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教育環境的背景下,開拓進取,與時代并駕齊驅,搞好數學教學工作,教師應認清形勢,更要充分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了解數學學科的特點及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把握數學學科特點。
關鍵詞:“互聯網+”;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7-0123-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7.115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教師責任重大,作為教師除了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一定的行業素養、一定的教育情懷、一定的學習精神。教師任何時候都不能盲目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而要結合時代特點活到老,學到老,要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跟上時代的步伐。
現在是信息社會,是互聯網時代,是大數據時代。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很多事務、事物都在以這樣的形式,那樣的方法與互聯網并軌或接軌。教師更應是與時俱進的典范。那么教師如何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搞好新時期、新時代的教育工作呢?這是我們每一位學科教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索、探究、實踐的問題。一個需要深入下去研究的課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在《中國教育正在邁向4.0時代》表示:我國第一代教育以書本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輔導和案例方式出現,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而第四代教育就是“互聯網+教育”。
那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如何在互聯網+教育環境的背景下,開拓進取,與時代并駕齊驅,搞好數學教學工作呢?
一、充分認識“互聯網+教育”的時代特點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守三尺講臺,一根粉筆,一把教鞭,然后是教師口若懸河或繪聲繪色的講解,這曾是我們一直堅持并仍將繼續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一所學校、一位教師、一間教室”,這種模式被我們稱為傳統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既是時代的特征,更是落后的一種產物。有很多利處,但也存在很多弊端。而“互聯網+教育”,不僅不會讓教師退出三尺講臺,而且還給教師、學生減輕了負擔,提高了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學習樂趣和積極性。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教育”,首先當前的“互聯網+教育”是現在課堂教學主體的一種補充,今后的“互聯網+教育”即一個教育專用網、一部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教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教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所以我們可以明確地肯定,教師不會退出舞臺,傳統教育更不會一票否決,“互聯+教育”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是讓教育更加完善,師生事半功倍,并且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充分了解數學學科的特點及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
數學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更是教育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其核心目標是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尤其是中小學階段,數學素養培養的重點包括數感、空間觀念、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等,但由于該階段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小學一到高年級,數學成績就出現了明顯的分層,同樣的學校、同樣的教室、同樣的教師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差異?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原因歸結為兩個:一是學生基礎不好,二是學生不夠聰明。但新的問題出來了,很多班級都是一個教師帶出來的,還有的同學數學成績不好,其他成績卻特別好,這又是為什么?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多年。我們教研組經常討論這個問題,試圖找到問題的“瓶頸”。
直到2015年以來,我區全面實施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門不斷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我們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書本教育也罷,教材教育也好,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譬如說,以前上課我們要在黑板上畫個棱錐,需要畫半天,中小學生自控能力又差,我們還沒有畫好,搗蛋學生的心思早已跑到九霄云外,跑出去的心,再往回收,多久能收回來,我們可想而知。而且平時教師備課主要是磨課,鉆教材。就算是教研組或校際間進行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當我們搭上“互聯網+教育”這個專列后,利用互聯網或教育資源平臺,彈指一揮間,一個標準的棱錐迅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還可以迅速地延伸拓展。同樣我們教師可以隨時隨地登錄互聯網查詢學科資源,觀摩各地名師講座。好的東西既可以借鑒又可以直接復制。同時我們的優質資源,還可以共享,不但促進了交流,還可以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所以,我認為“互聯網+教育”對我們數學學科教育教學來說,不僅是一次洗禮,更是一次飛躍,它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數學教育模式改革、促進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只要我們數學教師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我們的數學課定會錦上添花,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郭海婷.“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技術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17).
[2]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J].遼寧教育,2015(8X).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劉麗紅(1976.11—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