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如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投入,高等院校的科研經費日益增加,學校內設機構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業務復雜多樣,龐大的資金運作對高校的會計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斷升級和提高,會計職能的轉變迫在眉睫,以核算模式為主體的職能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和科研的發展需求,監督和決策的職能發揮已經日顯突出。高校需要“變”,高校的財務工作要“變”,相應的會計職能也需要“變”。
關鍵詞:高校會計;職能轉變;信息化建設
一、緒論
2018年5月4日下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指導,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主辦的“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于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幕。本次研討會以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為契機,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1所高校代表出席,以“變與不變——120年來全球大學與世界文明”為題,攜手共議當代高等教育改革與世界文明發展的未來趨向。
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文明多元化的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變與不變”成為了高校文明發展的重要命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進入新時代,中國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對大學辦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校的會計職能發揮現狀及發展趨勢
目前在高校中,會計職能的發揮主要體現在核算方面,具體表現為:(1)隨著科研等經費的增加,原始報銷憑據成倍的增加,會計人員的工作集中于整理票據、計算、統計和錄入等基礎核算工作,繁重的計算等手工作業導致會計監督職能無從發揮。(2)高校老師和單位財務管理人員對資金使用缺乏了解和管理,沒有從根本上重視會計監管工作。(3)信息化落后,資金使用環節銜接不當。(4)相關財務政策落實實行不夠等。
隨著社會企業單位人工智能的大力發展,我國德勤、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在2017年5月相繼推出了智能財務機器人,信息化的影響已經逐漸映射到整個財務領域。未來的高校財務工作會越來越瘦,會計監督和決策職能會占很大比例,財務人員更多的是給予學校各部門、各二級單位對應的財務策略并監督指導。
三、高校的會計職能的轉變研究-以北京大學為例
高校會計職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信息化建設的轉變和會計人員工作的重心轉變。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北京大學的會計工作已經在很多方面實現了一定的轉變:
(一)信息化建設的轉變
會計人員在面對與日俱增的科研經費業務,如何能高效完成制單、審核,出納等進行一系列核算,需要有適合學校的智能財務信息系統。信息化覆蓋面越廣,數據后臺包容性越大,會計工作人員核算工作流程化,高效化才能更好地履行監督和決策職能。高校信息化建設轉變主要包括:高校自身的財務信息系統升級、學校各部門組成的大數據平臺擴大。
1.高校自身的財務信息系統升級
高校財務系統是財務工作展開的重要依據,財務系統的數據存儲量、系統的智能程度直接影響著會計核算工作和管理工作。北京大學的新財務系統在2017年6月1日正式上線使用,相對于舊系統,在很多方面,提高了會計核算的速度和質量。
北京大學新財務系統基本核算模式是會計人員根據提交的預約報銷單生成憑證,按月、年生成相應的報表。對于日常業務報銷、勞務的發放系統的上線,給會計工作帶來了很大變化:
例如,在差旅費報銷方面,舊系統需要會計人員人工計算住宿是否超標、包干補助有幾天、錄入差旅費借方需要手工錄入很多筆,摘要各種差旅補助都需要手動修改,新系統合理的解決了一系列重復性工作,住宿費超標系統會有提示,包干補助計算系統根據出差天數自動生成,摘要都是自動引用生成。
例如,2018學年度學費、住宿費等學生相關費用的收取通過收費平臺,及時完成學歷制教育收入入賬、非稅收入上繳相關工作。同時,通過優化學費系統分配智能憑證方案,提高了學歷制教育收入分配效率,優化了入賬程序,實現了批量學費入賬,并且通過連接了財政部票據中心,線上開具了所需電子票據。
2.高校數據庫平臺的擴大
高校會計事項不僅僅是財務部門單獨可以完成的,需要學校各相關部門的協調和融合。通過數據共享、信息交互與傳遞以及數據分析等手段為各項管理業務的開展搭建良好的平臺。以北京大學為例,財務部需要包括人事部、教務部、國際合作部、科研主管單位等部門的數據共享:
例如,北京大學學生收費平臺的建立是財務、教務、研究生院等部門共同研究開發的平臺,以財務部為主體,各位部門相互配合,很好的解決了收費時間長、收費效率低,降低了人工成本,在各種收費項目繁多的情況下,入賬更加高效化。2018年學校充分利用農行卡批量扣款、收費平臺線上交納等非現場交費手段,將非現場交費比例進一步提高至98%,持續提高學生交費便捷性,減少迎新現場收費工作量,高效完成2018學年度學費、住宿費等學生相關費用的收取。
(二)會計人員工作的重心轉變,由核算轉變為監督、決策
會計職能的轉變具體體現在工作內容和工作模式兩大方面:
1.從工作內容來看,由核算工作為重心轉變為指導監督決策為重心。
核算工作是會計的基礎工作,也是高校會計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核算工作包括各種:日常業務的報銷、國內差旅費、境外差旅費、境外匯款、舉辦各種會議和培訓、薪酬、勞務發放、科研經費撥款等。但是隨著信息化的不斷創新發展,人工智能的廣泛普及運用,核算工作會變的更智能,更簡潔,會計人員需要做的不再是簡單的計數、整理票據,應該更多的轉變為分析會計事項的可行性和預測性。
目前,高校核算內容的轉變遇到很多瓶頸,主要體現在:政策的傳達及實施、標準的規范和統一、會計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
(1)政策的傳達和實施,是解決核算工作重心改變的基礎。近些年來,高校財務制度不斷更新,經費使用人或單位負責人總是不能及時的了解到政策的改變情況,政策的落實需要一個個時間不等的磨合和適應。如果可以合理的改善這種情況,新政策很順暢的融入到會計核算工作中,這樣會加快會計核算工作的中心轉變。
(2)標準的規范和統一,是解決核算工作重心改變的保障,雖然高校各種經濟業務繁多,但是涵蓋的業務類型其實是有限的,各類型的經濟業務的標準和規范,是否可以進一步的具體化和公開化,決定著核算工作是否可以更標準化、統一化。
(3)會計人員的自身專業素養,是解決核算工作重心的催化劑。會計人員對工作內容的前衛理解和對政策的學習領悟,會使會計核算工作事半功倍。
2.從工作模式來看,由核算為主體的轉變為由保證核算業務質量的前提下以監督決策為主體。
目前,根據高校自身發展情況,高校會計工作模式主要有兩種:會計派駐模式和會計集中模式。以北京大學為例,會計派駐工作主要是指在校級設立統一的核算中心,同時在二級單位設置派駐崗位,憑證的初始制單等工作經派駐完成后,再到校級統一核算中心進行匯總處理。會計集中模式是指學校只設立統一的會計核算中心,全校各單位業務都統一辦理。無論是哪種會計工作模式,會計人的職能發揮應該是一致的。
以北京大學為例,北京大學實行的派駐會計模式可以更有效的履行會計監督決策職能,北京大學分為7個學部,60多個學院,還有眾多的職能部門、掛靠部門、產學研等,二級單位的情況多樣,業務特點多樣,北京大學派駐會計共50多人,派駐在各二級單位。
北京大學的不同院系根據學院專業特性會計工作重心各有不同。比如,工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儀器設備、試劑材料業務較多;光華管理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繼續教育學院的辦學培訓比較多,考古學院的野外考察比較多,社會調查中心的差旅費會比較多,經費的使用、院系各自的人員和經費統籌各有不同,如果對學院和老師們的了解不夠,業務種類不熟悉,不能更有針對性的跟老師們溝通,會計職能的轉型是很難推進的。
無論哪種會計模式,會計職能的轉變,離不開對老師和院系的深入了解和悉心投入,只有更多的了解老師們和二級單位的實際情況,才能使監督職能的發揮更直接、更有效。
四、對于高校會計職能轉變的建議
(一)加強與校外相關業務模塊的數據關聯建設,完善智能報銷程序,逐步轉變會計職能
為了更高效的完成會計事項,高校可以與社會相關平臺建立信息互通平臺。將打車、租車、訂餐、辦公用品采購、差旅等費用相關供應商整合到平臺之上,聚合淘寶、天貓、京東和航空公司等平臺的商品資源。
例如:與各航空公司建立一個數據平臺,如果老師們出差需要買機票,只要在平臺購買機票,相關機票款、改簽和訂票費,航空公司可以直接在將數據上傳,確認無誤后給與學校系統平臺反饋生成基礎會計信息,學校按照航空公司提供的信息,結合相關財務規定完成該項會計業務。通過線上數據的傳遞,老師們可以輕松完成報銷,會計人員可以高效完成核算業務。
(二)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加強會計人員專業及管理能力的培養
高校財務工作者不光要有基礎的財務知識,更需要懂學校的各項業務,各項管理政策,要全面升級自我的職能發揮,成為既懂數據、又懂管理的全能人才。高校應該加強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會計工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能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堅持會計人員的定期專業知識的培訓,組織會計人員完成法律規定的繼續教育學習,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會計專題、學術交流等活動,使具有豐富經驗的會計人員在交流過程中學習會計理論知識,加強會計理論知識與工作經驗的融合,及時正確的理解和領悟最新的會計政策法規,在豐富會計人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業務能力。
此外,高校應該加強會計人員的監督和管理能力的培養,鼓勵會計人員參加學校其他部門、二級單位的業務培訓,適當的了解各項業務的流程和相關管理情況,只有熟悉了業務,才能及時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鼓勵會計人員參加一些企業管理的培訓,加強管理統籌的意識,從核算升級為管理。
(三)根據高校實際情況,通過合理安排會計人員的崗位比例等方式協助會計職能的轉變
目前,高校會計人員的核算崗位占很大的比例,預算、監督等崗位所占份額很少,高校應該根據會計資源的需要,通過和人事等部門協商,重新分配會計人員崗位的設置,核算的崗位相應的減少、預決算、監督、管理等崗位相應的增加,使得管理性的會計人員可以發揮其所長,更好的發揮會計監督、預測等職能。
(四)加強會計人員服務意識和質量的轉變
高校財務工作一直都是以科研和教學為服務主體,服務意識和形式的轉變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服務對象和服務質量。
1.服務對象的范圍需要越來越廣
會計工作服務的對象包括經費負責人、院系、職能部門等,會計工作不僅僅是為老師們提高報銷服務、為學校發展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持,職能的發揮應運用到各個服務對象。經費負責人是科研經費的直接使用者,院系的統籌資金和下設部門資金使用、職能部門的自有資金使用等。
2.服務質量需要逐步提高
高質量的財務服務可以提供基礎的財務服務,例如日常報銷的服務和科研項目結題、審計等服務;同時會為院系及其他職能部門給與財務的相關建議與指導,包括經費的使用目標、經費執行率、資源配置、資源成本及人力成本、人員績效考核發放等;最終有利于學校的科學規劃與經濟決策,提高了學校決策的科學性,加強了學校學科建設和其他項目建設,有效優化了資源配置,節約辦學成本,從而逐步推進高校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xinwen/2016-07/31/content_5096421.htm
[2]《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網站.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 201704/t20170405_301912.html
[3]張寅曉.高校會計人才隊伍的分析及建設機制[J].現代經濟信息,2016 (8):166-167.
[4]關淑華,高校會計信息化建設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5 (14).
[5]張鵬,陳帆,韓索民,高校財務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 (17):39-41.
[6]陳建設,改革創新不斷提高高校財務管理水平[J].經濟研究導刊,2017 (2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