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迅速,社會對高職畢業生需求巨大,但相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生培養方面更加規范化,專業化,而提高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是關鍵環節,這就要求我們提高相應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以及加強信息化管理水平,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一切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歸,學生培養做到有的放矢。
【關鍵詞】教學管理;職業教育;信息化;規范化
當今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是這幾年,在很多行業,職業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高職畢業生甚至成為一些單位的香餑餑,主力軍,但相對來說用人單位對這方面人才的整體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給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學恰恰是職業院校的核心,重中之重。
高職院校最核心的任務就是面向企業,生產一線培養技能型,實用性,創新型人才。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中心環節就是教學,教學活動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所以說,要保證教學工作的有平穩有序的運行,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就顯得極其重要。
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規章制度,教務管理人員利用電子化,信息化的設備組織和協調各種教學工作,涉及年度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計劃的下達,執行,課堂教學(包括實訓環節)的組織和實施,到最后課程的考核以及學生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匯總等等。在這個過程中,評價教學工作優劣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個:1.教學內容是否和社會實踐,社會需求相吻合。2.教師授課內容和方式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方式是否相吻合。3.教師是否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積極性。4.整個教學工作的效率和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其實,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就是圍繞以上幾點來開展的,這也是整個高職院校教學工作借力用力的中心環節。
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對學歷教育盲目的推崇,以及人們對職業教育一些根生蒂固的偏見,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職業教育一直無法走上正規,上不了臺面,導致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組織模式也是從學歷教育身上生搬硬套,以課堂知識傳授為主,專業技能培養為輔,學生的動手能力嚴重不足,但受知識接受能力的局限,學歷教育也無法取得長足的進步,學生走出校園都很迷茫,感覺無所適從,在學歷上無法和名校學生競爭,在技能上甚至趕不上普通工人,根本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盡管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整個社會的教學氛圍和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和組織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管理模式和職業教育體系不匹配
我國很多職業院校的教學管理模式都是借鑒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體系,將課堂教學和技能教學分離開來,在管理架構上也是分開的,課堂教學多由教務處組織安排,把實踐課技能課獨立出來,主要由實訓中心來完成,教學是教學,實訓是實訓,教學工作重點強調對文化課,考試課的考核,考核要求比較高,相應的任課老師壓力也比較大,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也高,而技能課,實踐課往往都是考查課,考核指標比較少,要求相對于理論課也相應降低不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從而本末倒置,整個教育體系實際上還是沒有脫離學歷教育的模板。
二、培養方案過于僵化,知識體系過于老化
在課程設置方面,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有類似學歷教育的痕跡,大多采取學科設置,與職業教育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思路相違背,重理論輕實踐,課程設置脫離了市場需求的實際目標,沒有以市場為導向,以實際技能為依托。重視課堂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學時較少,考核過程也是流于形式,所用的教材大多也都是從本科院校所用教材改編而來,內容多偏向于理論講解,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受益不大。盡管很多院?,F在也開始組織編寫一些實用性教材,但由于大多數老師缺乏在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經驗,相對于高職生,教材的實用價值并不大。另外,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科技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很多實踐課,技能課的任課教師知識儲備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不強,知識結構老化,自身知識體系就無法適合社會的需要,又怎么能培養出出色的技能人才呢?
三、信息化管理有待完善,信息孤島有待破除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一大特色,信息化管理給我們生活和工作都帶來了很大便利,給高校的教學管理水平也帶來了很大的提升,是教學管理更加規范化,專業化,共享化。但是由于受制于物質條件或者專業能力的限制,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信息化系統開發的并不是很完善,還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暢通無阻的信息化管理。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系統只能算得上部分信息化,這就使得教學管理工作有的在線上進行,有的在線下進行,線上線下不能互通互聯,工作模塊之間形成信息孤島,給教學管理帶來很多的弊端和不便,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很多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實習實訓部門都是分開管理的,這實際上本身也是信息化不夠完善的體現,通過信息化整合集成以后,這幾個部門完全可以合成一個部門,實現信息互聯共享。
四、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專業技能和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有待提高
教學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門學問,一門專業,要求管理人員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差異和共性的東西有深刻的認識,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有深刻的把握,這就要求在管理上必須做到規范化,專業化。而很多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學習或培訓,大多不是科班出身或受過系統的訓練,沒有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整體的學歷水平也普遍低于教師隊伍,不少甚至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在校內其它崗位轉崗而來,讓同崗位的老同志帶上一兩天便開始工作,對負責的工作缺乏系統的認識,對教學工作中所負責的模塊和其它教學模塊之間的關系也很少掌握,都是憑借自己的日常經驗進行管理,加之制度建設也不夠完善,很多都是摸索著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規范,缺乏通用性和規范性,由于校內很多崗位輪換比較頻繁,有些新人對工作剛剛熟悉上手,便輪換到其它崗位任職,接替者往往又是新手一枚,由于相關工作文件流程不規范,缺乏流通性,所以接替者又是另起爐灶,久而久之無法形成一套規范有效的教學管理體系。教學管理不規范,不專業直接導致學生培養的不規范,不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缺乏專業性,很難適應社會需求。
總之,近些年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管理水平不斷地提高,越來越規范化,專業化。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看到,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這就需要我們教學管理人員樹立科學的教學觀,擯棄那種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不斷學習,開拓視野,加深對學科本身以及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的認識,深刻把握教學規律,使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教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做到整個教學工作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破除信息孤島,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工作的專業化,制度化。在教學管理模式上要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加快步伐,做到和產學研相融合,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職業教育的路子來。在培養方案方面要真正做到和企業需求無縫對接,換位思考,一切以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真正做到根據對方的需要培養計劃實時動態調整。我相信,只要做到這幾點,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水平必定會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孫佳鵬.智能化時代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革創新[J].江蘇教育.2018(4):27-29.
[2]王艷.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實現善治之路徑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9):55-56.
[3]李艷娜.搞好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管理的幾點思考[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