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摘 要】如果僅僅依靠更加節約成本的組織方式并不能完全支撐企業的產生,企業需要在進行市場交易的過程中不斷的創造出新的財富。必須要針對企業的契約形成、契約履行以及契約管理進行明確的區分,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研究出企業系統化治理和管理的基本理由。通過對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進行深入比較,站在戰略管理的高度,逐步構建起了公司治理和管理的系統化模型。
【關鍵詞】企業;市場;公司治理;公司管理
公司治理主要是針對企業整體運作筆記本網絡框架,而公司管理則是按照既定的治理框架對企業發展目標進行合理把握。通過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能為企業創造出巨大財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在不同層次上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是針對公司各個利益主體之間權責劃分進行考察,以此來決定采取合理措施進行企業利益主體之間的制衡,公司治理是企業創造財富的基本保障。公司管理則是在提前制定的治理框架下,為了實現公司目標,企業管理者具體采取的行動,公司管理是企業創造財富的原動力。而公司戰略管理層次則是二者的連接點。
一、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匹配性
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制度主要經歷了業主制、合伙制和股份制三個階段,其相應的公司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變化,為了充分地反映變遷過程中兩者間的相互關系。
(一)業主制企業
業主制企業一般生產經營規模較小,技術分工簡單,主要是由個體自然人自主經營。在業主制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市場機制一般是自發地發揮作用,政府扮演的僅是“守夜人”的角色。業主是企業非人力資本的惟一持有者,擁有包括剩余索取權、剩余控制權以及經營管理等企業的全部重大權力。可以避免企業決策層的偷懶和搭便車行為,業主可以對雇員進行過程和結果的直接監控,兩者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可以較好地解決。業主的責、權、利無疑具有高效的一致性,就其針對小規模的企業來說,是有效率的。但是,自然人本位和無限責任使業主制企業的經營壽命受到極大的限制。在組織結構上,一般只有業主和員工兩個層次,由業主直接指揮生產、組織銷售,并對員工進行直接監督、確定報酬和解聘。
(二)合伙制企業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多個自然人進行共同投資、共同經營管理、實現利益風險共擔的一種企業制度,它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個體自然人無法承擔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資金成本、無法承擔企業經營風險,作為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合伙制并沒有占據企業發展的主導地位,在其整個發展過程中,企業治理市場機制以及實際的管理模式與企業組織之間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合伙制主要是通過多個合伙人對企業經營進行共同決策,并實現企業利益、企業運營風險共同承擔,而幾個合伙人之間不存在無限的連帶責任。如果合伙人之間存在偷懶或者大篷車等現象,合伙人的數目不宜過多,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擴大吸收資本的容量,而且合伙人擁有的投資不能自由地轉讓或出售,其無限連帶責任以及自然人本位仍然沒有擺脫業主制企業的局限。從根本上講,合伙制只能說是企業治理方式的改進而非創新。
(三)股份制企業
合伙制企業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對資本需求的來源,但上述缺陷使其同業主制一樣無法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在現代市場體制下,政府放棄了讓市場自由放任的政策,有意識改變某些市場運行參數,進而影響企業的治理模式、經營決策。股份制企業的治理結構主要體現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以總經理為代表的高層管理人員之間的相互制衡關系。股東的分散化,使股東難以直接經營企業。經歷了控股型、職能型、事業部型及混合型,實現了企業內部管理層級制的制度創新;在具體管理措施上,從縱向和橫向上劃分為多個專項職能,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交叉,相輔相成的網絡。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系統化模型
企業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財富而建立的一種機制,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是該機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治理和管理的有效結合共同構成了整個企業的系統對。對于現代企業來說,通常情況下都會有股東或者利益相關者來共同組成治理結構,通過選舉產生董事會,并通過董事會來為企業運營聘請總經理或高層管理人員,通過這種模式充分體現出了各個利益相關主體之間的對等關系。這種治理結構下通常都會存在全部代理人之爭,董事會選舉規則及程序,外部董事,并且實現兩種職位的統一,企業的董事、監事以及高層管理者按照不同的持股比例來獲取相應的報酬。
具體的市場治理機制包括:權益市場、借貸市場、經理市場、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市場。構成公司治理機制的各種手段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作為公司治理中的各利益行為主體的來源,是緊密與各市場環境相關聯的,市場環境的健全與否將直接影響公司治理的模式。與市場相對應的,就是政府行為在公司治理模式選擇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經濟發展模式上的不同,各國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巨大的差異。政府利用其掌握的經濟計劃、產業政策、財政金融等手段直接或間接干預企業的治理模式選擇。公司治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結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后者指的是在公司內部確定各相關利益主體間關系和地位的法律構架,而不包括市場等因素,它只是前者的一個構成部分。公司治理結構與治理的市場機制共同構成完整的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管理模式主要涵蓋戰略管理、中層管理及作業管理,由于管理所涉及的面太廣,以及考慮到與公司治理緊密聯系的主要是戰略管理,所以我們著重從戰略的角度,分析其與公司治理的關系。企業戰略管理的過程一般包括兩個部分:戰略規劃和戰略實施。戰略管理的目的在于達成企業系統的目標,它是以整個企業為基本面展開的,是為整個企業服務的。戰略管理的功能是由治理結構中的董事會和總經理等高層管理人員共同完成的。
由此可見,治理結構的各個層次完全融入到整個戰略管理的全過程,治理與管理在戰略層次的相互影響主要體現在:(1)治理主體構成方式以及具體選擇對整個戰略導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2)治理主體的具體安排對戰略主體的動力形成巨大影響。如果治理主體與戰略主體出現不一致的現象,戰略主體就很可能會為了獲取自身利益而出現實施偏離治理主體的戰略選擇。(3)按照與環境的關系可以將戰略具體分為外向交易型以及內向管理型兩種。從國外向交易型戰略可以實現對企業局部治理結構的調整,而通過內向管理型戰略能夠為職業發展提供基本保障。(4)治理結構作為一種組織結構形式構成了企業整個管理決策層。(5)從系統的角度來看治理和管理的關系,治理為企業管理提供了基本的運行框架,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日積月累的管理活動中能夠逐步形成對治理的調整。
【參考文獻】
[1]黃萍.公司治理結構對內部控制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8):109-111.
[2]李建紅,周婷媛.公司治理、內部審計質量與企業成長性[J].財會通訊,2019(0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