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
【摘要】打開語文課堂和生活實際的通道,讓學生有相關的語言儲備,培養孩子的主動參與意識,引導孩子會講得體的話,善觀窗外之景,能大膽地去體驗與提問,從“修學游”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在生活中學好語文。
【關鍵詞】旅游;課堂;語言;體驗;發現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學生參加校外修學游已不是一件稀罕事。帶孩子們去旅行,想來應該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其實不然,“修學游”中,一些孩子的表現并不令人滿意。那么,從語文教師的角度來看,目前“修學游”中,學生有哪些比較普遍的不良表現?我們可以采取怎樣的應對之策呢?下文是我不久前帶學生參加“臺灣人文、地理探索冬令營”后對這兩個問題的一點思考。
現象一:把“無禮”當“幽默”——不得體的語言,讓人難堪
大巴車上,臺灣導游在為孩子們介紹司機師傅姓“陶”,請學生們一起和司機師傅打聲招呼。車廂里響起的是稀稀落落,拖著調的,不太情愿的幾聲“司機師傅”——大部分的孩子都沒有給出回應,從給出回應的聲音里,也聽不出一點“熱情問候”的意思,連在“司機師傅”后,加個“表示問候”的“好”字都不會。當年過五旬的導游阿珍姐在介紹了臺灣的貨幣、特產等情況后,問:“到臺灣來參加活動,你們開心嗎?”又一個拖著調的聲音響起:“不——開——心!”……
聽著孩子們“很不合作”“特不給人面子”的回答,“難 ? ? ? ? 堪”——是我作為老師當時最大的感受!這些高年級的孩子,應該都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句話,為什么需要孩子們在生活中用禮貌的態度、得體的語言去和他人交流時,他們的表現就會如此地不盡如人 ? 意呢?也許,很大的一部分原因還是在于: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只是讓孩子知道了道理,而忽視了讓孩子們去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口語交際”部分的要求“與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對方”“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說文明語,講得體話”,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讓孩子習得的本領。有什么樣的辦法可以讓孩子說話得體呢?
對策一:打開語文課堂“口語交際”練習和生活的通道
我們要打開語文課堂的“口語交際”練習和生活實際的通 道。以“學習打招呼”為例,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掌握打招呼的語言, 還要模擬各種情境,讓學生知道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更要讓孩子習慣于見到為自己服務的人,主動表示問候、表達謝意。
除此之外,我們在指導學生和人打招呼時,應該結合生活實際,讓孩子們懂得我們和人打招呼,不應該讓人“添堵”。當你不知道對方大概的年齡時,稱呼可以往“年輕”的方向喊。很多場合,像買東西,問路時,都不要將對方“喊老了”——這里應該重視的是讓對方感到愉悅,而不是“科學性”——不是嗎?鞠萍姐姐、金龜子姐姐,從年齡的角度,都應該稱其為“阿姨”,可是我們都從“喊起來更親切”的角度,稱她們是“姐姐”。
對策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使孩子懂得“語言得體的重要性”
當孩子們說話沒有禮貌時,要及時提醒,讓孩子換位思考或者讓他們互換角色演一演,讓當事人感受到不禮貌的語言帶給他人的“不適感”,使其懂得歌德的名言“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的含義——事實上,你說話不得體,最應該感到難為情(最丟臉)的人就是你自己。
現象二:把手機當寶貝——“屏蔽”一切美景,拒絕觀察
此次修學游活動的第一天,孩子們幾乎是人人眼不離“手機”,既不細聽導游的講解,也不關注車窗外與家鄉不同的風景。到了賓館,不關注逃生通道的位置,不看賓館周邊的環境,不去了解當地的特色,一坐下來就是:繼續玩手機。領隊建議他們打個電話給家人報平安,竟有好幾個孩子說:“手機的電用光了!”“修學游”,需要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發現,這樣孩子們才會有深刻的感悟。事實上,許多孩子都得了“手機病”——他們的快樂只來源于手機上的游戲,或者是視頻、音樂……離開了手機,他們就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了。這樣形式的旅游,他們會錯過多少值得去關注的風光呀!
對策:明確要求——放下手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引導孩子主動去發現
提出了上述要求后,孩子們會在老師的“監督”中無可奈何地開始觀察。然而,有意識地“在觀察中思考”的本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利用“修學游”的機會,我們語文教師就可以以“聊聊自己的發現”的方式,在旅途中“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去發現,使他們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感受到“觀察與發現”要比“玩手機”有意思得多。
現象三:把體驗,當過“難關”——膽小、怕羞、拘謹,不敢嘗試
“人性的涵育,品格的塑造,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等,這些都需要兒童借助豐富而深刻的角色體驗來完成。”如果孩子因為“膽小、怕羞”而不敢嘗試,就會錯失很多體驗的良機。
在中視電視臺的“實景演播臺”前,當孩子們得到了“體驗小主播”的機會時,除了兩個膽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都拒絕了這個難得的機會。而他們拒絕的理由是:“在主播臺前,我不知道該說什么!”而在和臺灣小學生聯歡,輪到他們表演節目時,孩子們在臺上的表現是特別緊張。站在舞臺上的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動作全忘了——好幾個孩子腳在抖,眼睛都不知該看哪里了。在臺上唱歌的幾分鐘,對這些孩子來說,不是在展示自己風采,而是在忍受“煎熬”。
對策一:搭設舞臺,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在豐富的語文活動過程中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表現的機會,語文活動課上,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辯論,交流讀書心得……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在眾人面前自然大方地展現自己的風采。同時,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正確看待參加各種活動的“成功”與“失敗”,將參加活動看作是對自己的鍛煉,重過程,輕結果,以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
對策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用老師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感染孩子
教師要做孩子們的榜樣,對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生,要給予肯定。平時,老師不妨自己也參與一下孩子們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老師從中得到了許多快樂”,用老師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感染孩子,告訴他們體驗新事物是值得一試的事。那天,當我笑著從主播臺下來,激動地告訴孩子們,從主播臺的那一邊看“提詞器”上的字特別清楚的時候,那些原本表示“絕不去出洋相”的孩子,開始躍躍欲試了;當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愿意去主播臺坐一坐、說一說時,在場的每個孩子的積極性都被調動了起來……此外,我們還要多多開展各類展示自己才藝的活動,讓孩子習慣于當眾表現自己,敢于大膽提問,幫助孩子不再膽小、害羞。
總之,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希望孩子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得到老師更多的相關指導,讓學生會講得體的話,善觀窗外之景,能大膽地去體驗與提問,從修學游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在生活中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張伊娜.關注孩子的角色體驗[J].江蘇教育,2015(45).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