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婷
【摘要】語文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中,“思維發展和提升”是關鍵。寫作教學中,立足“語言建構與運用”這個基礎,合理引入信息技術這條活水,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思維,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寫作思維;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實踐表明,寫作思維素養高的學生寫作能力更強。提升寫作思維素養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直觀生動,整合功能強,傳播速度快,時空跨越大,對寫作思維發展和提升有積極影響。
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與寫作密切聯系。“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亦有裨于善讀。二者皆運用思考之事。”可見,寫作思維發展離不開閱讀。
真正的閱讀,不僅要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篇章結構和寫作技巧,而且要調動自己的生命體驗,品味和探究語言文字,重新構造作品的形象和意蘊。信息技術借助視頻、圖片、音樂、動漫等文字符號大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以其強大的整合功能滿足學生海量閱讀的需求。
以“匠人匠心”主題寫作指導為例。學生囿于社會生活經驗有限,寫作素材捉襟見肘。筆者通過網絡這個便捷的平臺拷貝傳統“鞋匠”“鐘表匠”“團扇師”“瓷雕師”“妝糕人”等圖片,截取“泉州海絲申遺”視頻,并下載“誰最中國”公眾號的文化評論《匠人,有什么了不起?》,以及馮驥才的《泥人張》《刷子李》《蘇七塊》等文章,同時推薦《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邱楊、丘濂、艾江濤編輯)這本書,然后把這些資料制作成PPT,豐富學生的寫作視角和審美體驗,信息技術支持的大量文化現象和思考成果讓學生領悟匠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筆者執教過一堂《仰望星空——成長作文內容升格》的公開課。課堂開頭播放課件超級鏈接的輕音樂《天空之城》,把學生帶入優美的情境,幻燈片展示程乃珊《吾家有女初長成》的選段,學生在閱讀語言文字中理解“成長”的精神內涵——“獨立、堅強、自信、愛……”。在“溫故知新,體驗成長”環節,多媒體發揮強大的文本交互整合功能,讓學生重溫學過的幾個關于“成長”的典型事例。例如《小巷深處》中,“我”因為老婆婆的教導由疏遠親情成長為理解母愛、回歸親情的人。《山米與白鶴》中,山米因為救助一只傷鶴,從憎恨外祖父成長為熱愛外祖父的孩子。閱讀語言文字的過程就是提升寫作思維的過程。因為只有通過分析解構、理解體悟、聯想想象,才能讀懂讀透文本的動情處和思想意蘊。從教學效果來看,寫作中精細的表達和創意的表達,離不開浸潤著生命體驗和人文情懷的閱讀。例如:
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這醉人的琴音正如一面鏡子,它讓我看清了自己的驕躁,不敢直面挫折。山之音,不正是告訴我面對挫折應該無畏而堅忍嗎?水之音,不也教會我面對挫折也應豁達從容嗎?我的心中漸如晴初般,云霧皆散,豁然開朗起來。
——吳婧妍《琴音悠悠》
云水謠好似一面明鏡。望著那澄澈的河水,我甘心做一條平凡的水草,融入這份靜謐之中。自此,我將收斂自己焦躁的心,學著修養靜氣,學著從容處事。
——陳琳《云水之謠,一隅靜好》
我仿佛忽然明白,這片海就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不足。那海的洶涌,使我認清自己曾經的輕狂;那海的平靜,啟發著我應學會沉穩,擁有寬闊的胸懷。此時此刻,出門前沉悶的心情早已消散盡凈,心情舒暢,就連空氣也顯得清新通暢。
——吳蕓瑜《欣賞一片海》
閱讀是“導入”,寫作就是“輸出”。學生在對習作內容的調取轉換和修改調整中促進了思維的提升。升格后在QQ群里交流,同學們通過比對自己的寫作思路和內容,更容易找到寫作思維的增長點。
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連中國有過感言:“一個人個性真正的成長與獨立一定是在閱讀中得以完成的。特別是那種伴著豐沛的淚水與內心的鼓蕩完成的閱讀會如一座熠熠的星空一般把一個人今后整個的人生狀態輝映得星光無限,神采奕奕。” 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寫作教學,除了豐盈學生的生命體驗外,還培養了寫作思維素養。
二、“誰怕?一蓑風雨任平生。”
信息技術是引入寫作教學的一道活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寫作教學”指出:“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優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和領域,寫作教學借這股清泉,促進寫作思維素養的培養。
首先,網絡資源巨大,而且具有開放性。比如電子圖書館、電子報刊和文學電子書,只需注冊用戶名或關注微信號,即可在文字中暢游。其次,日益成熟的“云端課程”,實現語文學習的雙向互動,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路徑的改變:從演繹轉向歸納。另外,電子郵件、微信微博、QQ等的出現,可引導學生利用微寫作趕學比超,展現思維拔節的精彩。
例如,用生花妙筆詠春抒懷的微寫作訓練:
“春雨曲”奏起,不像夏雨般急驟, 秋雨般纏綿。它輕柔如綢緞般細滑。“沾衣欲濕杏花雨”,溫柔的雨點飄落在身上,令人舒暢無比。“雨灑輕黃柳條理”,細細的雨將嫩綠的柳條潤濕,水珠順著枝葉落下。田野里披蓑戴笠的農民們都喜笑顏開。
——李書燁《春韻“三部曲”》
尋香而望,一樹桃花如一位絕色女子,與風共舞,唱著春天的歌。粉色的裙擺帶起溫柔的幽香,隨著輕風跳起芭蕾,跌入我的心房。我仰頭、閉眼、輕嗅,聞到一縷屬于春天的清香。
——涂穎欣《贊春》
踏著纖纖細步,漫步在青石鋪成的巷陌中。巷內沒有鮮衣怒馬的熱烈,有的是陌上花開的恬淡。忽在一古厝的檐下,看見一只新燕筑巢。這是不是去年飛來的燕子?又是一年好春光,希望它們好好享受這春日暖陽。
——吳文婕《春景》
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微寫作的好處是即寫即評,即評即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修改升格中,調和感性和理性的寫作思維,在思維互補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2018年4月26日,中華文化傳媒網發表題為《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章。文章談到在福州舉行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數字非遺體驗板塊吸人眼球。整個板塊通過“互聯網+科技+非遺”的手段,以“聽得見的非遺”“帶得走的非遺”“學得來的非遺”三種數字化方式,展示非遺成果。假如語文寫作教學積極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必能使寫作教學形式在變革中得到創新,在創新中得到升級,學生的寫作思維在強烈的文字文化鼓蕩中得到創造性發展。
泉州“古城敘事”征文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三屆。除了有豐厚的物質獎勵外,所有優秀作品結集出版。網絡集結號一吹響,筆者就引導學生課前上數字圖書館查閱老鯉城的故事,觀看泉州申報“東亞文化之都”的視頻等,然后進行寫作實踐,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寫作成果,在思維碰撞中調整修改文章,課后聚焦寫作問題升格內容和結構,通過電子郵箱等方式發給老師進行二次修改,文章敲定后通過專用信息渠道積極投稿。在第三屆“古城敘事”征文比賽中,學生寫作成果迎來了春天。林琳的《律動的光影》、李書燁的《古城情韻綿綿長》等9篇佳作獲獎。這喜人的成績得益于平時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素養。
從偉大的時代中找到奮斗的動力,用語言文字的天光云影怡情養性,引入信息技術的源頭活水,百折不撓,自信從容,培養學生的寫作思維素養,生活會還給你一池清泉,寫作會還給你一片晴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