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光

◆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性、思維性和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去理解和掌握知識,主動去探索和吸收知識,力求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同步增長。本文探討的方法有:設置疑難,誘發興趣和思維;滲透思想,溝通知識的橋梁;化歸原理,轉化知識的難度;數形結合,解決問題的捷徑。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初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運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設計教學的過程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結構體系,認真考慮教學中的思想方法和應用手段,使學生主動去理解和掌握知識,主動去探索和吸收知識,力求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同步增長。
一、設置疑難,誘發興趣和思維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不離思,思不離趣,思生于趣,趣起于疑。因此,善于設置疑難,是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的重要方法。學生好奇心特別強,當他們遇到矛盾、懸念時,會使大腦產生特有的興奮,于是,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探究其中的奧秘,來獲取心理上的滿足,這就促使他們積極思索,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在“圓的定義”教學中,我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用繩子的一端固定一個小球,然后使小球繞著另一端旋轉一周。如下:①小球運動的途徑是什么形狀?②為什么會產生這一形狀?在第一個問題中,學生都能答出圓。但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有一定難度。這樣便激起了學生探索這一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這樣設置疑難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探究,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誘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
二、滲透思想,溝通知識的橋梁
數學是一門研究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聯系的學科,它的各個知識內容不是孤立和單獨存在,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并存,相輔相成,任何一個知識內容的產生和解決,都要借助其它知識內容作為載體。
明顯發現的有:方程、不等式是以代數作為基礎而產生的,函數是以方程來作為基礎而派生的;多邊形的有關計算是借助三角形作為橋梁……因此,在數學中進行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注意觀察其結構特征和數量關系,將幾何與幾何問題、代數與代數問題、幾何與代數問題進行相互滲透。這樣,既可以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例如:小明到服裝店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服裝店經理讓小明幫助解決以下問題:
服裝店準備購進甲、乙兩種服裝,甲種每件進價80元,售價120元;乙種每件進價60元,售價90元,計劃購進兩種服裝共100件,其中甲種服裝不少于65件。
(1)若購進這100件服裝的費用不得超過7500元,則甲種服裝最多購進多少件?
(2)在(1)的條件下,該服裝店對甲種服裝以每件優惠a(0 【解析】 (1)設購進甲種服裝x件列出關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不等式得出結論。 (2)找出利潤W關于購進甲種服裝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再分三種情況分類討論。 【答案】 解: (1)設購進甲種服裝x件。 由題意可知:80x+60(100-x)≤7500 解得x≤75且x≥65 ∴65≤x≤75。 答:甲種服裝最多購進75件。 (2)設總利潤為W元且65≤x≤75。 W=(120-80-a)x+(90-60)(100-x)=(10-a)x+3000。 方案一:當00,W隨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當x=75時,W有最大值,則購進甲種服裝75件,乙種服裝25件。 方案二:當a=10時,所有方案獲利相同,所以按哪種方案進貨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