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通過課堂觀察和問卷調查,從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課堂教學的主體入手,研究分析了初中英語教師課堂話語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相關性特征,旨在為一線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初中英語;課堂話語;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7-0039-03
【作者簡介】馮利,江蘇省徐州高級中學(江蘇徐州,221000)教師,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徐州市名師工作室領銜人。
一、問題的提出
“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是教師用于管理英語課堂與講解課堂教學內容所用的話語?!皩W習方式”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經常的或偏愛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它是學習者連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本研究的學習方式特指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即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進行此研究是為了總結教師話語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的正影響,以達到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合作,為提高初中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質量提供積極的建議,促使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二、研究方法
首先,從學生本位出發,經過文獻研究、征求專家意見、討論分析等過程,參照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卿素蘭的《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分析》中所用的4種學習方式的24個維度,編制了學生調查問卷。包括:(1)“自主學習”的目標設定、時間管理能力、策略選擇、學業情緒;(2)“探究學習”的元認知取向、探究策略、聯想能力、思考的堅持、發散思維能力;(3)“合作學習”的正相互依賴、個人責任、社交技巧、情感交流、解答問題;(4)“被動學習”的學習安排、督促與管理、調控能力、學習方法、思維定勢、學習主動性。在不同年級學生中發放了200份問卷,重點調查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真實性、規范性與目的性以及語氣、語調、語用等,對學生在課堂的自主、探究、合作和被動等四種學習方式的影響,并對樣本采集的所有數據,分別從反饋話語,話語的真實性、準確性、流利性、互動性、情境性,話語的表達方式等7個方面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如圖1)
其次,從課堂觀察入手,對精心采集的20節較具代表性的不同課型的初中英語課堂實錄進行了話語文字翻錄。借鑒了崔允漷課堂觀察評價中的學生學習觀察的視角[3],分析和研究了教師課堂上話輪的次數、話語時長、話語功能和話語類別等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影響。重點從互動交流的意義協商、不同教學環節的語言輸入和語言學習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常用的課堂話語有:介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導入新知、講解語言知識、組織活動、提供語言輸入等。教師話語對提供語言輸入、營造語言環境、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從教師的課堂話語用時,話輪次數,話語量,話語的真實性、規范性、邏輯性以及話語的流利程度等方面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結論如下。
第一,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的意義協商充分且話輪次數適當,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學生自主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高漲。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可見:話輪次數多的教師,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更加充分。教師通過語言的交流、語言的輸入和相互之間的意義協商來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尤其是在教師的及時啟發、表揚和鼓勵下,學生的積極性被更好地調動起來了。但也有一些教師自己的話語量較大,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或是簡單的回答Yes或No,缺少與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和意義協商,整個課堂只重視了語言的輸入,而忽視了思維的訓練和語言的輸出,學生被動學習的表象明顯。另有兩節聽力和寫作課,因課型限制,學生更多地表現為自主學習。
第二,英語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語音語調清晰、語言流暢規范、情境創設新穎的方式進行導入新知和介紹學習目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有積極的作用。英語教師們話語用時和話語特點各不相同。凡是教師在這個環節能夠抓住契機,以飽滿的激情感染學生、以新穎的情境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課堂,學生的注意力較為集中,學生能夠積極配合和回應教師的問題,思維方式開闊,語言聯想能力較強,表現出了較為積極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然而,也有個別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話語冗長拖沓且不夠明確清晰,學生的表現比較茫然、不知所措,存在被動學習的現象。
第三,英語教師課堂上一口流利、標準的目的語進行語言知識的講解和提供語言輸入,可以較好地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能力。進行語言知識講解和提供語言輸入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師在課堂上用語言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各種交際活動,為學習者創造交流信息、表達思想的環境和機會,使他們通過交際和意義協商促進語言習得。[4]由此可見,英語課上進行語言知識講解和提供語言輸入是英語課堂的靈魂所在。整體能夠看出,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教師的問題、組織并生成的語言的思維方式較為開闊,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均有明顯的體現。相反,教師話語的流利性和準確性有欠缺的話,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多地顯示為簡單應付和被動學習。
第四,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并提供語言輸入是英語課堂教學另一重要環節,體現了課程標準倡導的“做中學”的理念。英語課堂教學設計離不開語言學習活動的設計。從分析教師在組織活動時的話語功能和特征來看,用時較長的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和合作學習的時間較長,通過與學生的意義協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較為充分,學生的思維相對比較開闊,語言的聯想和知識的建構更加扎實,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方式表現突出。課堂上組織活動的話語用時較少的三位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完成學習任務的用時較長,教師話語的引導和意義協商部分用時較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
四、研究啟示
初中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一定的影響。表現在:(1)學生本位的教師話語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初中英語課堂教師話語中的反饋話語、導入和設計語言學習活動等話語的有效性可以提高意義協商的人文性和學生本位性,從而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3)課堂上高質量、得體、流利、準確的語言輸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課堂上教師話語的話輪次數適中,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英語思維的習慣;(5)教師組織教學用語的簡潔、準確、清晰,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6)教師及時啟發、鼓勵和幫助的話語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
通過研究,筆者也要提醒一線教師避免下列三種對學生學習方式起到反作用的行為:(1)課堂上教師話語量較大且缺乏交流;(2)教師進行課堂導入的話語冗長、拖拉且不夠清晰,指令不清;(3)英語教師話語的真實性、規范性和目標性欠缺。當然,一些學習品質欠缺、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困生在課堂上更多地表現為被動學習的方式。這些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的改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協作和努力。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卿素蘭.中小學學習方式的現狀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9(10):52-55.
[3]崔允漷,沈毅.課堂觀察20問[J].當代教育科學,2007(24):6-16.
[4]康艷,程曉堂.外語教師課堂話語功能新框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