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軟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微博作為現代化社會人際交流的主要社交平臺也得到了許多高校學生的認可。高校管理者也有必要積極利用微博文化來提升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本文將為您闡述微博文化效應,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巧用微博文化的必要性及實效性。
◆關鍵詞:微博文化;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
一、引言
一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言行舉止和高校的管理內容是分不開的。而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中的主要管理內容。在微博文化盛行的新時期,高校也應該將微博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當中來,在微博文化的作用下,這種創新式的管理模式既可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也會不斷完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從而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人格的形成。
二、微博文化效應
新浪微博是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一個微型博客服務類的社交網站,經過這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了3.3億的用戶,并且人數還在持續增長中,這說明微博已經真正的融入并且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微博大力促進了政民溝通,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關心國家政務,而微博也專門向民眾開展了政務微博。目前政務微博的規模持續穩定增長,并朝矩陣化、專業化、垂直化的方向發展。微博還在無形之中推動了社會文化。許多媒體都通過微博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現在不少地區和單位重視加強微博的內容建設,通過微博宣傳科學理論,倡導良好風尚,推動了網絡文化繁榮和網絡文明的發展。無論是個人的生活瑣事還是體育運動的盛事,乃至全球性的災難事件,全世界的網民們都可以從微博上獲取,并可以表達出自己意愿,分享自己的心情,微博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天下大事。微博文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將微博文化和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結合到一起也會帶來出乎意料的成效。
三、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巧用微博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升思政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在高校中,如果學校想向學生傳達信息或發起活動投票只能通過兩個途徑。一種是在高校的官網上發出通告,另一種是由校級領導傳達給院級領導,最后讓每個班級的輔導員通知班長,再由班長在班級群中發出通知,這其中的過程漫長且冗雜。而微博作為一周有兩千萬下載量的應用軟件,其本身也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優勢,同時微博也可以成為豐富信息資源的載體。倘若將微博文化與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相結合的話,可以突破傳統教育模式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可以彌補學校與學生之間傳達信息過程漫長的缺點,從而提升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二)創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近年來,使用微博的用戶一直在飛速增長,據有關調查顯示其中大多數用戶都是高校中的學生,這為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又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高校可以在微博上建立起一個公眾平臺,并在校園內進行廣泛傳播,讓本校師生都關注該公眾平臺,形成一個完善的信息宣傳模式,加強學校和師生之間的微博互動。在平臺上高校可以推出學校近期要開展的工作和即將要舉辦的活動等文章和公告,使學生能夠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會依據學生的評論內容給予回應,既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學生自覺接受思政教育,又提高了學生參與主流文化探討的熱情,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為學生思政學習注入了新活力。將微博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上是一種創新的想法,打破了之前傳統的思政教育管理理念,更符合時代的發展。
四、巧用微博文化提高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一)提升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力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微博文化已經深入人心。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其三觀尚沒有完全成熟,既容易被社會輿論所誤導,又可以被英雄事跡的正能量所感染,高校應抓住這一時機,巧妙利用微博文化來建立輿論陣地從而展開思政教育管理。高校應在每個學院都征集學生志愿者來建立微博工作室,由校級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展微博活動,并嚴格把關工作室推送的文章,這樣可以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還能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力度。
(二)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微博的文化內涵
高校要是想通過微博文化來提高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須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內涵。微博上并不是只有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還有傷風敗俗,不堪入目的非法信息和社會的不良輿論,要想通過微博來弘揚社會發展主流價值觀,則要幫助大學生學會瀏覽帶有正能量的新聞。
五、結語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不能一直墨守成規,要敢于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巧妙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實效性,不僅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微博的文化內涵,還要豐富思政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力度,從而為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斯琦.微博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2.
[2]國青松.微博文化的沖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李世桐.關于新媒體視閾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提升途徑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6,17:133+132.
作者簡介
丁玲(1987.01—),性別:女;民族:回族;籍貫:寧夏;學歷:本科;職稱:助教;單位: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研究方向: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