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著名的體育教育家馬約翰曾經說過:“體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張伯苓也曾說:“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合理的體育運動不僅能夠強身健體,而且還能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家庭、學校、社會是大學生生活的三大重要環境,本文從布迪厄的慣習場域理論出發針對家庭、學校、社會在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的作用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慣習? 形塑? 作用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2(a)-0197-02
1? 慣習與習慣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21世紀出現了很多的流行名詞,除了人們日常使用的網絡用語名詞,“慣習”這一名詞的出現,引起了廣大教育者的研究。很多人將“慣習”與“習慣”這個名詞的含義分不清楚,認為慣習就是習慣,習慣就是慣習,其實不然,習慣是一個漢語詞匯,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通過實踐或經驗而適應習慣于做艱苦工作。而慣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習慣的意思,但慣習通常與場域一起被使用,形成特有的慣習理論。慣習理論可以用來分析特定的群體或個人實踐的機制,慣習與場域相互說明,不可分割。通俗的來講慣習既存在于個體身體上也存在于心靈中,慣習比習慣更多了精神層次的特征。習慣是針對于個人而言的,一般被用于:他習慣于生活在某個空間,他習慣于某個人過某個事物;慣習帶有一種社會文化性質,即生活在某個文化環境中不自覺的帶有這種文化環境中的行為方式,在不知覺的情況下被教育的東西,就是慣習。習慣需要人們的刻意為之,才能形成固有的好的行為;而慣習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養成的好的行為,形成了慣習理論。
2? 布迪厄慣習理論
布迪厄慣習理論的出現源于布迪厄想要建立一種理論實踐,來完美詮釋某一特定的人群,所以就出現了“慣習”理論這一名詞。布迪厄本人曾在研究過程中想要用“文化”來代替“慣習”這個術語,但文化這一術語所代表的含義有過分的被決定特征,所以便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了讓很多認誤解且難于理解的“慣習”這一深奧的術語來代替想要研究的這某一特定人群。這一概念的主要突出的基本觀念就是:行動是由關于在社會世界中如何運作的"實踐感"控制的。慣習理論會把人們生活中的經驗總結起來,每時每刻都作為人們不自覺的動作習慣展示出來,可以說,慣習使千差萬別的任務的完成成為可能。布迪厄的慣習理論,用通俗易懂的例子來說,就像電腦被人悄悄地安裝了自動執行的軟件一般。我們每個人都不由自主的習慣了被安裝了的許多這樣的慣習。
3? 大學生體育的重要性
近幾年,大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因身體的不適而突然猝死的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是民族的驕傲,“青年智則國智,青年強則國強”只有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綜合素質,無論是對自身的發展,還是國家未來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毛澤東也講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見,一個強健的體魄對于一個人是多么的重要,而一個強健的體魄源自于不斷的體育鍛煉。大學生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選擇考研的大學生,二是畢業后直接工作的大學生,無論是選擇哪種,都需要一個強健的體魄作為較強的后盾。因為體育鍛煉不僅對我們的身體有著考驗、鍛煉的目的,而且還可以考驗鍛煉著我們的毅力、耐力等心理素質。
4? 布迪厄慣習理論與大學體育的聯系
大學生體育運動意識比較淡薄,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過多,難度相對過大,這些都是大學生不能自主鍛煉的主要問題,想要改善這一問題,還需要國家相關機構的政策支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配合和大學生本身的不懈努力。布迪厄提出的慣習理論剛好可以滿足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體育運動教學。在一個長期都在運動環境氛圍的影響下,,逐漸而形成固化的一種運動行為傾向系統,就是一種運動慣習。所以想要讓大學生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有運動的慣習,就要從他們周圍的環境學校、家庭、社會這三大環境地點入手,通過營造一種運動習慣氛圍,讓大學生養成終身的運動慣習。
5? 家庭、學校、社會在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的作用
5.1 家庭對于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的作用
家庭在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家庭環境如何,父母習慣如何,父母的生活方式如何,往往會影響、有時甚至決定孩子的一生。甚至會潛移默化的改變孩子原本固有的已經形成的習慣。近幾年,我國國務院提出了推進“全民健身,發展體育產業”的戰略思想目標,為全民體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5.2 學校對于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的作用
學校是教育、培養國家棟梁之才的基地,不僅要履行對學生的教育職能,還要依法承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義務。可以說,學生的很多習慣都是在學校養成的,教師的行為習慣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尤其是在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體育教師的影響。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有其獨特的教學慣習。
5.3 社會對于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的作用
如果說家庭體育教育在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起著推進作用,學校體育教育在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起著基礎的作用,那么,社會體育教育則對大學生體育慣習形塑過程中起著催化的作用。從政府這方面來說,國家推進了“全民健身,發展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讓更多的人們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從社會公眾這方面來說,近幾年,各式各樣的健身館興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體育運動場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生活理念的不斷更新,人們認識到學習僅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應該是融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同樣,要想讓學生養成某一種特定的慣習,必須進入他的生活,將這種要養成的慣習融入他的生活。家庭體育是學校體育的繼續、鞏固和延伸,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是奠定良好體育慣習形塑過程的基礎作用,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續,它們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社會體育作為學生課余體育的一種形式,社會成為學生課余體育實踐的重要場所,對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社會體育的發展取決于家庭體育。社會體育是家庭體育的保障。家庭體育活動是利用社會資源進行的。
6? 結語
從布迪厄的慣習理論出發,我們要讓大學生養成體育的慣習,必須要從大學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而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大環境大學生形成體育慣習的最佳場所。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體育的教學改革被廣大的社會人士關注,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中,都希望學生能養成熱愛運動習慣,來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Z].
[2] 李林.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科教文匯,2008(29):185.
[3] 劉麗云.大學生體育意識認知水平及成因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5(2):85-86.
[4] 孫晉蘭.加強課外體育活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J].太原大學學報,2005(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