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萃
[摘要]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進入了一個“微信”“微博”“微平臺”等為代表的“微時代”,“微時代”以其強大的互動性、平等性為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代環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順應時代發展,結合學院專業特色,針對目前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改革發展,結合“微時代”,合理設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利用“微環境”進行多元宣傳,培養學院的創新創業氛圍;借助“微平臺”,搭建多元創新創業體系;實現“微合作”,建立校企聯動機制;開展“微競賽”,結合科技活動月,以賽促學,多位一體地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究。
[關鍵詞]微時代;創新創業教育;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01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0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互聯網+”理念的提出,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我們帶人一個以微博、微信為信息交互平臺,以自媒體為代表,具有高度互動性、平等性的“微時代”,當代大學生作為“微時代”的主力軍,為更好地響應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如何利用互聯網環境更好的對當代大學生傳授“微教育”,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微管理”,提供創業“微服務”,是高校進行創新創業工作者的時代命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調當代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五大重要使命,大學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要場所,肩負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職責。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結合并堅持自身專業特色,樹立品牌,協同創新教育和人才發展的工作理念,著重培養本學院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舞支持本學院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
一、創新創業指導思想
2015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意見》明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改革推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工作,發揮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潛能。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思科信息學院為了進一步貫徹以上指導意見,在學院領導的重視下、在專業教師的支持下、在輔導員的引領下,以賽促學,大力開展各項活動,將創新創業與信息學院的各專業結合起來,全方面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創新創業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創新創業在全國各大高校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但在開展過程中存在普遍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需要加以改進,以提升開展創新創業的效果。
(一)對創新創業缺乏正確的認知
我國是在近幾年才開始逐步重視到創新創業能力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沒有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足夠深入的認識。這主要是說沒有讓學生意識到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很多學生認為我畢業之后不去創業,培養這個能力對我沒有任何作用。其實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去創業,接受市場的考驗,而是讓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擁有創新素質。這就需要學院的老師從大一開始就進行宣傳教育,讓同學們認識到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為以后就業甚至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創業氛圍不濃厚
大學校園中推廣創新創業教育,但由于傳統應試教育、“學而優則仕”等思想深入人心,使得學生們普遍認為創新創業是少數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對創新創業課程與競賽參加度與響應度不高。以廣外信息學院為例,通過創業意向調研,在創新創業這方面來說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是專業知識扎實、技能完善的同學不但養成了創新創業的思維,還積極參與學院的各大學術團隊,跟團隊成員和老師共同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研究,或者積極參加各種科技競賽,通過競賽來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而另一方面,有學生不僅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的重要性,而且連學院教授的專業知識也不屑一顧。這歸根到底都是由于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大家沒有養成良好的創新創業競爭關系,只有通過以創新創業能力強的同學帶動后面的同學、老師的教育指導,才能使創新創業氛圍蔚然成風。
(三)產學研一體化結合不夠突出
當前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信息學院的專業設置也根據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設立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軟件工程、網絡安全、信息管理與技術等五大專業領域,從大一就開設“導師制”,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實驗室,研制與本領域相關的創新創業項目。創新創業最終的落腳點是需要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然而在現今的創新創業中,有大部分的項目僅僅只能在學校進行研究開發,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投入到市場。這樣就不能形成學校創新創業團隊進行研究開發一投入市場產生盈利一部分盈利再投入到學校科研中的良性循環中來。因此,學院要根據市場需要來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開發研究,打破科研和市場之間的壁壘,促進創新創業產學研實現真正的一體化。
三、“微時代”背景下信息學院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
(一)結合“微時代”,合理設定創新創業教育目標
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基礎上,結合學院學生的特點與專業特色定位,合理制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學院的培養目標更側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而非創業實操。并不是人人都要成為創業家,擁有自己的企業,也不是要培養出下一個馬云、馬化騰等企業家。而是希望通過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學生能夠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突出、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創業思維、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貢獻出廣外信息人的一分力量。
(二)利用“微環境”進行多元宣傳,培養學院的創新創業氛圍
“微時代”的多元互動性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靈活的創業環境,同時也使得學生在創新產品的宣傳方面投入更小更便捷。學院要積極引導學生學利用“微環境”,為創新創業保駕護航。一方面,在創新思維宣傳方面,學院通過學院公眾平臺、第二課堂小程序等,采用微信、微博等各種新媒體進行聯動,加大創新創業的宣講與宣傳,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浸入式的學習。另一方面,對以初具雛形的創業團隊,學院通過多元自媒體平臺為學生找尋社會資源,給創業團隊更寬闊的平臺與機會,幫助他們“走出去”。幫助并扶植一批有創意、有想法、行動力強的創新創業團隊。促進創新創業的風氣在學院傳播,培養出學院的創新創業氛圍。
(三)借助“微平臺”,搭建多元創新創業體系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利用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將互聯網思維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借助“微平臺”,發揮出互聯網強大的作用。目前我國大力提倡“互聯網+”理念,把互聯網和各行各業結合起來,既發揮出了互聯網的優勢,也能使其他行業煥發出新的活力。信息學院在進行創新創業時也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在教學時讓學生養成互聯網思維,鼓勵學生進行“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活動。比如信息學院2004級電子商務專業的宋俊文,在當時就借助互聯網創辦了大學城第一個電子商務平臺,畢業之后也借助互聯網幫助農村發展電子商務,他走上了改變農村的“互聯網+農業”的創新創業之路。當今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互聯網技術也更加成熟,我們鼓舞信息學院的學生把握自己專業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創新創業很好地結合起來。
(四)搭建“微合作”,建立校企聯動機制
為解決高校創新創業產學研一體化結合不夠突出的問題,學院通過與實習企業的聯動合作,搭建互聯網“微合作”平臺。如和優秀的軟件制作、游戲制作企業進行合作,以工作室或者團隊的形式提供服務,可以提供軟件創意、游戲制作,甚至可以負責軟件、游戲的外包制作。或者有團隊進行自主研發,供公司進行運營。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上述提出的產學研一體化不足的問題,也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更能為學校和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五)開展“微競賽”,結合科技活動月,以賽促學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性,學院利于專業特色,開辦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月。科技創新實踐月系列活動從2007年至今已舉辦了十一屆,每年舉辦一屆,活動為期一個月。科技月立足本院,面向全校,輻射廣州地區的高校,以“四賽”(學院“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新項目申報大賽、ACM編程大賽、網絡安全大賽)、“四活動”(軟件義教、電腦義修、科技創新實踐參觀、科技人文學術講座)為主要內容舉行一系列專業技能競賽以及實踐活動。科技月始終堅持以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重視滿足學生個人創新性發展需要,同時學以致用,服務師生,完善自我。自2007年舉辦首屆“科技月”以來,科技月活動受到校、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師生的積極參與,在校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同時,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以科技月為依托,積極搭建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平臺,推動第一課堂向第二課堂延伸,大力開展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品牌活動建設。在參與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也能在競賽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進,全面提升自己,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達到雙贏。同時在參加各種技能大賽時也需要老師的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老師不斷學習,進行教學改革。
互聯網的發展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校要結合大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立足使命,順應“微”時代的發展潮流,拓展當代大學生的互聯網思維,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