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周民軍
【摘 要】本文基于微課程的理論研究,結合生理學內容的知識特點,依據學情分析,簡單探討了微課程在生理學基本概念和生理功能及調節教學中的應用,以期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
【關鍵詞】微課程;生理學;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及調節;學情分析
一、微課程的界定
“微課程”的雛形最早始于上世紀60年代,各國學者們不斷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國外微課程內容豐富,涉及領域較廣,而我國主要是在2011年后才逐漸成為教育界的研究熱點,通過CNKI(中國知網)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發現目前教育界對于“微課程”的概念和定義眾說紛紜。相關研究具有代表性說法的有美國圣胡安學院David Penrose教授提出的:“微課程應該時間短、內容少,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比較有效并支持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的實際教學內容。”也有胡鐵生老師提出的:“微課程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
經過梳理,“微課程”可以理解為是將教學目標濃縮為某一具體的點,采用很短的時間來說明某一概念或功能,以精悍短小的微視頻作為載體的教學手段。一般情況下,內容主要為某個學科知識點、教學重點和難點等等,通過在日常課堂中植入相關的微課程,促進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以及重難點的掌握。
二、生理學內容分析和學情分析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高等衛生職業教育應用技能型規劃教材《生理學》主要內容是介紹正常人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生命現象、活動規律及其產生機制,以及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對這些功能活動的影響和機體所進行的相應調節,揭示各種生理功能在整體生命活動中的意義。
本書主要分成理論知識和實驗指導兩部分,生理學教材的理論知識分為十二個章節,前面三個章節講解基礎知識,后面九個章節詳細描述機體各個系統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功能調節,結合之前《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整個生理學的學習是呈現螺旋式的深入過程,很多內容是隨著學齡增長在不斷從深度上延伸,而基本概念和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及其調節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生理學實驗是學生了解生理學知識的基本研究方法,實驗基本技能操作的前提是必須明確實驗的目的,而實驗本身所要探究驗證的本質,實驗之后也需要結合所學生理學知識對現象進行歸納,這一切都說明了掌握生理學基本概念和生理功能及調節的重要性。
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思考方式更多停留在形象思維層面,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愿意嘗試,敢于挑戰,但是相應的很多學生都存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學習易受挫、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思考問題大多停留在現象的本身而不是本質上。因此在生理概念和功能及調節的教學中,需要更多借助具體的生活實例和形象的事物類比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理解。
三、微課程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生理學》中對多數基本概念和生理功能及調節的教學要求是需要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維度層面,本文以章節中“細胞的生物電活動”和“心臟泵血”為例來進行說明微課程在生理學基本概念和生理功能及調節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微課程在生理學基本概念教學的實例應用
“生物電”是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對其概念的認識與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后續知識的學習。筆者在進行這堂課之前,先通過組織學生利用教材自學,然后討論、回答問題等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經過溝通發現學生對生物電有一些感性認識,因為“電”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所以學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但是這些例子表現為片面、不科學。對于什么是生物電,學生將生理學中的“電”與生活中的“觸電”、“高壓電”混為一談,其次學生認為單個的細胞不能產生生物電的活動,還有很多學生混淆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這反映出學生所建立的感性認識要多于理性認識,對“生物電是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伴隨的電現象”這一概念理解不足。隨后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動畫微課程,引導其交流討論優缺點,學生一致認為教材中的案例不夠形象,而視頻形式的資源比教材資源更直觀。鑒于此,筆者在另一個班級按照“實例引入—建立概念—觀看微課程—思考辨析”的思路進行課堂教學,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對生物電的概念掌握情況良好。
在這一次實踐中,微課程體現了選材豐富、全面,通過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習興趣,建立科學概念。同時,微課程中的一些環節需要學生參與,體現學生中心原則,促進學生思考總結。
(二)微課程在生理功能及調節教學的實例應用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泵血”,通過心室的收縮將血液射入動脈,當心室舒張時將血液從靜脈抽吸回來,它是血液循環的根本動力。筆者先組織學生通過教材自學,然后小組討論、思考,發現學生存在以下的一些問題。首先,有部分同學不能理解泵血過程中等容收縮期和等容舒張期的生理意義,認為泵血就是收縮射血和舒張充盈,對于等容期的存在有疑惑。其次,有部分學生對心臟泵血過程中各個瓣膜的開放關閉掌握不準確。針對學生提出的質疑,筆者設計了自制的“心室模型”進行實驗和講解,從“等容收縮形成高壓—動脈瓣開放釋能射血—等容舒張形成低壓—房室瓣開放充盈”的順序進行教學,由于分期講解的原因,每一個步驟的時間較長,不連貫,而且由于心臟包含四個腔,這使得學生對心臟快速的完成整個泵血過程存在疑惑。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加入了“心臟泵血”微課程,希望借助視頻向學生展示心臟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收縮-射血-舒張-充盈”。微課程中采用“生理功能引入—播放生理過程—建立生理功能知識體系—練習檢測”四步驟來向學生詳細介紹心臟泵血的過程,隨著場面的豐富,形象生動的模擬,同學們對心臟這個“泵”有了深刻的認識,突破之前傳統教學的局限。
四、小結
本文主要以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生理功能及調節教學中的兩個實例為例,分析微課程對生理學教學中的影響和作用。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結合微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優勢來完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生理學內容。另外,在挑選和使用微課程時,筆者也發現微課程的設計同樣也需要滿足內容趣味、情景貼近生活、感官多元化等原則才能達到教學有效,才能更加受到學生歡迎。目前有關微課程的研究還需要不斷探索,希望這一新生事物能在一線教學者的不懈理論和實踐研究中發展、完善,更好的服務教學。
【參考文獻】
[1]彭波.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歐瑜,朱琦.微課在生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資訊,2014.(3):12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