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摘要]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和教育的融合進一步加深。互聯網技術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帶來機遇的同時提供了技術保障。本文在分析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互聯網技術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影響的基礎上,提出對當前互聯網條件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探索,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1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5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著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因此,在互聯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現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更是全方位的。尤其是移動4G網絡進入校園,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標配。這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尤其是思政教學帶來很大影響。
(一)高職院校及學生對思政課教學重視不夠
一直以來,無論是初、高中還是大學階段,大家對思政課的認識普遍將其定位為副課,是可學可不學的課程,而且覺得做學生以來一直都在學政治,接受思想教育,都是理論的東西,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所以學生思想上不予重視。再者,大部分高職院校有“輕思想、重專業技能”的現象,思政課教學得不到重視,大多采取大班教學,甚至壓縮思政課教學課時。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
(二)課堂教學出現惡性循環
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在高職院校思政課的課堂上,在網絡中泡大的大學生中“低頭族”更是一種普遍現象。教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講的激情四射,學生在臺下各自為政,我行我素地玩手機、看新聞、刷微博、刷朋友圈,甚至在課堂上追劇、打游戲等。本來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構成,但在面對如此學的狀態,致使有些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沒有成就感,只有挫敗感,再加上無力采取有效手段管理課堂,只注重完成教的過程,而不重視其結果,陷入教與學的惡性循環中,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及效果。再者,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在互聯網技術條件下,更為凸顯。因有的教師沒有掌握相關互聯網技術來更新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課件內容不及時更新,所用的視頻、圖片、案例資料等一用多年,與網絡上能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海量教學資源相比,陳舊的教學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嚴重制約思政課的實效性。
(三)教學內容死板、枯燥重復
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思政課所用教材是一樣的,都是國家教育部統一編制,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和理論內容篇幅較大,尤其是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因課時安排比本科院校少,在授課過程中,很難講授的面面俱到,使得部分學生對一些理論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再者,有些教材內容與初高中思想政治課內容重復,學生對這些機械重復的知識更加缺失學習興趣。再加上,當前的大學生每天都沉浸在網絡里,隨時隨地接收著鋪天蓋地的信息,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眼界更加寬廣。在互聯網平臺上,他們不僅關注社會問題,也關注世界大事;不僅關注眼前的瑣事,更關注自身成長和發展,也會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注重把思想問題和以后的職業生涯、人生規劃相結合。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人生的青春之問、堅定理想信念、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等內容緊密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如何采用更加生動、更加實用、更豐富的內容、更容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互動的授課方式更為重要。
(四)實踐教學延伸不足
第一,實踐教學環節不受重視。一直以來,受“請思想、重專業、重技能”理念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只注重課堂講授,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同時,由于思政課多是大班制上課,使得教師難以開展時間教學環節,學生很難有機會走出教室與社會緊密接觸。
第二,學生參與度不高,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由于學生對思政課的排斥態度,導致自身理論知識的儲備不足等后果,所以學生參與相關實踐環節積極性不高。再者,受一系列因素限制如人數、場地、經費、安全等,導致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只能采取辯論賽、知識競賽、觀看視頻、參觀實踐教學基地等方式,使得大部分學生游離在實踐教學環節之外,無法真正領悟實踐教學的作用。
第三,缺乏相應地實踐教學基地。實踐教學基地既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不足,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離校區遠,使得大多數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僅掛牌無實際實踐活動,嚴重影響實踐教學順利進行。
二、互聯網發展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影響
(一)有利于促進教學理念的轉變,增強教學實效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勢不可擋,我們要順勢而行,變堵為疏,引導學生辨別信息的真偽,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利用正確的信息促進思想政治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網絡環境教育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在互聯網條件下,高職院校要更加重視思政課教學,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利用好各種優秀教學資源,幫助教師構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拓展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
(二)有利于促進“教與學”的互動,增強教學效果。
在互聯網條件下,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要積極改進教學方式,通過互聯網結合社會現象或網絡熱點事件等創設教學情境進行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自愿主動融人教學環節,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學會運用理論辨析現實問題,寓教于樂,使思政課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灌輸式、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所講授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來補充。在互聯網條件下,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拓展教學內容,消減理論性說教,注重增加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實用性,及時增添新的理論觀點和案例資料等。同時,教師要利用網絡平臺,充分開發和整合優秀教學資源,既要結合教材內容又要超越教材,主動搜集一些網絡上名師名家的教學視頻資料和課程精品資料,既能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和技能,又能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通過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網紅事件”、社會熱點、國內外形勢,使教學內容中更多地融人具有現實性的思想和理念,有效達到教學目的。
(四)有利于教學方式的創新,提升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互聯網平臺的使用只是改變教學方法的一種手段,思政教學的主陣地仍是課堂。一方面,思政教師在備課制作課件的過程中,要改變“文字+圖片”的單調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把音頻、視頻等資料同“文字+圖片”結合起來,同時適時穿插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全方位喚醒學生的感官。
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平臺,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事熱點、國內外局勢及社會問題等,讓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剖析、解決現實問題。針對網絡信息、相關評論的良莠不分、觀點偏激等問題,要“變堵為疏”,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做到既要尊重學生的立場、觀點,又要采用靈活的方法予以引導,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實現師生問、同學間的深入交流,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三、互聯網時代。探索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對策
(一)利用網絡技術,構建新的思政教學環境。
在互聯網條件下,要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高職院校需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與環境,以便開發和整合優秀教學資源,構建網絡教學平臺。要拓延課堂教學,讓網絡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校園必須覆蓋免費的WIFI,營造適合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場所。另外,要開展新的教學模式,思政課需變大班制教學為小班教學,教室必須開通網絡,以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或情景教學。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大投入,加強所學教學設施建設,構建新的思政教學環境。
同時,在利用互聯網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為了加強監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院應規定時間和地點開放無線網絡,加大學生在線學習的監管力度,不要讓網絡僅僅成為學生的娛樂手段。與之相應地,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必須改革課程的評價考核體系與課堂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控制網絡弊端,充分發揮網絡學習的優勢。
(二)轉換課堂角色,創建學生自主學習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要改變傳統思政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課外的教學環節,與教師、同學們形成良好的互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角色,既張揚個性,又體現獨立自主意識。
同時,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關注點以及實際認知水平,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聞、學生關注較多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形勢等來充實思政課內容,以供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這樣,用思政課所講的相關理論知識把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課后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組織課堂討論,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辯論,通過這種參與式教學方式,讓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表達的觀點,適當給予評價和引導,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進而達到思政課教育教學目的。
(三)利用網絡平臺,創新實踐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是鞏固和加深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互聯網條件下,延伸課堂教學,把網絡平臺與思政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相結合,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以及電子商務專業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幫助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村民網銷農副產品;旅游專業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宣傳實踐基地農村旅游景點、風土人情;建筑專業可以設計農村規劃圖,為建設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等等。讓學生學有所用、用有所得,提前了解社會需求、市場需求,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的實效性。
同時,部分骨干學生把在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的“三下鄉”實踐活動以及支教活動制作成微視頻、微電影,利用網絡平臺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實現實踐教學全員化。既能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改善農村教育教學水平,又有利于解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國家關于經濟發展、“三農”問題以及民生政策的落實,比起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師應利用平臺,提升自身業務素養和能力。
在互聯網條件下,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注意提高自己專業理論水平,而且也要注重積累平時生活、網絡平臺中呈現的各類有助于教學的信息和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立足于教材內容,更要著眼于學生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關注點和情趣點,針對海量網絡信息的真偽,要及時引導和糾正容易誤導學生的不良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同時,在互聯網普及的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獲取信息的機會是平等的,在一些熱點問題、社會現象及國內外大是大非事件面前,思政教師應明確自己的立場,用理智的客觀公正的態度和觀點去評論去引導,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來積極地影響學生,為人師表,凸顯榜樣示范作用。只有教師自身堅信并言行一致,才能讓學生信服平時在課堂上所教授的理論知識,才更有說服力。
再者,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師要自覺地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增強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以便適應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新形勢,更好地進行思政課信息化教學。
四、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必然要與網絡平臺緊密結合,順勢而行,主動迎接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變革與挑戰。抓住機遇,緊跟信息化時代教學改革的步伐,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更多的教學方法,使高職院校思政課不斷增強教育教學效果,達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