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 石國平 吳張平 郭江宏 馬根山

【摘要】目的 探究對心梗急診介入治療后患者實施心臟康復護理對其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 將80例在我院進行心梗急診介入治療的患者進行分組調查研究,分組方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即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病例選取時間始于17年2月,止于2019年2月。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在采用相同的治療基礎上,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和心臟康復護理,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療效[心房利鈉肽(NT-proBNP)、生長刺激表達基因蛋白(ST2)以及六分鐘步行時間(6MWT)]及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NT-proBNP、 ST2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6MWT明顯增加(P<0.05),同時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結論 采用心臟康復護理在心梗介入治療后患者護理中能夠在改善患者心臟功能的同時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心梗介入治療;心臟功能;心臟康復護理;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2..02
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導致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正在逐年攀升[1]。心肌梗死主要是病因是冠狀動脈供血中斷或減少,導致部分心肌急性缺血,這種病死亡率極高。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急診介入進行再血管化治療,但患者在經過疾病的打擊同時心理上也會發生嚴重的損害,所以在治療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也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相關文獻記載,心梗介入治療后采取心臟康復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SAS評分和SDS評分。本文選取在我院實施心梗急診介入治療的80例患者進行分析研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收治的心梗介入治療患者80例進行分組調查研究,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組方式按照患者住院先后順序,病例選取時間始于2017年2月,止于2019年2月。實驗組患者年齡為27~68歲,平均(48.5±5.5)歲,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5~69歲,平均(48.8±3.5)歲,其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4:16;二組患者中急性ST段抬高(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分別為22:18VS24:16。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上述資料進行對比發現無明顯差異,統計學意義不存在(P>0.05),此研究中對比數據有較強的可比性,可作為其他類似研究的參考。
1.2 方法
二組患者均按診療常規進行治療,分別于術后2周及6月進行NT-proBNP、ST-2及6MWT檢測/測試。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護理干預,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心臟康復護理。方法為:(1)通過耐心的溝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對疾病及預后的恐懼、焦躁情緒,護理人員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和患者進行交流,并站在患者的立場,理解、關心、鼓勵患者,并為患者講解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恢復進展[3],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改善其不良情緒;(2)環境護理,加強對患者病房環境的重視,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保持病房內安靜整潔、通風及消毒良好,叮囑家屬禁止吸煙,定時請到垃圾桶,給予患者一個舒適的治療環境,以此保證其治療效果;(3)飲食習慣護理,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飲食指導,告知患者飲食原則應以少食多餐、定時定量為主,并在保證患者正常營養充足的情況下,飲食清淡、多吃維生素、粗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叮囑其避免暴飲暴食、過饑或過飽、勤喝水以促進排便;(4)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在患者手術后的12 h進行下床運動,從緩慢步行開始,步行時間要小于10 min,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手術后的3 d,開始低強度的運動,在走廊步行,步行距離小于500 m,每日一次。(5)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預后可能存在的并發癥進行總結、了解,并進行預防,囑咐患者多飲水、多排便。
1.3 療效觀察和評價
對二組患術后2周及6月的NT-proBNP、ST-2及6MWT結果進行比較;將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進行對比,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SAS、SDS評分用(x±s)表示,進行t檢驗,對比結果為P<0.05時,說明具有對比價值。
2 結 果
(1)實驗組患者反應心臟功能及預后改善的NT-proBNP、ST-2及6MWT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見表1。
(2)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AS、SDS評分對比差異較小,不具有參考價值(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SAS、SDS評分相比于對照組明顯更低,差異較大,具有臨床對比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心肌梗死作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隨著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的養成,其發病率正在逐年攀升,嚴重的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由于部分患者因自身體質較差,所以導致其臨床表現多為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低下、心律失常、休克等癥狀。目前治療此病的方式多為介入治療[3],通過及時的再血管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認為NT-proBNP、ST-2以及6MWD可以做為判斷心功能的有效指標,與心梗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4-5-6]。在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過程中,患者不僅受到疾病對身體的打擊,同時心理上也會受到嚴重的創傷,會使部分患者出現抑郁等現象,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的積極康復護理是至關重要的,護理工作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通過各種手段使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加其治療依從性和治療信心,促進整體護理質量,同時對于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提升護理滿意度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認為用心臟康復護理能夠降低患者在心梗介入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提高護理滿意率,SAS評分、SDS評分。心臟康復護理這種護理方式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體驗,使護理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7]。為了驗證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次選取80例患者進行分析研究,相關數據顯示治療組患者在心功能/預后改善的基礎上SAS評分、SDS評分明顯優化,也再一次驗證了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采用心臟康復護理在心梗介入治療后患者護理中有較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心臟康復護理對心梗介入治療后患者心理狀態的作用探析[J].臨床研究,2019,27(3):187-189.
[2] 李佳玥.心臟康復護理對心梗介入治療后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8,5(30):162.
[3] 方春琴.心臟康復護理對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心理狀態的作用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9(10):128.
[4] McCarthy CP,Januzzi JJ.Soluble ST2 in Heart Failure.Heart Fail Clin.2018;14(1):41-48.
[5] Lopes D,Menezes FL.Mid-regional pro-adrenomedullin and ST2 in heart failure:Contributions to diagnosis and prognosis.Rev Port Cardiol.2017;36(6):465-472.
[6] Dzudie A,Dzekem BS,Kengne AP.NT-pro BNP and plasma-soluble ST2 as promising biomarkers for hypertension,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and heart failure in sub-Saharan Africa.Cardiovasc J Afr. 2017;28(6):406-407.
[7] 黎昀娟.探究心臟康復護理對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后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8(35):38-3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