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怡
【摘要】因材施教是現代教育觀中的重要內容。因材施教是一個教師基本能力的體現,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原則。在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是尊重學生主體性的表現,是理解學生個體差異性的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代表的是一種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本文主要從因材施教的概念,因材施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因材施教三個方面論述因材施教的心得。
【關鍵詞】因材施教;小學語文;教學心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因材施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的真實展現,它反映著教師的教育水平,是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隨著新課標改革的深入,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越來越深入人心。學生發展質量高低取決于學生素質提升的程度,而學生的發展是以學生能力為基礎的,因此,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保證學生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一定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育學生。如何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是現代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內容。
一、因材施教的概念
“因材施教”一詞出自孔子的《論文.先進篇》,主要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認清學生的多樣性,理解學生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習得能力,有選擇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特別的”“天才的”就是因材施教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
因材施教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而不是學生發展的目的。也就是說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成長的規律去設置語文課程,而不是將如何把語文課程開發得非常精彩作為我們的開發目標。在語文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應該緊緊抓住“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寓教于樂,達到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一)因材施教是學生群體的訴求
學生具有主體差異性和多樣性,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能力,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尊重個性理解差異,積極的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奠基時期,也是學生差異性最大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受社會家庭環境影響較大,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普遍略小于家庭教育,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才漸漸與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趨于平衡。
(二)因材施教是社會發展的訴求
社會生活是一種群體生活,是一種相互合作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環,社會需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生產能力在不斷的提升,對勞動者的要求也不斷提升。這就要求在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出高素質人才。而高素質人才一種突出的表現特征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性和不可代替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抓住學生的天分,培養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某一領域獲得更深更精的成長,從而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需求。
(三)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就是使人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獲得全面的發展,從而適合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這與因材施教的原則,表面上看是沖突的。實際上這并不是沖突的,因材施教還是實現素質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落腳點都是讓學生的發展適應社會的需要,兩者具有相同的目的。而且因材施教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培養,這并不意味著將學生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完全抹去,而是有選擇地去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地獲得能力的培養。
(四)因材施教是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的重要體現
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的主體,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因材施教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的集中體現。因材施教,就是依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因材施教,就是理解學生的差異,感受學生的不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適合自己特點的培養。
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因材施教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教師更好的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從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具有主體性,學生的學習是通過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實踐來獲得知識。這里面同時強調了兩個關鍵點,一個是感知,一個是知識。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引領孩子積極地參與課程,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地豐富優化課程內容,讓孩子切實地獲得知識,達到以因材施教為方法,連接學生與知識的目的。小學生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因此豐富多彩的內容本身就具備趣味性。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采用不同種類的教學素材,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不同的知識的同時對語文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新內容的期待,能夠更好地讓學生記住知識,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不同種類的活動模式,則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感受,從而更容易找到學生的長處,讓教師更好地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二)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新課標指出,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因材施教的主體也是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學生教育中的地位被淡化,相反,這樣將會更加突出教師在學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應該在語文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教師在語文課程的建設中,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應該起到組織者和設計者的作用。知識與課程的區別在于,課程是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簡單的知識的堆積并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因此在語文課程的講述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課程的內容講授有一個相對具體的計劃。綜合學校、社會和學生發展等多方面考慮,為課程的開展制定主題,做出相對應的課程計劃。并且根據情況的變化,對計劃進行及時的調整。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的內容有所取舍,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師在因材施教的進行過程中,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學生是一棵長得很快的樹,如果要想長得很直,需要教師經常的修剪。在語文課程開展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不斷的引導、提示,比如學生應該將字詞、文章掌握到什么程度等。而且,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引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與自身特點相結合。
(三)注重學生的立體發展
因材施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成長。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動學生的各項能力,幫助學生發展。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發掘課堂中積極的教育因素。在新課標中指出,孩子在探索中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積累生活經驗。因材施教的進行,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學生課本知識的培養,更應該看到學生在課程開展過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通過語文課程,通過因材施教,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一個探索的平臺,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長處。
四、結論
因材施教原則,是教師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教育方法,是學生發展的教育訴求,符合社會對高端專業人才的需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發現學生的長處,教師應該積極地發揮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完成立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額爾登托婭.淺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2015(9).
[2]夏斐娜.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6(2).
[3]曹相弟.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亞太教育,2016(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