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黃欣悅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雖然相較于改革開放前已有顯著提升,但仍遭遇許多瓶頸,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在于思政教育忽略了大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從而造成思政教育理論脫離實際,缺乏思想性、先進性、時效性、新穎性。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學習心理的形成及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依據思政教育發展現狀,結合大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探索更符合大學生學習心理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教學方法。
關鍵詞:學習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教育;思想政治課程;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4-0178-02
一、 學習心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含義
(一)怎么看待學習心理?
學習心理是一個復合詞,其由“學習”與“心理”構成,學習心理并不是指學習心理學這種行為,而是一種學習時存有的心理狀態,要解釋學習心理,首先,先對“學習”進行解釋,學習是人們通過與外界環境進行接觸,通過大腦的刺激形成心理表征或聯結,由此產生經驗帶來的長期變化。而想要判斷學習是否產生,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發生變化,行為是反映學習的重要載體;其次,心理指人腦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的過程,心理過程可以通過“知、情、行”三種方式來體現。可見,學習心理本身是一種心理過程,屬于心理過程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指的是人們對外界刺激產生一系列激化、支持、增進和保持的心理過程,而由于不同的心理過程,人們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學習心理是一線教學中最易忽略,也是最應關注的部分,它影響著學習主體即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對學習價值的認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健康的學習心理狀態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建立影響深遠。
(二)思想政治教育又怎么看?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幾十年的探索中,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也趨于穩步前進,但相較于西方各國仍存有一定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學校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教育或許無法把每個大學生都培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但大學教育務必著力于將每個人都培養成有思想且心理健全、富有責任感、具有一定修養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內化過程,即教師將思政理論教授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地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第二階段為外化過程,指的是學生將內化的知識形成一個思想體系,指導自己的生活;第三階段是反饋階段,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將個體行為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進行評估與反饋,以此豐富社會與個人的思想。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在物質條件逐漸充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大學生人格塑造以及文化自信涵養播種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 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理論與實際聯系不緊密
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授課的形式出現,毋庸置疑,授課式教學應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但僅僅停留于授課教學,學生難以很好理地解理論,更難以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陶冶心靈、引人深思為目的,應實現教育形式多元化,增加情景式活動,建立實踐基地等,讓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停留于課堂,而是存在于生活。
(二)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不具先進性與思想性
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受重視,多數以開卷為主,教師只是將課本涉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卻極少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進行深入剖析,應付式的教學,學生形成思維慣性后,便失去了對思想政治知識思考的主動性。陳舊的教育方式,嚴重缺乏先進性與思想性,而一板一眼的教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對學生的影響力不足。
(三)與自媒體、新媒體相比,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時效性與新穎性
在自媒體與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更加快捷,信息呈現形式更具個性化與多樣化,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舊停留于其傳統的“一板一眼”形式,則思想政治教育將會逐漸脫離時代特點,失去其原有的教育意義。在當前自媒體與新媒體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主動提升自我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能力,運用新媒體建立高校內部傳播最新思想政治方面信息的渠道,結合當下最新時政新聞,以多種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緊跟時代步伐,繼而為當代人所受用。
三、 學習心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一)學習的形成與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
1. 學習的形成
(1)學習涉及行為的改變
從學習的目的出發,學習多數情況下是為了改變行為,而依據行為的定義:“行為,是有機體在各種內外部刺激影響下產生的活動。”我們可以將行為的概念從平時常用的外顯行為的變化抽離出來,將其抽象化,將由于刺激產生的活動都歸為行為,即所有外在行為與心理表征和聯結的改變都統稱為行為的話,那么,我們可以推斷出,學習本身會涉及行為的改變,雖然有時我們無法從外顯行為看出學習的發生,但只要是在刺激條件下產生的心理表征與聯結方式的長期改變,我們便將其認為是學習行為的產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學習的變化很多時候是難以從外顯行為看出的,它更多地表現于人的內在修養與自我需求的變化,學會透過外顯行為去關注大學生心理表征等的變化,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2)大部分的學習是被環境事件條件化的
人的遺傳基因在某種程度上一經確定,便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人們要想后天改變自己,只能通過學習。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的影響,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從S-R(刺激—反應)的公式出發,提出過一個舉世聞名的論斷:交給他十幾個先天健康且沒有缺陷的孩子,在他設定的條件里生存,在十幾年后,這些孩子經過他的訓練和培養,都必然能被他訓練成某一方面的專家。華生的論斷雖然夸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卻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環境對學習的重要作用,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個體與環境事件的相互作用,而環境事件的條件化常常會使學習被動發生,合理利用環境事件的條件效應將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事半功倍。
2. 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
(1)個體因素
個體長期生活所積累的經驗會影響個體對思想政治課程以及思想政治信息學習產生不同的心理,而個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先前的經驗所帶來的學習動機是怎樣的,不同的學習動機所產生不同的心理將導致個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有不同的學習行為,周勇,董奇根據Biggs設計量表將學習動機分為表層型、成就型和深層型三類,據劉暢,王丹的研究統計,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動機以表層型(低水平動機)為主,深層型(高水平動機)最弱。
(2)環境因素
①學校環境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課程雖然屬于必修課,學分也居于高校課程排名的前列,但其考核形式與教學方式,大多給人以簡單應付即可順利通過的印象,教師對于授課質量基本沒有很高的要求,多數學習過此類課程者談及看法,也認為思想政治課程并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預期的理想高度,以上兩者,前者帶來的結果是強化“應付式”的學習心理,后者則產生榜樣效應,讓后來的學習者模仿前人的行為。
②家庭環境
家人是與孩子產生互動最多的團體,大部分人的認知觀是在父母的陪同下建立的,父母也經常采取試驗的態度為孩子布置各種任務或提出各種問題,為的是培養孩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在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下,極力促成了“中國式”應試家長的產生,這種應試家長更多關注學習任務的完成,而時常忽略任務是如何完成,至于學習是否真的塑造了內涵修養,在大多數家庭中是他們從未考慮過的問題。而這種家庭環境往往會使得孩子從始至終都難以理解何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任務”式的認知觀,使得多數大學生忽視了學習本身的意義。
(二)學習心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影響
之所以要從學習心理的角度出發,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之路,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許多實踐性、指向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不同,它更多需要從心理、思想、意識入手,去豐富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想要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實于思想高度,就需要對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心理現象有所認識,從而有指向性的教學。
1. 相似律心理導致預期影響行為
格式塔心理學中有一個組織原則是相似律,相似律指的是人們會在很大程度上對相似的事件或物體產生相似心理,即將這一事物認知為具有相似屬性的同類物。在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種心理,而在多數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學生只要上過一門思想政治課,就會對下一門思想政治課有一個較為清晰的預判,從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難以取得很好的成效。
2. 功利化價值觀盛行
托爾曼的目的行為主義理論指出:行為總是有目的的。而學習顯然也不例外,人們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總是報以各種各樣的目的。在劉國華的調查中,他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心理存在“功利化的價值觀”取向,重視專業知識、科學知識能力的培養,而忽視思想道德素質。這種功利化的學習心理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意識上還難以突破應試學習的障礙,對于思想建設課程呈現“無感無用”的排斥心理。
3. 群體心理強化錯誤認知
在高校中,學校重視專業課的發展;教師看重專業課的成就;家長更是以學好專業課為前提要求他們的孩子。在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中,其環境所存在的群體心理投放出大量重視專業課的信息,從而強化了個體(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不重要”的認識,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如果個體對于思想政治學習有較為強烈的學習欲望,那么他在群體中很難得到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的缺失,導致自我效能感不足,從而就會讓個體失去這種強烈的學習心理。
四、 解決對策及建議——從學習心理的角度出發
(一)游戲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多傾向于傳播理論知識,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完成理論知識的輸出,但思想政治知識本身不僅承載知識自身,還承載著思想的熏陶與心靈的凈化,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難以達成這一目的的。游戲一直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它擁有一種未知新奇神秘的魅力,讓絕大多數人(上至長者,下至幼兒)愿意一探究竟。利用游戲進行教學并不是對時間的浪費,它以一種人們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現知識,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許多人說玩是人的天性。
(二)互動提升課堂價值
課堂互動是通過展現自己的思維方式與他人進行碰撞,從而形成新的更具體的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過程,這種思維方式能夠為大學生提升對思想政治知識的認知提供一個有效的訓練基礎,且這種認識度通常會高于知識本身,它能夠讓學習者在互動中理解知識,甚至將知識得以延伸。
(三)挑戰性任務促進認知發展最大化
難度過高的任務會使人產生畏難心理,而簡單的任務又往往不被人重視,一個具體適當挑戰性的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在解決這些任務時,一方面,大學生需要使用課堂中曾提到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又需要繼續嘗試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如此不僅能夠鞏固學習到的知識,還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潛在能力,學習到超出教學本身的東西。
(四)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在我們談到的學習心理的影響因素中,曾提到過環境的重要性,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環境事件作用的結果。因此,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高校首先應更加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熱情;其次,應結合思想政治的特點,在校園中展示最新思想動態與政策舉措、積極營造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便不再只停留于課堂,而處于校園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張耀燦,徐志遠.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關重要范疇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3(Z1): 10-13.
[2]王丹,劉暢.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的關系——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實證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03): 88-94.
[3]劉國華.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心理問題調查與分析[J].文教資料,2011(35): 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