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摘要]由于高校責任意識教育匱乏,思政教育對社會責任的解讀產生了單方面灌輸的誤區,并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體責任意識。高校學生表現出缺乏人生信仰與目標,漠視家庭責任與義務,個人意識增強,集體意識弱化,功利主義明顯,社會責任淡薄等一系列問題。現針對類似問題具體分析,謀求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路徑,希望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完善有所助益。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意識;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4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然而大學生普遍責任意識卻并未與時俱進。部分高校學生存在責任意識淡薄和模糊的現象。為此,需要積極探討在思政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學生責任意識發展現狀,總結了影響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的關聯因素,并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責任意識的培養路徑研,以便為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提供理論參考。
一、大學生責任意識發展現狀
(一)缺乏人生信仰與目標
在就業壓力或學業力的驅動下,多數高校學生很難精準定位自身的社會價值。面對多種外部壓力因素,多數學生很少規劃自身的人生定位。在缺乏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領悟能力逐步淡化,最為本質的人生信仰有所缺位。而當人生目標和信仰缺失之后,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更加弱化,表現出對于人生發展的盲從。
(二)漠視家庭責任與義務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中最為根深蒂固的責任意識。而當代大學生往往在孝道方面缺失了責任意識。對于父母的養育不知感恩,對于家庭的付出僅為學業成績。普遍調查顯示,多數高校學生僅在繳納學雜費,抑或索要生活費的時候,才會主動聯系父母雙親。這樣的現象無疑說明了當代大學生漠視家庭責任與義務,是缺乏責任意識的客觀表現。
(三)個人意識增強,集體意識弱化
責任意識首先應當表現為對身邊周遭事物的主動維護熱忱,而并非他人道德綁架的制約。其中存在一種主動性,更加傾向于集體責任意識的表現。而當代大學生個體意識強化度極高,幾乎占據了大學生的所有思考維度。學生對于自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并不重視,反而更加關注自身的既得利益。當國家和民族利益成為并不重要的考量范疇,也足以說明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已經逐步弱化甚至喪失。
(四)功利主義明顯,社會責任淡薄
在市場經濟主導下,普遍社會群體對于功利主義的共識度極高,間接影響到高校學生。在針對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的調查中發現,多數學生并非主動參與公益活動,而是志愿者身份能夠為其增加學分。這種現象恰恰是社會責任淡薄的極端表現,其中的功利主義思想局限性尤為突出。更加是說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不足,無法認知自身社會價值的客觀表現。
二、影響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的關聯因素
(一)思政教育對學生思想活動了解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延續了教學大綱,但是對于學生的思想活動了解程度相對有限。尤其在物質條件逐步豐富的情況下,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來自外部多元文化的影響,產生了個人意識增強,集體意識弱化的表現。而高校思政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想動態發展并不明確,故而在選取思政教育素材時有失偏頗。教學評價與教學方法的契合度不足,才出現了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的情況。
(二)思政教育對家庭要素引導并不充分
原生家庭對于學生的責任意識形成具有先決要素,在父母雙親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物質條件后,學生的自主能力逐步弱化。當前的問題是學生父母承擔了學生本應自主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以至于學生承擔責任的主體意識逐步喪失。思政教育雖然以學生主體為教學本位,但對于學生家庭環境的指引和解讀并不充分。學生責任意識并未在成長環境中得到家庭支持,故而思政教育對于家庭要素的引導并不充分,嚴重影響了普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強化。
(三)思政教育對社會不良風氣解讀不足
社會不良風氣客觀存在,尤其在網絡技術不斷升級,智能手機成為一種獲取外部信息的必備工具后,學生了解社會文化的渠道更為多元。思政教育僅以歷史命題為素材,講解了責任意識的重要性,卻并未積極融人當前的社會文化觀念解讀。當來自網絡的不良社會文化侵蝕學生的學習環境,必然形成與思政教育相左的責任意識解讀誤區。此時,思政教育對于不良社會風氣的解讀并未深度發掘,僅以簡單的正確與否給予評價,并不足以支持學生的辯證分析和真實感受形成,故而責任意識的形成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干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責任意識表現較為薄弱,雖然其中的連帶因素較多,但思政教育活動也必然存在教育方法不足的問題。結合多年思政教育經驗,可以發現大學生責任意識并非教師可以強加的思考方向,而是自發形成的責任感知。同時雖然理論引導可改變學生一時想法,但無法真正培養出以責任意識為依托的實踐行為。故而,建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以下兩點基本原則:
(一)主動引導,自發形成
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雖然與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存在必然聯系,但本質上這種責任意識存在自發性特征。假設強加干涉大學生對責任意識的文化積淀與心理認同,反而容易牽扯出學生的逆反心理。在思政教育活動中更應當引導學生明確自身責任價值,而并非將這種責任強加于學生。也只有大學生能夠從心理層面接受自身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方能令責任意識更為持久和鞏固。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必須要主動引導學生對于責任意識的思考,乃至推導和演化出最終的責任意識行為表現。但更加需要確立學生自發形成責任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方能真正觸及學生心理層面,加強大學生對于其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法律責任等等責任意識的主觀認知與共識。
(二)理論牽引,實踐指導
責任意識并非單純的思想認知,更加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加以提煉。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加傾向于考評分數對學生責任意識的衡量。然而即便學生能夠在答題中表現出責任意識的想法,也很難真正將這種責任意識遷移至日常行為中。限制學生在日常行為中構建責任意識的因素較多,但本質上也是思政教育活動拘泥于課堂的表現。只有將學生帶出課堂,融人責任意識培養的實踐活動中,才能主導責任意識的具體行為不斷迭代和衍生。故而,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固然需要理論牽引,但更為重要的實踐指導。只有在日常行為中逐步培養和訓練出的責任意識,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于責任意識的看法,并最終養成對于生活、學習、社會行為等多種細節的責任意識與表現,達到思政教育活動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最終目標。從責任意識的理論認知到實踐行為的跨越,也將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側重點,對于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將起到深遠影響。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責任意識的培養路徑研究
(一)構建責任意識教育評價體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必須注重對于學生思想活動的廣泛收集。從而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存在的思想動態變化,為指導后期思政教育內容的規劃提供參考范本或數據。在構建責任意識教育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可從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理論答題思路、實踐活動參與情況等多方面做出評價。為每位學生設定單獨的責任意識檔案,記錄學生在諸多實踐活動中的責任意識表現,抑或學生反思后的范文等等,均可作為評價學生責任意識的一種原始素材和資料。全面分析這些反饋信息,可增強思政教育對于學生思想活動規律的把控,明確學生對于責任主體認知的誤區,方能在后續教育內容中引入更為健全的學習范本或案例,為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鋪墊基礎條件。
(二)引入家庭教育行為指導分析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大學生普遍責任意識弱化,與家庭成長因素存在必然聯系。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不能單憑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己之力。引入家庭教育行為指導分析,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家庭環境剖析。可直接將學生在與父母雙親日常生活行為中的案例帶人課堂,由思政教育的觀點對其行為做出客觀評價。同時也要由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作為雙向評價機制,分析特殊案例中學生責任意識或行為不當的表現機理、歸因、以及可以改善的方向。當學生從第三視角審視自身的家庭責任行為時,才能客觀的對自身責任行為產生終極評價,而后對父母溺愛產生更為清晰的心理認知。在大學生能夠了解自身家庭責任行為存在誤區或偏差后,可在校內外廣泛開展親子公益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樣的社會公益性活動,對于完善健全的家庭關系具有指導作用,可支持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明確家庭責任的表現形式,并最終從家庭責任演化為社會責任,形成更為健全的家庭與社會責任的承擔意識。
(三)加強思政教育活動干預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果僅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實則很難全面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由于課堂教學極為理論方向的學習,而并非絕對意義的實踐行為,學生即便了解了自身作為社會一員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在實踐行為中有所表現。這種從理論教學到實踐參與的跨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改善的方向。故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加強思政教育活動的干預效果。通過組織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客觀認知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與內在機理,方能從理論認知到行為實踐產生“行知合一”的教學成果。在這樣的思政教育活動中,教師首先需要言行一致、言傳身教,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歸納總結自身的責任行為,乃至在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成長。讓學生的責任意識成長作為更有利的教學資源,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最原始的責任意識教學素材,發揮標桿帶頭作用,令更多大學生發自內心的效仿和學習責任行為,養成責任意識形成的良好習慣。
(四)開發社會多元文化教育形式
大學生之所以形成較強的自我意識,弱化了集體意識,形成了更強的功利心,失去了對于社會責任的客觀認知,就其本質因素便是社會不良文化的侵蝕。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刻意規避類似文化內容,實則已經喪失了對于學生的第一責任教育培養路徑。與多種不良文化紛爭抗理,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改變學生不良責任觀念和想法的必然教育重點。同時,由于不良文化多來自網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把握時代發展契機,有效運用多種網絡技術,為學生凈化網絡學習資源,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責任意識教育資源。尤其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摒棄部分價值引導方法,諸如對學生學分的獎勵,抑或為學生提供的物質獎勵。這些獎勵才是功利化主義的間接因素,并不利于學生主體責任意識的形成。故而,開發多元化的社會教育路徑,需要甄選針對性更強的教育方法和資源,相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改變能夠在更為艱巨的任務中逐漸培養,能夠最終形成主觀責任意識。剔除不必要的教育誘導干擾,讓學生自發性的產生責任意識,并履行大學生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題,為了化解家庭成長環境的干擾,規避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需要加強針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構建責任意識教育評價體系,引入家庭教育行為指導分析,加強思政教育活動干預效果,開發社會多元文化教育形式。進而積極改善當前的思政教育環境,達到預期的責任意識培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