB/OL].搜狐財經.2017.9.15.
[3]專家學者熱議——新時代林業發展機遇[EB/OL].人民網.2017.12.6.
[4]文雯.森林療養將成養生新時尚[EB/OL].中國林業網.2016.12.1.
[5]王紅姝,李靜.發展森林養生度假旅游探討[J].林業經濟,2008(7).
[6]余世鵬.中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占比近九成[N].新快報,2017.3.24.
[7]杜丁.我國老年人已達2.41億[EB/OL].中國財經網.
[8]陽泉市政協專題調研組.發展康養產業促進民富村美[N].陽泉日報,2016.7.22.
[9]朱亮.巨石山森林康養探索之路:未來大健康產業下的新業態、新引擎![EB/OL].http://www.aqjss.com/display.asp?id=1229,2017.11.15.
[10]MILLIGAN C,BINGLEY A.Restorative places or scary spaces? the impact of woodland on the mental well-being of young adults[J].Health & Place,2007.13(4).
[11]楊利萍等.森林康養研究概況[J].林業調查規劃,2018.43(2).
[12]馬宏俊.森林康養發展模式及康養要素淺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