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張建
摘要:本文從一線教學的視角切入,通過對西北師范大學計算機圖形圖像軟件類課程的個案分析,針對現存弊端,結合當前如火如荼的在線教育市場發展現狀,提出“線上通識+線下專題輔導”的全新教學模式設計方案。并論證了其合理性與可行性,試圖推進在全國范圍內,此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進程。
關鍵詞: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線上通識;線下專題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2-0035-03
1 中國此類課程教學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高校相關專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Adobe公司推出PhotoShop2.0版本時,開始引入高校課堂教學。從前期的計算機圖形圖像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到時代發展計算機技術進步和普及后,推廣至與圖形圖像相關的教學領域。由專業精英化,開始轉變為大眾普及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件,一般包括PhotoShop、3DMAX、CoreIDRAW、Illustrator、Auto CAD、Flash、Premiere Pro、AfterEffects、Maya等。此類課程屬于技術應用型,與中級、高級職業技術類院校和培訓機構相區別的是:高等本科院校此類課程的教學大綱,系統性地梳理了基礎知識線索,同時與例證應用相結合。大多數院校課堂教學,以講解基礎知識和上機演示實例為兩條線索,相互穿插和交織。以完成效果圖例,為學生理解知識的實踐環節。上機操作考試,也是以完成指定圖例的最終效果,為主要評分依據的。
課程的名稱設置和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以軟件名稱直接命名或分階段命名(如3DMAX l、Ⅱ、Ⅲ),課程大綱規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專業重點,系統地講解此軟件的應用技術。西北師范大學,屬于此類情況。
另一種是以《計算機輔助設計基礎》、《多媒體技術應用》等相對范圍更大的名稱命名課程。這種命名方式的優點是:考慮到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與教學大綱制定和使用周期可能出現的相對不匹配狀況,命名更加靈活。教師上課內容也可依據時代發展,做個性化地調整。缺點是:考核標準不能完全統一,不同教師相同課程,不同教學內容與評分標準,在評分環節,欠缺公平性的標準依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相關專業屬于此類情況。
計算機圖形圖像軟件類教材,也是遵循基礎知識和上機實例的兩條線索,以軟件的名字為命名關鍵詞,書名分為兩類,例如:《PhotoShop CS6從入門到精通》;《PhotoShop CS6效果圖1 08例》等。
如果大學軟件類課程是按照單個軟件的學習,來設置的教學計劃。那么,大學課堂的教學安排的周期,是不可能時時追趕上,更新日益加快的圖形圖像軟件應用市場的變革周期的。而且,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應用類軟件是不可能被學習完整和充分的。作為應用軟件的追隨者,即使疲于奔命,也會應接不暇。另外,解決實際的設計應用問題,往往需要同時在多個軟件之間,運用各個軟件最長處的功能,在軟件中穿梭應用,來得出最佳圖形圖像效果。即使精通單個,缺乏綜合運用的能力,在解決現實問題時,也可能四處碰壁。
2 個案的課程設置現狀及存在問題
與全國許多高等院校此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同,以西北師范大學為例,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解基礎知識、上機演示實例和輔導學生上機練習。以學生完成所要求的效果圖例,作為學生理解知識的實踐環節及上機操作考評依據。這種教師課堂機房PPT界面講解、軟件操作界面切換示范,和要求學生當堂或課后舉一反三鞏固練習的模式。
在實際教學中的突出弊端是:學生因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吸收速度及認知程度不同,學習效果參差不齊。這種情況雖然是各個學科課程教學中的普遍狀況,但是在計算機軟件實際操作的教學中,如果學生在前一階段的知識點未掌握清楚,那么后階段的知識則會完全聽不懂,很難再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本科的專業小型課程24-35人,專業大型課程60-70人。軟件課程教學內容,又是大部分同學在入校前從未接觸過的零基礎新知識,學生個人的實際理解與動作操作能力,在此種情況下更為突出。在專業小型課堂里,大多數同學會因無法向后推進,要求老師再講一遍或再講幾遍。任課教師一般情況下,不會放著學生課堂所提出的問題,不管不顧,而是極其耐心地講解到他們都弄懂為止。這樣,課堂中的教學進度,在專業小班的情況下,會直接取決于吸收最慢的同學的進度。那么,班級中多數同學,在課堂中反而是“吃不飽”的情況。“吃不飽”與“跟不上”并存,“吃不飽”要遷就“跟不上”,整體教學效果相對低下。以本人十年一線教學中的經驗為例,我經常會在備課時,一個知識點的不同方面各準備上1-2個例子,可實際上課中,我只講到了知識點三個方向的兩個方面,每個方面還只講了一個例子,這樣另一個方面,就要留到下節課再繼續了。作為教師,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點要全部講解到,那么,只能采用壓縮舉例說明部分的教學方法了。
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模式一樣,在計算機圖形圖像軟件類課程教學中,有一些基礎知識,是教師在課堂中,必須講解的部分。一位任課教師在每年、每班講解的這部分內容,均是相同的。幾位平行班教學的任課教師,按照課程大綱的要求,這部分基礎知識內容,每位教師講解的內容也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部分是“因材施教”的輔導部分,根據學生的吸收程度,進行教學內容的微調。如果,可以簡化重復性的勞動內容,會極大地節約教學課時量,以將有限的課時,調配至“不能統一答復和處理”的因材施教部分。
3 此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策略
1)依據課程難易分階設置課程,將原先較大的課程包,打散為相對小階的課程。
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學習效果和應用需求,選擇階段性課程。這樣,可解決課堂進度被動退后的實際問題。如:《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l》、《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Ⅱ》、《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Ⅲ》……。
歐美院校普遍采用學分制體系,將課程分為基礎、中級、高級等階段,如果基礎階段的課程沒有修完,是無法選修中級階段的課程的,以此類推。我們雖然是學年制,但能否借鑒此種方法,將課程更為細化。例如,《3DS MAX》課程可以分為初級建模、中級建模、高級建模、材質、燈光、攝影機、渲染、動畫等八個學習階段。非設計專業的同學可以依據興趣選修前兩個階段的課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同學只需學習前七個階段,就可以完成專業學習要求;而三維動畫的同學,要學滿八個階段的內容。
2)以實際應用設置輔助性專題課程,解決學院派教學中偏重“概念化設計”,較少觸及“現實實用化設計”的弊端,為學生就業增加提前演練的機會。
學院派的設計經常以“概念型”為主,“現實型”為輔。形成此種狀況的特殊原因之一是:學院的教學硬件條件有限,導致產學研結合弱。例如,《模型制作》課程,學院沒有加工精確材料的大型機械,學生加工模型構建仍然依靠手工作業。學生沒有資金,將自己的設計圖紙,送件到專業的模型公司加工。因此,模型材質,要考慮缺乏工具和經費的情況,必須便切、便剪、便粘貼,學生會選擇KT版、硬紙版、牙簽、筷子等材料。亞克力等實際設計中的材料,很難進入課堂。
3)積極利用計算機圖像圖像專業軟件豐富的社會團體及網絡視頻教學資源,由相對“甄別型”、“對抗”式的“重復勞動”,轉變為有效“統籌”與“利用”,轉“堵”為“通”。反思社會化軟件教學的優勢,并積極學習與吸收營養。
除高等院校相關專業開設計算機圖形圖像軟件類課程之外,Adobe、Auto desk、Wacom等軟件、硬件生產公司,水晶石、火星時代等設計公司,均開設盈利性質的軟件類相關課程培訓。還有網友自發上傳的學習體驗。網絡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軟件類教學講座視頻,水平參差不齊的資源,隨時隨處可供播放和下載。
一些高校教師,怕學生受質量低下視頻的誤導,不能靜下心來,認真摸透基礎知識。采用“一棍子打死”的粗暴辦法,勸說學生,不看網絡視頻。這種“清高”的堵截做法,不理智、不可取。“英雄不問出處”,大可放低“象牙塔”和“天之驕子”的身段與架勢,針對“所學知識的用武之地”有分辨地學習“他人之長處”。作為教師,可以憑借專業的眼光,審視著這些非專業的教學視頻,花費些時間與精力,辨別其良莠。再將優秀的視頻推薦給學生,以作為自身的“教學補充”。
4)針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模擬學生實際工作的模式。
提高學生課堂的主動參與性,鼓勵并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而且迅速地投入到方案的執行與實驗中去。給學生提供全盤思考和嘗試錯誤方案的機會,杜絕一味的課堂知識“灌輸”。高校的課程設置均是環環相扣的,最終的教學目的是:學生能夠利用逐步積累的知識和增長的技能,綜合應用,完成目標項目,呈現全面的表達。
以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為例,雖然課程設置全面,且課時量較大。教師的教學內容,也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圖形圖像軟件科學的發展、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地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調整。教師教學很認真和辛苦;可許多學生反饋的信息,依舊覺得所學知識較為零散,具體應用的時候想不起來,該用哪些知識點,去處理哪些具體問題。綜合學生所反映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系統地理清所學知識,難以做到“活學活用”。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是,倡導勞動實踐中出真知。需要在課堂中,增加學生的實練機會,引導他們運用所學,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
同時依據學科特點和培養目標,解放教師腦中“系統傳授一門知識與技能”的“華山一條路”思維定式,轉變思維角度。計算機軟件只是一個工具,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要靈活運用工具。教會學生綜合應用軟件的方法。在專業培養方面,普通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藝術相關工作的從業人員。并不是計算機軟件專業知識的講授教師,沒必要要求學生,每一個軟件知識點都“面面俱到”地掌握,只需涵蓋在一定時間閾值內的實踐所需技能即可。更為重要的是教會其駕馭此圖形圖像軟件和同類型軟件的方法。教師的職能也不僅僅是受之以“魚”,更重要的予以“漁”。使其能“靈活捕魚”,并不斷自我更新“漁”之方法。給予學生實際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不可忽視并要積極培育學生的自學、自醒、自悟、自束、自更之能力。信息化社會,海量的知識和獲取的便利性,教師的職能要隨發展而轉變。
5)線上解決基礎知識的講解部分+線下實驗課程進行具體的上機輔導。
學習爾雅課程、教師發展在線網絡課程等慕課的教學形式,將計算機圖形圖像課程的基礎教學講解內容,直接上傳至院內、校內小范圍的平臺系統,供學生在階段時間內,自己靈活開展視頻學習。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理解程度,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通過反復多次地點擊視頻,達到反復聆聽直至完全弄懂、掌握的學習目的。這種“線上視頻”資源的講解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師的重復性勞動工作量。使得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在“線下”的“面對面”課堂教學中,輔導線上解決不了、個性化的具體問題。
這種方法的另一項優勢是:學生對于“線上視頻”的自行學習,是在“面對面”線下輔導之前進行的,是一種變相的強制“自學”。如果學生在“線上”時偷懶,那么參加“線下”課程時,將無法提出問題,參與課堂討論。
同時,這種方法將更好地整合利用現有精品課程之類的網絡資源,增多教師之間的教學觀摩互長的機會,更方便相關的教學研究和數據統計。
①在教學平臺中,將計算機圖形圖像課程的“通識線上視頻+線下課堂專題輔導”的綜合新形式建立起來。充分利用爾雅、教師培訓網、精品課程等網絡視頻教學資源,提升已有資源的被利用率。
②減去相關課程的理論教學課時,增加實驗課時,建立系統的、固定化的課堂輔導專題競賽的模式。
③以激發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為此類實驗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目標明確地,帶著實際問題,進行操作實驗。將學生跟隨老師模式,轉變為老師協助學生模式,轉化課堂教學的中心。
④建立此類課程的理論視頻教學庫,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增加資源的被利用率,有效整合。
6)課堂的具體設置:以問題設置為線索引導,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中心位置,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話語權。引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參與部分教學組織與管理、學習成果集中討論與評定。
①教師在針對學生情況的教學設計具體課程規劃中,在原有教學內容基礎之上,由淺入深地設計若干課程階段性任務環節,環環相扣、層層引導,將繁雜的課程知識點,巧妙地融入學生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必經步驟中,引導學生選擇多樣的、有效地途徑,運用已有舊知識,發現新知識、新技能,并迅速用以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這樣由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循序漸進的、間接式教學方案,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②用設計師完成室內設計項目的方式,給學生創造概念項目的完成氛圍。讓全班同學通過自由組合搭配,劃分3-4名同學為一個競項組,全班劃分為若干個競項組,統一競爭一個模擬項目。教師在提出相應競標要求后,讓各組組員之間自行分配任務、協調、管理和控制完成進度。教師在其間觀察、指導、調節各組之間的競爭關系,增強各組之間的多渠道信息聯系和比較。注意課堂環境的搭配,調整部分課桌椅形式,以激發學生創意思維的頭腦風暴。
③課堂模擬甲乙雙方,階段性的虛擬競標截止日期之后,先以小組為單位,面向全班做競標的PPT演示,總結完成模擬任務的方式方法、所用知識,講解本組的競標優勢。再進行同學集體評論和教師點評的方式,使得競爭組之間通過比較與討論,取長補短、全方位地增進技藝。教師將集體競標結果公布后再進行總結,特別強調優弱點的分析與改進的建議。
④競標得勝組的方案經改良后,再次進行全班集體頭腦風暴的討論,以此方案為基礎,全班同學再次整合隊伍,特別強調明確個人在方案組中的分工,繼續深入細化地完成最終方案。
⑤教師深入細致地總結每位學生的工作成果和課程階段性的知識點,掌控課程進度。依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設置下一階段性課程任務。
4“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此類課程教學方式改革設計,打破了我國近二十年固定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軟件“基礎知識講解+例子”的課堂雙線索教學模式,為實現“美育普及+專業化”的雙向目標,首次提出“線上+線下”模式。它適應了信息化背景的教學發展趨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需求。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學生知識的融匯與應用,解決實際問題。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競爭的積極性、主動性,自學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口頭和圖形思維表達能力、人員調配和組織能力等。合理調整并提高了此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及學生滿意度,協調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平衡,從而促進就業和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成立全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通知[EB/OL].http://www.mfa.edu.cn
[2]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開展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EB/OL]. [2007-04-05].http://www.moe.ed u.cn/edoas/website1 8/infol 31 00.htm
[3]周星撰,關于藝術碩士培養問題的思考.載《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 (6):9-12.
[4](法)米歇爾福柯著.詞與物,莫偉民譯.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80-81.
[5]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劉曉靈撰.圖形圖像處理與制作課程項目教學的設計與實踐,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 (7):190-192.
[7]孔憲君,李海蘭,劉利志撰.平面圖形圖像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載《保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1):167-173.
[8]李曉成,陳佑玲撰,利用photoshop合成圖像教學設計.載《現代教育技術》,2009 (13):138139.
[9]陳琦,張建偉撰.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 (1):155-158.
[10]賈磊磊著,《影像的傳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3頁。
[11]馮楊撰,高等院校軟件學院圖形圖像教學改革探索.載《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 (21).
[12]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研究組.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13] Jung C.G.J."The concep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iousness”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9 Part.l. London: Routledge,1968: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