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
【摘要】專業發展在青年教師教學生涯中顯得尤為重要,需要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以提升自己,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一書中為青年教師提出了很多建議,令我印象較深的有以下幾點:拒絕偏狹功利,發現人性美好;豐富情感體驗,摒棄世俗之氣;追尋人文理想,探求教育詩意。
【關鍵詞】吳非 ;《致青年教師》;教育功利 ;情感體驗;教育詩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論語 侍坐》篇中孔子與眾弟子各言其志,暢談自己的治國安民之志,唯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不疾不徐,卻能見其人生境界,教育亦是慢的藝術,揠苗助長往往適得其反,急功近利反而不進則退,閱讀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一書,深為其教育思想所感染,也對自己從前的教育方式進行了些許反思,從本書中提取三點,希望對今后的教學生涯有所助益。
一、拒絕偏狹功利,發現人性美好
“教師的心里要有陽光,否則學生的心靈會是一片黑暗。”艾略特認為,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片荒原,教師循規蹈矩的教學生活環境難免滋生偏狹與功利,使教師的人生境界陷入并不開闊的格局。本雅明早就指出機械復制時代人內心世界的“小我化”,尼采也曾忠告世人,“凝視深淵時久,深淵報以凝視”。吳非一針見血地描繪了當下中小學中的真實場景:一位老師精心準備了公開課,磨課數次,教案幾經刪改,學生卻表現不夠積極。沒有取得理想預期效果,教師課后便冷眼相向,教師只是一時情緒化表現,于學生卻影響深遠。有些同學學習心理受挫,更難進入良性循環與教師形成互動。因此,教師自身不能偏狹,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襟懷,理性正確地看待每一次得失,整個班級才會更具凝聚力,學生心中也會灑滿陽光。
教師的眼光不功利,學生成長之后才會遵循本心。周星馳在其新片《新喜劇之王》中塑造了一個不懈追求理想的女演員如夢,30歲,對于一個女演員而言,早已過了發展的巔峰年齡,她就像一塊璞玉,在無數個可有可無的龍套角色中摔摔打打,她因為純粹熱愛表演而一次又一次去嘗試,倘若她一開始就為了成名而功利地去進行表演,必不會有她日后璀璨光芒四射的人生。吳非在書中不止一次地指出當下語文教育的癥結,很多學生背誦古詩文,只是因為這些內容在考試填空中會考到,老師講課文也是挑重點的高頻考點講。他在書中舉了一個典型例子,幾位老師在一起讀詩,有一位讀到普希金的詩,說這應該不會考,沒有必要讀。教育的功利隨之帶來學生日后擇業、擇偶、交友的功利,什么都講求實惠,什么都要居于人上,不甘一步落于人后,其實自己過得未必幸福。不要小看言語的力量,有時候,教師的一句話,往往會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因此,教師的教育不能過度沾染上功利色彩。這樣,學生在重大選擇面前才會更多地去遵循本心。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人性深處之美好。”張扣扣案令人深思,盡管陳年往事已經過去多年,但張扣扣為母報仇的心愿一直潛藏于其內心,他始終無法輕易釋懷,最終,王家三兄弟皆成為其泄憤的犧牲品。北大錢理群教授振臂疾呼: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北大天之驕子弒母,復旦研究生投毒,這些孩子上學時一步也不落于人后,可是到了社會上卻變得嫉妒、偏狹,一點委屈受不得,狹隘的心胸往往就是在一次次排名與比較中滋養的,倘若我們少一些比較,多一些理性的糾錯、引導、分析,多啟發孩子看同學甚至競爭對手的優點,孩子的格局以及日后的境界是不是更加開闊而高遠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是學生的導師與引路人,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教師自己心胸開闊,豁達泰然,學生亦會心中澄澈干凈,灑滿陽光。
二、豐富情感體驗,摒棄世俗之氣
教師的閱讀經驗是學生的精神資源。教師的人生情感體驗,對學生有很強的啟示作用,倘若教師的人生閱歷豐富,開辟學生心靈的荒原,他會看見夜晚繁星閃耀,玫瑰盛開,聽見夜鶯在動人而深情歌唱。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寫景文章,例如《黃山奇石》《敕勒川》《葡萄溝》等,皆通過介紹祖國山川風物,從而開闊其視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倘若教師腹有詩書,對祖國山川風物都有所了解,講起課來也更生動有趣,更具情味,結合自己人生體驗的文本解讀,并不是依據教參照本宣科,若教師有豐富的閱讀經驗,高尚的學科素養,將教育教學的技巧再融入其中,課堂教學必然揮灑自如,渾然天成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能夠更加輕松有效地與教師進行對話,而不是僅僅在書本中獲得知識。倘若教師整日都給學生灌輸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觀點,學生將閱讀、將上課當作一種任務而疲于應付,那教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了。
三、追尋人文理想,探求教育詩意
黃厚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人問我:什么樣的教師才能算真正的特級教師?我說,我心中的特級教師,就是教了30年書還喜歡上課的教師;就是走進課堂就陶醉,自己陶醉,學生也陶醉的教師。”吳非主張教師應當注重自身的專業發展,追尋自己的人文理想,從而探尋教育的詩意。
從前在師范專業讀書的時候,我的老師便一直和我們提及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教師要善養人文之氣,積淀自己的學識,豐富自己的學養。就像吳非說的那樣,這個世俗的,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理想主義者漸漸變成了挖苦人的話,教師的世俗氣越來越重,卻少了書卷氣、文人氣,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日益下降,對于經典文本的解讀僅僅局限于教參,甚至連一些基本的文學常識都不甚了了,又何談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理解文中字詞句的微言大義呢?
在網絡自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很多公眾平臺都在推送與文學有關的相關內容,將原本陽春白雪的東西讓普羅大眾都能夠接受,也能夠接受美的滋養與熏陶,比如常關注的一個公眾號——“為你讀詩”,哪怕每日欣賞一首古詩,聽一篇現代詩的賞析,胸中漲溢的情感也會受到撩撥與激蕩,從而獲得共鳴與升華。學生本就與古詩存在年代隔閡,這樣就更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調動其感官,為學生創設古詩學習的情境,將學生帶入其中了。例如王菘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就是對學生進行熏染、陶冶,在反復吟詠誦讀中感悟詩文的言語形式及深刻哲理。他的《長相思》便是很好的課例,看完使人受益匪淺。追尋教育的詩意并非易事,看似是普普通通的一節課,背后要花費的時間精力都是隱形的付出與功力。
吳非不僅是一位有教育情懷的思想家,更是在數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中針對諸多教育癥結提出了自己的洞見,言語雖犀利,思想卻深刻。僅僅只言片語,便令我們一線教師受益匪淺,思考良深,從而更踏實、更堅定地走好自己的語文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吳非.致青年教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