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宏光
摘 要: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機械化的支持。在資源流失和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我們必須轉變傳統思想,以保護生態為前提,進行產業改革,調整生產結構,全面提高生產力。
關鍵詞:農機具革新;可持續發展;農民素質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1-0124-01 中國圖書分類號:S23 文獻標志碼:A
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土壤、化肥、農藥、農作物和水質等。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土地使用率,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解決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衍生問題,我國不得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同時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改革。這對提高生產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業機械化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1.1 發展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機械化比例嚴重失調,大中型機械較少,小型機械成為主導,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化。動能機械泛濫,技術機械缺失。種植業和養殖業不能齊頭并進,形成一邊倒的趨勢。技術水平偏低,生產能力落后,缺乏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意識。部分生產企業偷工減料[1],存在質量和安全問題,難以為我國農業機械化提供有力的保障,難以提高生產力。
1.2 服務體系不健全
就目前來說,我國農業主要是跨區域發展模式,產業發展滯后。傳統的種植業,發展不受重視,農機具落后,沒有完整的服務體系。導致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達不到市場化的要求,供給關系緊張,區域發展不平衡,難以維系農業的發展。
1.3 機械化生產規模較低
農業生產離不開農民,更離不開農村。但我國目前農村經濟落后,農民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缺乏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設備。農民收入不高,不愿意對農機具進行更新換代[2]。同時,政府沒有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農民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有限的土地資源沒有使農業機械化生產形成規模。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也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 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創新措施
2.1 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
在農業機械的生產加工過程中,首先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合理的生產方案,提出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以堅持實事求是為基本原則,以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基本要求,優化農業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
2.2 完善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
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十分重視經濟發展,在農業發展和改革創新過程中,頒布了諸多促進農機發展的法律法規。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還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部門相互協調配合,在制度、資金以及管理等各方面提供保障。
2.3 增加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還需要加強宏觀調控,用無形的手來指引農業發展的新方向。農業機械化離不開自主創新,增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建立先進的技術團隊和過硬的技術是核心生產力。
此外,還需要取長補短,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學習先進的生產經驗和經營模式,尋找符合國情的方法。
2.4 構建農機科技創新體系
先進的生產設備應得到廣泛的使用和推廣,新型技術產品和生產模式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制造業和畜牧業,形成產業鏈,發展經濟網,以覆蓋整個生產領域。
2.5 加強對農民農業技能的培養
農業離不開農村和農民,農民在新時代的發展環境下應該提高農業技能。政府應開展農業機械的使用指導和培訓,指派專員下鄉宣傳,能夠加速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
2.6 農機的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在農機的設計上更先進。傳感技術可以有效分析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生長狀態;機械化可以有效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使灌溉更均勻,更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羅錫文,廖娟,胡煉,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業工程學報,2016(1):1-11.
[2]徐正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 農業可持續發展[J].時代農機,2016(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