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偉
【摘 要】目的:探討下腹部手術結合補片法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110名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的對象,開展回顧性的分析工作,對照組在使用傳統張力修補法進行手術治療,研究組使用無張力修補法(即補片法)進行手術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手術平均時間是30.8分鐘,平均的住院時間是4(包括術前檢查天數)天,平均的住院費用是3900元;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平均時間是69分鐘,平均的住院時間是8(包括術前檢查天數)天,平均的住院費用是3700元,在研究組當中,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是0.4%,復發的概率也是0.1%,對照組的兩項數據分別是5.8%和8.2%。結論:下腹部手術結合補片法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突出,患者的各項治療指標突出,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下腹部手術;補片法;腹股溝疝;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29-01
根據相關的調查統計可以發現,我國腹股溝疝患者的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60歲以上人群出現腹股溝疝的概率達到了0.59%,是在小于60歲人群當中,出現這種疾病的概率只有0.12%。對于腹股溝疝這種疾病來說,在治療的過程當中,主要選擇補片修補治療的方式,目前這種方法已經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接受與認可,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疾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和疾病的復發概率均明顯比傳統張力修補術低,但費用略高于傳統手術,究其原因主要高在補片費用上,而藥品費、護理費等治療費用明顯低于傳統手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選取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腹股溝疝(不分斜疝和直疝)患者110名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的對象,開展回顧性的分析工作,按照他們的入院順序,將它們平均劃分為兩個小組,每組都有55例患者的資料。在研究組的55名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有50名(其中斜疝后傳統手術后復查3人),女性患者有5名(斜疝后其中傳統手術后復查1人),他們的年齡在19歲到74歲之間,平均年齡是65.7歲,患者的病程在6個月到38個月之間,平均的病程是21.4個月。在對照組的55名患者當中,男性患者有51名,女性患者有4名,他們的年齡在18歲到74歲之間,平均年齡是66.4歲,患者的病程在3個月到37個月之間,平均的病程是21.1個月。這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可以作為臨床對照性實驗的相關資料。
1.2 方法
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主要使用傳統張力修補法進行治療,在硬膜外麻醉下采用腹股溝中點上方2—3cm處腹股溝平行切口,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顯露腹外斜肌腱,切開腹外斜肌腱后,分離腹外斜肌腱兩頁,上頁分離至聯合腱,下頁分離至腹股溝韌帶,顯露精索,尋找疝囊、并切開,游離疝囊后在疝囊頸部開展高位的結扎,然后使用腹股溝周圍韌帶進行自體組織的牽拉強行重疊縫合(即將腹外斜肌腱上頁牽拉縫合到腹股溝韌帶深面,然后再將腹外斜肌腱下頁牽拉縫合到聯合腱),然后在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研究組的患者主要使用無張力修補法(即補片法)進行手術治療,在治療過程當中,首先采用于傳統手術一樣的方式進行到疝囊頸部高位結扎后,然后再對患者開展無張力疝修補手術(即補片法修補術)。即游離精索后,在精索后方將補片上緣縫合固定在聯合肌腱淺面,下緣縫合固定在腹股溝韌帶及恥骨梳韌帶上,覆蓋在聯合腱和腹股溝韌帶的之間的缺損區域,將精索歸位后精索穿過補片尾部空隙,并將補片尾呈燕尾狀固定在腹股溝深環的精索外上方的腹內斜肌腱上,再按解剖位置縫合腹外斜肌腱,然后在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
如術中發現患者為股疝,只需在分離腹外斜肌腱下頁至腹股溝韌帶后繼續分離到恥骨梳韌帶及腔隙韌帶,顯露股管,將疝囊上提出股管后分離、高位結扎,并部分縫合股動脈外上方的股管,再在游離精索后在精索后方將補片下緣縫合固定在恥骨梳韌帶及腔隙韌帶上,其余操作同無張力疝修補手術。
如果患者屬于直疝,疝囊太小,那么不需要進行疝囊的游離操作,直接疝囊回納后行間斷橫向縫合,防止已回納的疝囊再次突出,再用相同方式進行手術修補。
1.3 觀察指標
以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和住院的平均費用以及并發癥的復發概率作為觀察的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平均時間是30.8分鐘,平均的住院時間是4天,平均的住院費用是3900元;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平均時間是69分鐘,平均的住院時間是8天,平均的住院費用是3700元。在研究組當中,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是0.4%,復發的概率也是0.1%,對照組的兩項數據分別是5.8%和8.2%。
3 討論
在患者腹股溝疝手術的治療過程當中,使用腹股溝中點上方2—3cm處腹股溝平行切口的方式,對腹股溝疝的顯露充分,可直接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可以避免精索及腹股溝神經的損傷,并可以直接處理、結扎出血點,整體的手術操作步驟也比較簡單,能夠非常方便和快捷的進行游離操作,且股疝誤診為腹股溝斜疝或合并股疝時方便處理,同時不用深入腹腔,減少了腹腔污染及損傷的可能。近些年來,在臨床當中最受歡迎的是填充式補片修補術,即不過分要求疝囊頸部高位結扎,減少了疝囊內容物損傷的風險,而是采用疝囊頸部低位結扎后用網塞進行填充,將殘余疝囊回納入腹腔后將網塞四周固定于腹橫機上,然后在將補片按上述手術方式縫合在聯合腱和腹股溝韌帶的之間的缺損區域。這類型的手術方式操作比較簡單,如果患者屬于直疝,且疝囊太小,那么不需要進行疝囊的游離操作,直接用網塞將疝囊回納后將網塞四周縫合在腹橫機上,防止已回納的疝囊再次突出,再用相同方式進行手術修補。術后麻醉效果消失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動,且切口處不用加壓壓迫,術后患者腹股溝手術區疼痛輕微。
而傳統張力修補術后患者臥床休息3天后才能下床活動,切口處常規加壓壓迫,術后患者腹股溝手術區疼痛明顯,部分患者手術側下肢由于疼痛致活動明顯受限。
由于科技的發展,補片的柔軟度、抗感染能力及生物相容性等性能得到了不斷提升,且放置位置相對比較深,因此患者在術中及手術后不會覺得有異物感存在。同時由于補片價格不斷下降,抗生素藥品費用幾乎為“0”,患者總費用亦不斷下降,減少了患者的輸液次數及天數,臨床當中普遍認為這種方法有著顯著的優越性,故而也提倡在臨床當中進行推廣和使用。
在本次對比性研究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使用下腹部手術結合補片法進行治療的患者,無論是平均的住院時間還是手術時間,都得到了明顯的縮短,同時出現疾病復發的概率以及不良反應的概率更低,值得在臨床當中對這種治療方式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下腹部手術結合補片法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探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6(5).
[2] 黃建生,張學民.腹股溝斜疝傳統手術法與無張力補片法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3(8).
[3] 黃杰.腹股溝斜疝傳統手術法與無張力補片法療效的臨床探析[J].醫學信息,2013(14).
[4] 張武傳,王輝,吳德順.腹股溝斜疝傳統手術法與無張力補片法療效的臨床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