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思維是大學生需要培養和具備的重要思維模式。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多時間和高強度的訓練和交流活動。“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給予師生大量的“自由活動”的課堂時間。兩者交集甚多,存在較多的結合點。本論文基于對分課堂的研究,探索其教學理念和方法與創新思維訓練課程相結合的可行性。通過教學實踐,思考新的訓練模式對設計專業學生在創新思維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意義。并對教學內容、教學安排和課堂實施情況展開討論,藉此從專業的實際需求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角度去探討學生創新設計思維能力訓練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創新思維;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5—0034—02
Abstract :Innovative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thinking mode that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cultivate and posses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has a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requires more time and intensive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classroom division" break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giv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large amount of "free activity" classroom time. There are many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re are more joint points. Based on the study of classroom divis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with innovative thinking training courses.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we consider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training model to the design students in innovative thinking educ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arrangement and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are discussed, so as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students 'creative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ctual needs of majors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Key Words :Innovative thinking; Classroom division; Teaching mode
高校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是對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單向灌輸,學生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和嘗試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在網絡時代,教學模式呈現多元化趨勢,“對分課堂”是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優勢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1]。創新思維是設計學專業的重要思維,是大學生需要培養和具備的重要思維模式。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多時間和高強度的訓練和交流活動。
1?“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與應用型人才培養
“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其實現了講授和討論兩大教學方式的整合。“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講授是為了基于獨立思考的內化,而內化的成果則通過社會化學習在討論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證了知識體系傳遞的效率,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1]。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強調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堂教學要以應用能力為中心,與傳授知識和開發思維同步開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精力和時間集中在知識的傳授,學生學到知識卻不會解決實際問題。“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給予課堂更多的靈活性,教師有充分的時間與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和交流活動,有效實現知識的內化。“對分課堂”三個環節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有很多共通點,其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內容應不受教材和大綱束縛,鼓勵學生觸類旁通、學以致用。教師通過引導促進課堂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等多元互動。在互動中,知識得到應用和深化,學生應用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2]。
2 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專業的創新思維教學
當前應用型本科教育注重技能訓練,知識結構是圍繞著一線生產的實際需要加以設計,在課程設置基本工作環節上,強調成熟和適用的知識。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契合,但卻忽視了思維能力的培養,也相對忽略了對學科體系的追求和對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關注。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均是一門創意性很強的專業,設計學科的創新性特點決定了其對思維能力高度依賴。而設計就是創新,創新必須要有思維模式的駕馭。因此,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設計學科教育的重要內容。
教學模式的探索應該基于整個課程體系。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專業的核心和主干課程是“產品設計”、“人機工程學”、“創意思維”和“產品專題設計”等,此類課程融入大量的課題式和實踐性的教學內容,創新思維訓練貫穿始終。從教學內容看,各個課程有漸進式的特點,體現了設計學科發展和行業實操運作的一般流程特點,創新思維訓練也應反映各門課程的特點,體現思維的漸進性與設計流程的階段性和階梯性。
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設計專業創新思維教學的融合
設計學科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其對學生主動性的強烈需求。靈活的教學模式和活躍的課堂討論更有利于創意的爆發;創新必須升華為思維模式才更有效的指導實踐。因此“對分課堂”是適合設計學科教育的良好方法。對于設計專業而言,創新需要交流,應鼓勵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一起探討、學生與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創新設計思維的教學過程與“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和方法有很多的相似點,也說明“對分課堂”符合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的創新要求[3]。
設計學專業教學可以通過增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基于“對分課堂”的創新思維融合訓練有以下特點:
1) 針對傳統創新思維訓練模式思路固化問題,通過“對分課堂”理念的融入,作為新的教學形式輸入,提出新的人才培養訓練思路。
2) 完善當前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塊,通過對分課堂與創新思維的融合,進一步優化當前創新活動相關的課程體系。以點帶面,細分創新思維課程的教學節點,與對分課堂教學環節對接,實現全面融合。
3) 突破設計類課程的創新思維訓練模式。通過項目研究,打破現有格局,開創新的創新思維訓練模式。針對創新思維相關課程,開發更多的訓練模塊,并逐成體系。
4) 研究設計類專業課程的課堂互動方法,利用“對分課堂”的課堂教學原理,優化當前設計類課程的創新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5) 加強設計類應用型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技能與思維的相互協調與統一,優化設計類課堂教學流程,完善課程創新模塊體系,兼顧技能培訓與創新思維教學,培養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6) 創新思維訓練與“對分課堂”的融合,是“對分課堂”在具體創新思維類課程中的新形式,也是“對分課堂”理論的具體實施與應用。兩者相輔相成,在相互的融合中必定會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4]。
4 基于“對分課堂”的創新思維訓練教學研究
4.1 課程的設定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規劃應用能力培養重點課程,整理與“創新思維”密切相關的課程體系,結合專業特色加以深化,體現學科和專業的發展特點,同時考慮學生的思維漸進規律和各個課程創新思維訓練的銜接點。創新思維的需求應以就業需求導向反推,確立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思維能力。在建立統一的課程體系思維能力框架下再細分每個課程思維訓練內容。課程內容設定重點在于知識內容的應用層面以及思維訓練的過程設定上。在實際課程教學設定上,教師根據“對分課堂”的教學環節和特點書寫教案和開展教學。設計專業課程一般四節課為一次課,課時連續并有充裕的時間開展“對分課堂”的各個環節。課程設定可以一次課的兩輪循環對分,也可以兩次課的輪流對分。
4.2 網絡教學平臺的支持
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各個高校的重要教學手段,泛雅便是其中一個的網上教學平臺,它給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功能和資源,結合手機端“學習通”,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多元化選擇。“對分課堂”的三個環節可以結合泛雅學習通平臺得到更好的實施。首先,平臺有在線學習功能,教師可以在課前把知識資料上傳,便于學生課前學習;其次,平臺有豐富的功能,能夠提供反饋和在線統計信息,教師能夠比較方便地了解學生對知識吸收的過程;最后,平臺具有討論板塊,教師可以利用該功能在課堂上自由的開展各類討論活動,學生能夠實時查看和反饋,有效實現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4.3 以產品設計課程為例的訓練模式安排
“產品設計”作為工業設計和產品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能,是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涉及眾多創新思維的應用,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非常適合“對分課堂”教學方法的應用。本校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課程一共72課時,理論授課課時和實踐課時分別是32:40。此設定的初衷是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增加實踐環節。課程的主要知識點是根據行業的一般運作流程而設定,模擬工作項目過程。教案根據“課次”來編寫,摒棄了章節羅列方式,體現了課堂的實施細則和過程。課程可以劃分為四大模塊:模塊一、課程概論(4課時),模塊二、設計調研(16課時),模塊三、設計分析(20課時),模塊四、設計實施(32課時)。模塊一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充分討論,有利于打破沉悶的理論教學。模塊二開始建立固定的小組并貫穿整個課程,分組是為了模擬公司企業的項目管理形式。模塊三和模塊四,是產品設計課程創新思維訓練的兩個重要環節,也是“對分課堂”教學方法應用的主要戰場。基于對分課程的創新思維融合訓練也在這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實施[5]。
5 結語
“對分課堂”為創新思維的訓練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為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提供了更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更高的可操作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創新思維教學的融合能提高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對分課堂”的創新思維融合訓練模式是一種集成了對分理論與設計思維訓練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兩者不謀而合,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對分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將為創新思維訓練注入新的血液,設計學科的創新思維訓練模式也將在對分課堂理論的支持下得到更優化的和更充分的發揮,將為工業設計、產品設乃至整個設計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思想之于設計,即為修為與理念,學生縱然需要強大的設計技能,但良好的設計修為與先進的設計理念必將支撐其走得更遠。
本文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2017年教學質量工程建設之教改項目《基于“對分課堂”的創新思維融合訓練模式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Y201721)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5):5-10.
[2]莫小榮,黃遠林.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欽州學院學報,2017,32(07):62-66.
[3]楊海生.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設計類課程中的實踐探討[J]藝術科技,2018,31(06):44.
[4]李啟光.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探討[J]藝術科技,2018,31(02):47.
[5]譚永定.對分課堂在平面構成教學中的初步嘗試[J]美術教育研究,2016(11):13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