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目的:探討視感知覺療法聯合調節功能訓練治療近視性弱視的臨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98眼)近視性弱視患兒的臨床資料,對照組25例(48眼)采用傳統治療;觀察組25例(50眼)采用視感知覺療法聯合調節功能訓練,評估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2.00%,其中35眼基本治愈、11眼進步、4眼無效;對照組患兒中,21眼基本治愈、17眼進步,總有效率79.17%,10眼無效,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近視性弱視患兒的臨床治療中,聯合視感知覺療法與調節功能訓練在治療弱視的基礎上又能控制近視的發展,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近視;弱視;視感知覺療法;調節功能訓練;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47-01
視覺發育的過程中,如果兒童經常近距離或者弱光線下用眼,很容易引起近視。文獻稱[1]:常規的精細目力訓練可能會讓近視進一步加重。所以,因近視性屈光不正而導致的弱視,臨床不僅治療難度大,而且療效一般。進展性近視患兒中,調節滯后量越多,正相對調節(PRA)與調節靈敏度就會越低。通常情況下,評估青少年近視的控制效果的標準,是調節功能的改善程度。本研究分別對50例近視性弱視患兒采用常規治療與視感知覺療法聯合調節功能訓練治療,并對比了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作出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參與研究的50例(98眼)近視性弱視患兒全部選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參考1996年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學組提出的弱視診斷標準與分類方法[2],所有患兒均予以明確確診。經眼前節檢查與眼底檢查,沒有眼部器質性病變患兒。使用阿托品眼用凝膠,3次/d,3d后驗光,為患兒配近視眼鏡,散光足矯。如果患兒的雙眼視力相差兩行,則進行遮蓋治療,輕度和中度弱視的患兒每天遮蓋4~6h;重度弱視的患兒全天遮蓋。排除斜視性、形覺剝奪行、屈光參差性弱視以及沒有完成系統治療的患兒。對照組25例(48眼),男患兒15例、女患兒10例;年齡4~10歲,平均年齡(6.76±0.43)歲;IogMAR視力(0.388±0.157);球鏡度數(-3.468±4.273)D;散光度數(-2.462±1.396)D。觀察組25例(50眼),男患兒14例、女患兒11例;年齡4~9歲,平均年齡(6.58±0.72)歲;IogMAR視力(0.391±0.174);球鏡度數(-3.376±4.185)D;散光度數(-2.458±1.413)D。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使用國家醫療保健器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視感知覺學習訓練程序,訓練之前,先收集、了解患兒的視力、平衡點、信噪比、屈光狀態、知覺眼位、融合視覺、立體視覺等基本資料,結合患兒的個體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治療。訓練過程中,患兒佩戴偏振鏡片的雙眼分視眼鏡,端坐,與屏幕相距60cm,視覺任務每天完成4次,每次間隔2h以上。我院視覺康復中心的醫護人員負責培訓患兒及其家屬,每周的訓練時間≥2d。應用反轉拍訓練調節靈敏度進行調節功能訓練,每位患兒均佩戴遠用的矯正眼鏡,反轉拍±2.00D,選擇患兒最好視力的上一行,看清后馬上翻轉到另一面,先訓練單眼,再訓練雙眼。
對照組:足矯配鏡,輔以遮蓋療法、精細目力訓練、光柵訓練等。
1.3 觀察評定標準[3]
兩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進行散瞳驗光,檢測患兒的最佳屈光狀態與矯正視力,應用LogMAR法記錄視力,將療效分為3個等級:①基本治愈:視力恢復≥0.9;②進步:視力提高≥2行;③無效:視力只提高1行,或者不變,或者退步。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進步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3 討論
眼睛最主要的功能便是調節,從而在視網膜上清晰的聚焦各種距離的物體,這也是最基礎的視覺功能。在弱視的臨床治療中,治療效果最差的一種是近視性弱視,此類患兒的眼屈光狀態和近視類似,原本的近視屈光度不斷增加。現階段的弱視訓練,通常采用的是近距離訓練,所以很容易讓近視更加嚴重。視覺知覺學習主要利用的是大腦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這一特點,通過特定的視覺學習和刺激,激活視覺信號的通路,從而提高大腦神經系統加工、處理信號的能力[4],此外還可以鍛煉眼與手之間的協調能力,最終實現良好的弱視治療效果。另有學者提出[5]:采用雙眼視覺感知學習治療弱視的應用前景十分理想,當患兒對遮蓋已經沒有反應時,知覺學習仍能夠改善視力。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分別為92.00%與79.1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印證了近年來的研究結論。由此表明:視感知覺療法與調節功能訓練聯合用于近視性弱視的治療中是有效的,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金琳,黃瓊.視知覺學習對近視性弱視患兒屈光度增長的影響及護理對策[J].安徽醫藥,2014,18(4):780-782.
[2] 陳虹,沈平宇,程凱堯等.視知覺感知訓練聯合全營養餐序貫療法治療學齡前兒童近視性弱視的效果評價[J].國際眼科雜志,2017,17(12):2238-2241.
[3] 郭長鋒,施維,李巧嫻等.視感知覺療法聯合調節功能訓練治療近視性弱視的臨床觀察[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6,24(1):30-33.
[4] 劉光輝,羅忠媛.近視及近視性弱視兒童視網膜神經纖維層OCT檢測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1):369.
[5] 陳尚懿,李穎.兩種系統化治療方法對近視性弱視患兒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36):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