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苗
【摘要】教育戲劇是后期逐漸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戲劇程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從教到學單一的授課模式,建立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群體參與為主體的互動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創新性。我校是“城市少年宮”基地,多年來一直關注學生情境化學習,在課本劇內容與策略的開發和研究上已砥志研思。基于“培育人格健全的青小少年”的育人理念,基于我校原有的“課本劇研究”基礎,我們著力于教育戲劇視野下課本劇的研究。
【關鍵詞】教育戲劇;學生能力;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以學生興趣為線索,優化教育戲劇視野下課本劇活動內容
(一)架構活動新內容
我們從學生興趣出發,按年齡特征梳理各年級適合改編成劇本的課文。在實踐活動中,尋找合適各年齡段學生的文本,將有趣的戲劇視野下課本劇的演繹與傳統的語文教學相融合,將單一的教學內容轉化為豐富化、多元化的體驗式課本劇。在自主、自由、富有興趣的排演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以及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架構活動內容過程中,考慮各班的實際情況與學生的發展水平,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確定教育戲劇視野下課本劇的目標及排演活動。
舉措一:梳理文本,選取適合的文本改編課本劇
在課題確定之后,我們就對小學1—6冊課本內的課文進行了梳理。由于近年來教材的更換較頻繁,由以前的蘇教版,到新的蘇教版,再到即將全面使用的部編版,我們發現,很多課文還是很適合改變成劇本的,比如部編版《比尾巴》,短短的 文字,卻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創作空間;比如說新的蘇教版《鷸蚌相爭》,熟悉的寓言故事,卻能發揮學生無窮的表現力、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比如說蘇教版《普羅米修斯盜火》,走入古希臘神話,演繹不同時代不同空間里的眾神。
舉措二:主題課程,協同推進劇本的百味演繹
從學校每學期的系統主題課程,到語文學科的主題課程推進。結合我校“科技種植”特色,一場“果蔬”文化課悄悄在青小的泥土里滋養。從繪本故事的創作、評比,到《果蔬英雄》劇本的“雀屏之選”;從演員選取,到繁復的排演;從化裝亮相,到登臺表演,主題課程在將教育戲劇從課本延伸至課本外,將老師與學生能力充分挖掘。
(二)探索活動新模式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課程,戲劇的演繹不應該局限在課堂。根據內容,它可以通過兒童劇、光影劇、雙簧、啞劇等多種形式來創作劇本,組織學生排演呈現。
如,啞劇劇本需要構思好故事的走向,介紹人物的關系、人物個性、故事情節的高潮部分、故事感情基調以及人物的特點反映的問題。要明確是用動作和表情表達應該將語言轉化為表情或者動作有利于更好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本學期四年級上冊《習作七》,以六幅圖畫描繪了兩只家燕雨中的真情。當一只家燕生命垂危之際,另一只家燕如何在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況下,吐露真情,這正是啞劇表演的精妙所在。學生也正是通過表演,或是觸摸,或是輕啄,或是嘶叫,或是張開羽翼任憑雨打風吹只為保護同伴,來體驗動物之間的真情所在,才能在后續的作文中筆走如飛。
二、以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為根本,優化指導策略
教育戲劇視野下的課本劇主要是指圍繞書本中的課文內容,進行二度創作,通過舞臺表演的形式完成的一種活動。聚焦問題,通過多種策略優化教育戲劇視野下課本劇的指導策略。
(一)引領策略
在戲劇活動中,教師發揮著引領的作用,在適宜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指引與支持,以此啟發學生的創作激情,拓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主要包括 :與學生一起把書本內容進行創作并分析劇情以及人物特征;探討表演時需要準備的服裝、道具,以及舞臺背景等等,引領策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實施:
舉措一:講述。首先教師要對所要表演的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然后對內容實施進行擴展,讓學生對將要表演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為后面的表演作鋪墊。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話本、PPT、小視頻的形式讓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與分析。
舉措二:討論。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來,一起分析表演內容,商量角色扮演的分配,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討論來激發學生動腦、協商的能力,重在從學生表演的角度出發,營造開放、自由、暢所欲言的氛圍,讓學生發揮主導的作用,最后達成一致的決定。
舉措三:提問。在商量中可以是簡單的反問或者是激發,以及用什么樣的表情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家燕受傷是什么樣子的呀?受傷后它會躲起來嗎?”;也可以是質疑,“這樣表演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同時,通過提問也能幫助學生將零散的表演經驗匯總起來。
(二)組織策略
教師作為班級的主要領導者,更要發揮組織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劇場的分組、維持秩序方面是主要的,劇場的進場順序、座位安排、出場順序以及表演中的紀律等都要維護好。同時還要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要尊重學生的表現和動手操作能力,又要放手讓他們自由表達和創作,以此使活動能夠順利、有序、高效地開展。
舉措一 ?分組。對學生進行分組,其一,按照座位編排分 ? ? 組。方便操作,減少沖突。其二 ,按照能力搭配分組。其三,自愿組合。
舉措二 ?維持秩序。一是讓學生當評委,這樣他們能夠認真地觀看表演,結束后讓他們對表演內容作出點評。二是在表演過程中教師給予提示和指引,不斷提醒學生注意觀看。
(三)參與策略
教師“參與”戲劇活動之中可以理解為教師“入戲和出戲”,即教師在指導過程中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時,親自進入角色同學生一起表演。待學生渡過難關后,再靈活“出戲”的一種策略。適當“入戲”和靈活“出戲”,使戲劇活動中的教育體現“潛移默化 、寓教于樂 ”的特點。
三、讓學生發展性評價與教育戲劇視野下課本劇評價策略同行
教育戲劇視野下的課本劇活動離不開評價和反思。課本劇評價可以穿插在表演過程中,也可以在表演結束后進行。一般采取兩種策略:
(一)過程性評價
課本劇表演過程中要適當進行過程性評價。針對表演的情節、動作、新穎的想法、即時的創作等進行的評價,一般不影響下面的表演,為的是不斷完善表演,使表演更加完美。具體表現為:
1.肯定、鼓勵的評價。在教師的鼓勵與肯定下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會得到極大的鼓舞和提高。如課本劇 “家燕情深”排演中,教師不斷對學生的創作和演繹給予鼓勵和肯定,如“受傷的家燕生命垂危,渾身顫抖,雙腳抽搐,這個想法很不錯”;“受傷家燕的朋友用盡辦法,或是叫喚,或是輕啄……想要喚起受傷家燕。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可以多想一想,還可以怎么表演更好”。
2.建議性的評價。學生在教師的建議中能夠更深入地思考,所表演的形式更加多樣,表演內容更加深刻,表演經驗更加豐富。特別是當孩子的表演受阻或出現偏頗時,教師應即時給予建議,如:“家燕朋友是那樣推受傷家燕的嗎?用什么推,怎么推,對不對呀?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二)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要求簡短扼要、重點突出,讓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總結性評價一般采取教師點評和集體評價的方法,注意個別評價和整體評價相結合,并在肯定的同時提出適度的批評和建議等,可以采取共同填寫記錄表、頒獎發言等方法輔助 ? 進行。
總之,戲劇活動中,教師是 “觀察者”“協助者”和“推動者”,學生則是“發現者”“探索者”“創造者”。只有堅持這一理念,教師在活動中才能做到充當重要卻不是居高臨下的角色,真正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接納學生,積極探索更多適宜、豐富的策略去引導學生通過課本劇表演這一載體更透徹地理解文本、促進全面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勝南.從模仿到重述——淺議教育戲劇視野下的課本劇創作[J].藝術教育,2013(10).
[2]賈飛雪.具身認知理論視野下的教育戲劇[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5(1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