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振國 盧圣英
【摘 要】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市場經濟占據了主流,并快速的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開始壯大起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加頻繁,全球化與一體化已經深入到了每個國家,各國把對外貿易放到戰略的高度其實就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在全球化與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要順應時代背景,把握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脈絡,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的發展,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及表現形式,制定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對外貿易戰略,并在戰略的基礎上對外貿易的發展進一步提速。文章重點就國際經濟貿易背景下中國國際經濟戰略的選擇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國際經濟戰略;選擇;研究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呈現出活躍的態勢,國際新興經濟力量提升速度較快,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各國作為國際經濟的重要主體,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隨之帶來了一些社會化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嚴重、經濟增長缺乏核心等社會矛盾,這些矛盾給發達國家帶來困擾的同時也影響了發展中國家,世界上一些新興力量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若干年之后兩方經濟實力很可能會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國際經濟貿易的開放性以及包容性的擴張,世界范圍內出現了貿易保護新萌芽,促使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一、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特點
(一)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緩慢
在國際經濟總量中,美、日、歐大概占整體經濟總量的66.7%,但自從進入21世紀,美國經濟增長率就變得越來越慢,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率是1.3%,美國是3.5%,歐洲是2.2%;在21世紀的前十幾年,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率變為1.5%,美國為2.5%,歐洲為2%。顯然到21世紀,國際經濟主體增長率變慢。上述三個國家都屬于發達國家經濟體,因為經濟發展起點高,國際經濟貿易出現金融化、人口老齡化等情況,使得經濟發展緩慢,但與此同時某些新興經濟體逐漸開始發展,如中國、印度等,統計數據顯示這些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大概占據國際經濟總量的35%左右。
(二)多邊貿易發展比較緩慢
當代社會,國際經濟貿易開始向著自由化的方向發展,但以往傳統的貿易形勢還留有保護貿易與自由貿易這樣的政策,結合上述分析可知進入21世紀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很慢,使得貿易政策沖突加劇,這樣就出現很多新貿易保護主義,使多邊貿易談判出現問題。
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存在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給我國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平臺。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有助于中國大力發展外貿投資行業,引進外來資金有助于我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進程中,促進我國的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與我國的改革開放實現更好的融合,對于我國的外貿經濟來說是一股強勁的力量,可以讓我國的外貿經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創新的模式不僅增加了我國的外國資本,還讓我國企業與國際市場實現更快更好的對接,加快企業資金流通合作,在這個環境中促使我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走向科學化以及合理化,實現更高產業轉型和升級,在國際市場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資金問題是我國企業發展的一大缺陷,盡管外資緩解了一定的壓力,但是仍舊是杯水車薪,這對于我國在國際經濟市場中競爭力增強來說是一個主要的阻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困擾。
三、國際經濟貿易背景下中國國際經濟戰略的選擇
(一)調整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方式
在我國的國際經濟戰略中,既是經濟戰略的基礎又是迫切需要改變的地方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方式。在以往的國際經濟貿易格局中,出口貿易的結構不夠完善,雖然經過了多次調整但是仍然未能滿足中國出口貿易發展的需求,亟待改變。出口型經濟作為當時主要的經濟類型為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也為經濟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就長遠的發展來看,出口型經濟的市場較為單一,僅僅憑借規模來取勝,是無法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的,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該對出口貿易的結構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使我國對外貿易實現從量的優勢到質的優勢的關鍵性轉變。
(二)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出口補貼、關稅等戰略性措施來增強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分享市場份額、分享外資企業的壟斷利潤等目的。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實行戰略性貿易政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對于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國家應該從政策和經濟上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扶持。如對鋼鐵工業來說,國家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有效提高鋼鐵工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力水平,促進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第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體系。自主知識產權是高新產業立足的根本和獲得發展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國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應該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不僅是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完善,也是對增強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在國際競爭力上的推動;第三,對于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產業,我國應予以大力的扶持。高科技產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力之一,也是我國實行戰略貿易政策的關鍵所在。
(三)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
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制定與實施國際經濟戰略的重要基礎,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與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經濟貿易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走向。在國際經濟貿易的大背景下,我國要從當前的現實國情出發,結合當前國際經濟市場環境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規范,制定出符合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國際經濟戰略,這同時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強調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從政策方面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予支持;最后,重視相關項目的建設和產業聚集區的建設,加強科技創新。
(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我國經濟結構中的第三產業指的就是服務業,即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相對于傳統的第一二產業而言,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包括交通運輸、信息傳輸、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等,是現在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針對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滯后、競爭力不高等問題,從發展服務業入手進行解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第一,積極完善服務業貿易市場,建立健全服務業監管體系,為我國服務行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第二,鼓勵支持新興服務行業的發展,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這一目的達成既需要靠政府提供的宏觀環境,又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管理者的重視和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尤其是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經濟全球化的盛行讓我國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平臺中,我國應該積極的抓住機遇,不斷優化國內產業,不斷創新與開拓,多方尋求外資支持和強化合作,在國際貿易準則下占據主動位置,促進我國國際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陳楠.當代中國城市外交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8.
[2]彭瀟.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背景下我國國際經濟戰略制定[J].農家參謀,2017(16):258.
[3]范盱陽.中國海外經濟利益維護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