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關鍵詞:威縣;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示范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9日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河北威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2012年創建以來,規模不斷擴大,模式發展逐漸完善,已成為河北省農業科技發展的模范園區。然而,由于政府缺乏相應經驗、相關人才匱乏等一系列問題,農業科技園區的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農業創新發展還未完全實現。本文基于分析調查威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進程與發展模式,并從政府政策方面來論述區域農業政策支持體系和政府引導機制,最終就威縣的產業發展問題給出意見和建議,以進一步發揮威縣科技園區的自我發展影響力,促進其在河北省的帶頭模范作用。
(一)威縣概況。威縣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東南部,總面積1,012平方公里,轄11鎮5鄉1個省級高新區和1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522個行政村,總人口63.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5.7萬人,耕地總面積7.6×104公頃,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2014年的數據統計中,威縣生產總值達到6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農業生產穩定增長,2014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0,113公頃,比上年增長2.4%;糧食單產達每畝389.1公斤,總產量175,771噸,同比增長3.3%;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化經營率57.5%,較上年增長3個百分點;農業基礎設施完備,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67,800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90.77萬千瓦。
(二)威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概況。園區依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完成2萬余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完備;糧棉種植業、蔬果產業、畜牧產業等特優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園區經營主體壯大,聚集效果明顯,目前入駐的企業25家、合作社46家,其中涉及糧食種子、蔬菜育苗、畜牧繁育、特色種植、農副產品物流加工等產業。政府政策支持,《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邢臺市加快園區建設的指導意見》、《邢臺市園區科學發展規劃》等指導文件,對威縣園區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園區管理機構完善,成立威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園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河北威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相關工作。
(三)威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園區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歷了從傳統農業體系到現代農業體系的變遷,打破了威縣“一棉獨大”的農業生產局面,確定了精品蔬菜、糧飼、畜牧和加工物流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實現了“三帶一園”的優化空間生產布局,以林果產業帶、設施蔬菜帶、畜牧養殖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共同發展,并且按照“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三區聯動的方式總體布局,從而提升產業功能板塊;設計了“一心雙軸三板塊”的空間結構布局,即管理培訓中心、園區主干道“兩橫兩縱”的井字狀路網和“現代農業板塊、農產品加工物流板塊、農業科技展示板塊”;威縣現代農業園區將繼續堅持“接二連三、三產融合”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高效、優質、生態、品牌農業,實施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科技化支撐、機制化創新“五化戰略”,創造 “路網、綠網、水網、產業網、旅游網”五網合一的新局面。
(一)土地流轉制度不健全。鑒于我國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土地出讓和流轉沒有完善的價格體系來支撐。因此土地流轉過程中,收益分配不規范和收益主體界定模糊容易引起各種糾紛。實際受益主體界定模糊,農村土地流轉中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之間存在“三權”不清問題,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體地位被虛化,土地的各種權益模糊不清,承包地的產權主體不明確。農民利益保障有待加強,由于城市社會文化建設對土地的征收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化,農民面臨無地可種,無業可從的再就業難題,也因此土地一體流轉制度難以得到推廣。
(二)投資融資機制不完善。園區建設和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引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單純的招商引資遠遠不能解決問題,而由于園區所在地威縣的財力十分有限,難以對園區建設投入持續的資金,進而影響園區的建設進度。資金籌集過程中面臨渠道不通暢、融資規模小、缺口大、成本高等問題;地方金融發展相對滯后,規模小,資金利用不充分,并且對園區建設活動積極性不高。此外,園區對行政手段過分依賴,缺少自身造血能力與吸引外部企業投資能力;而在項目進行時,園區面臨資金分散,難以發揮應有的生產能力和規模投資效益。
(三)農業人才匱乏。農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運行資金得不到保證,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科技創新與當地發展不完全匹配,農業科技要素在當地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體現不足。園區發展的各層次專業人才匱乏,高層次的科技人員學歷偏低、經驗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不能適應園區發展的需要;職業型農民培育不足,當地新型職業型農民素質偏低,沒有接受系統的培養,工作進程中存在主體認識不足,轉型速度緩慢;政府引導資金缺乏;認定過程繁瑣緩慢等等問題急需改善。
(四)產業體系創新發展能力薄弱。園區三產融合進程緩慢,二三產業薄弱。農副產品加工業經濟規模小、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競爭力不強,帶動能力弱;現代服務業整體素質不高,旅游業發展緩慢;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園區的糧食、棉花、小麥等大宗作物與周邊地區比較,糧油、蔬菜、畜牧等主導優勢不明顯,急需調整種植結構,選好地區性特優產品,樹立自身品牌,實現地區性“突圍”,實現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產業鏈接程度不高,園區種養殖業發展基礎良好,但是農產品加工落后、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農業規模經營比重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等方面。
(一)完善政府土地制度和政策支持機制。完善當地土地流轉機制,切實符合當地具體條件,切實解決農民思想保守、抱著土地不放、無序流轉糾紛多等問題。政府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同時更要保證機制發揮最大效率。政府統一接收土地,保證土地轉讓雙方權益,緩沖企業和農民的直接矛盾,使得項目利用土地更有效率;政府制定標準價格,避免價格差異產生糾紛,圍繞農民利益最大化原則,激勵農民流轉土地主動性;對農民提供就業幫扶,對失地農民進行再就業培訓,切實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面臨的困難。
(二)完善投資融資機制。加快實施威縣園區的財政金融支持計劃,實現融資、貸款、投資、政府、多方位一體化的方式,并且切實保證資金管理有序,有效整合。政府帶動公司資本運作,建設好園區基礎設施,創新園區運作模式,從而吸引各種社會資本入園投資。園區建設項目要向國家農業發展投資方向靠攏,積極申報成為國家、省、市批準的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工程建設項目,爭取國家專項資金補貼和國家有關的專項低息或貼息貸款的優惠政策。加快完善資源整合,對涉農資金定期規劃方案,統籌安排,創新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對于取得政策性扶持的企業給予資金擔保和政策支持。
(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政府出資聘請專家,提高園區科技創新造血能力,儲備各層次知識技術人員,并且普遍展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為重點,培養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支持家庭農業和園區農業合作,促進當地共同發展;開展定向培訓項目,培育園區建設各方面需求人才;積極探索農民培訓機構方式,開拓培訓單位影響力,擴大農民接受培訓范圍;加大職業教育面向農村招生規模,使更多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正規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對農業專業院校學生的助學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減免政策;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資金回鄉發展,并且積極引導大學生回鄉創新創業。
(四)創新現代科技農業發展模式。園區需構建以服務經濟為核心,發展智力資本創新,加快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接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更要積極借鑒先進經驗,如龍頭企業建設,發展優質農業科技項目和新技術,以及取得更多發明專利和自主知識產權,深度發掘威縣園區自身優勢;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新型發展模式,精品旅游平臺搭建,區域環境建設,人才引進模式等經驗,完善園區自身建設,加大自身吸引資金能力;完整產業鏈模式,為威縣產業網與小農戶發展模式提供經驗,延長威縣當地畜牧、果蔬產業鏈,帶動威縣周邊現代農業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編著.基于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戰略選擇/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11.
[2].河北威縣人民政府.河北威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總體規劃(2015-2018年)[Z].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2015.10.
[3]張媛.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4.
[4]張琳.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戰略轉型的路徑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5.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