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學生語言理解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全面滲透,傳統閱讀教學已不適用于現代課堂教學,也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積極性,影響閱讀教學效率。主題式閱讀即新課程改革延伸而出的教學模式,即圍繞某一中心主題開展的閱讀教學,可以較好地整合形式和意義相近的知識點,促使學生形成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方式,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對此,本文則從合理選擇閱讀材料、優化主題教學方式以及善于開展實踐活動等分析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望給予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會快速發展,教育和以往相比也發生較大改變,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要求各個學科教師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運用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閱讀作為小學語文重要組成,通過閱讀學習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字詞儲備。尤其在閱讀教學中引入主題式閱讀模式則更有利于創新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以下現狀:
1.扭曲閱讀目的。小學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以學習成績為出發點,不管教師還是學生都過于注重考試成績,正因如此扭曲閱讀目的。我國新課程標準針對語文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注重對學生文學素養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但部分學校雖然開展閱讀教學,事實上則是為了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將閱讀教學也看作日常學習訓練,這種教學方式忽略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師生、生生間缺少溝通交流,學生對所學閱讀文章也沒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單純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閱讀,違背閱讀教學目的。
2.轉移閱讀重點。毫無疑問,語文閱讀教學目的在于增強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然而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則逐漸偏離閱讀重點,過于傾向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句,忽視文章內涵和寫作目的,導致學生只能從表面理解文章,再加上部分教師將閱讀教學轉化為閱讀訓練,學生只須在學習中找出重點生詞和語句即可,無法正確理解文章思想內涵,影響綜合能力提升。
二、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
(一)合理選擇閱讀材料 明確閱讀主題
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基礎條件之一即主題,因而語文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科學合理選擇閱讀材料并在此基礎上明確閱讀主題,調動學生參與閱讀學習積極性,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可結合學生年齡、性格、興趣愛好等,使閱讀資源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不可缺少的輔助途徑,教師在確立教學主題時可集中于教材,培養學生辨別能力和審美意識,更在于引導學生深入地解讀和研究教材內容,揣摩文本內涵和作者思想感情,之后再提煉出主題。例如教材中某一單元中則根據如《再見了,親人》提煉出“親人”主題,從《慈母情深》這一章節中提煉出“母愛”主題。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從現實生活實踐中通過發現問題提煉主題,因為生活中凝聚很多語文學習活水,更為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提供廣闊的平臺,例如結合當地民俗就可提煉出“民俗”主題,從春天看到暖人的景色提煉出“希望”主題,從秋天看到滿地的落葉提煉出“落葉”主題。確立主題后則可在教學中緊緊圍繞主題有針對性和有目的性地篩選閱讀材料,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激發閱讀興趣。甚至還可結合主題收集有針對性的范文佳作,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閱讀貼近主題文本,提高知識掌握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和價值取向。
(二)優化主題教學方式 激發學習興趣
大部分學生并非不會掌握閱讀文章技巧,而是對于小學階段學生而言,部分文章表達方式過于抽象,理解較為困難。例如很多閱讀文章中運用的比喻手法則脫離本意,學生理解起來必然會存在一定難度,因而語文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文章情感主題,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可以創設教學情景開展主題式閱讀,形象地展現課文主題,化抽象知識為具體知識,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以《草原》一課為例,課文中描寫大量和草原相關風景比喻,雖然增加文字優美,但也增加學生理解難度。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教師可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展現青青草原圖片或播放和草原相關視頻,為學生展現生機勃勃的草原景象,最重要可緊抓學生眼球,使其更好地理解課文主題。再以《觸摸春天》一課為例,語文教師依舊運用現代多媒體為學生展現美好的春天景象,如果教學時機恰逢春天,就可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感受生機勃勃的春季美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
(三)善于開展實踐活動 提高閱讀能力
實踐是各個學科都必須開展的教學環境,對于主題式閱讀而言,其最后一步即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即圍繞閱讀主題開展實踐性活動,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以及自然,拓展學生視野,升華閱讀主題。例如在學習過《記金華的雙龍洞》和《桂林山水》課文之后,語文教師就可制定“走進美麗的自然風景”主題,或在此基礎上開展“導游活動”,讓學生扮演小導游,針對某個旅游景點搜集整理資料,最后寫出一篇旅游游記,再為游記搭配相應的導游介紹詞并帶有思想感情地為教師和其他學生介紹。學生也要認真聆聽其他學生的導游詞,發表自身看法的同時彌補存在的不足。這種實踐活動有效發揮學生創造才能,豐富情感,最重要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進一步升華主題,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語言能力,逐漸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主題式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為核心教學目的,更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該教學模式將學習和樂趣相融合,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探究文章主題,理解作者傳遞思想感情的同時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水平和能力,實現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金亮.小學語文閱讀主題式教學模式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12).
[2]劉翠媚.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都市家教(月刊),2017(7).
[3]洪忠趣.讀出精彩讀出收獲——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嘗試[J].新教師,2017(5).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