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具有濃厚人文色彩、情感主義的綜合性學科,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構建高質量的教學課堂是教師的首要任務。隨著素質化教育的全面推進,傳統的課堂板書式教學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新的教學理念提倡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保持先進的觀念,聯系語文學科特色并應用豐富教學形式與方法構建高效課堂,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成果。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現狀出發,從不同方面對教師如何通過改進教學手段來構建高效課堂做出了詳細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策略探究;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所謂高效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利用有效的課堂時間為學生創造出良好舒適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快速理解文本含義、融入自身思想情感的高效學習過程。它與傳統應試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學生情感與知識的有效融合,是素質教育觀念的具體表現。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初中是學生基礎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多方面理論幫助學生形成多元化意識,在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方位共同發展。
一、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實施多元化教學策略
先進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必備的基礎素質,也是建立高效課堂的理念基礎。在教育技術與理念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若一味堅持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忽視學生主觀情感,長久以往必導致教學模式僵化,影響學生吸收知識、發展能力,限制了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保持先進的教學視野,及時學習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提高作為教育實踐者的應有專業素養,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嚴謹治學的高尚形象。另外,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的同時還應拓展課程設計形式,實施多元化教學策略,例如故事教學法、情境再現法以及課堂表演法等形式,通過積極采取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加深印象,為學生實現有效情感代入創造有利條件。比如在學習課文《寓言四則之塞翁失馬》時,教師可以以課堂小話劇的形式來進行課程設計,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選擇合適的角色進行揣摩、演繹,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二、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加深學生知識理解
課本內容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技能最直接的來源,也是高效課堂順利開展的知識支撐。語文教材作為教師教學的展開工具,其中的詩詞、散文、小說以及寓言等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社會知識,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價值觀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在以往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與詳細解讀,一味地強調能力的發展,將課堂重心轉移到課后習題的精講上,殊不知學生對文本的認識程度并未達到做題水平,使得學生理解層次發生偏移,做題容易受到困擾,大大降低了其學習信心,不利于高效課堂的建立。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教材精講的重要性,以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重點,以教材上的文章為例題進行重點解讀,既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與作者情感的深度認識,又在無形中拓展學生應用能力,發展語文學科素養。以李商隱的詩詞《夜雨寄北》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進行三方面的深度挖掘,其一是從作者角度出發,詳細介紹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詩詞特色;其二是通過分析重點詩詞,讓學生體會詩人對遠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三是結合上述分析聯系對后代產生的影響,使學生有全面的認識。
三、借助教育輔助工具,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熱情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方法。在教育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學領域中涌現出一大批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其中,微課受到眾多教師青睞。它是指應用一段不到十分鐘的簡單視頻來涵蓋課本中重點內容,將知識碎片化,借助多媒體以動畫或視頻的形式播放,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語文學習中離不開對文本等閱讀材料的深入探究,如何在文章鑒賞時調動學生情感,使其融入文本中,深入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主題,是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順利開展的前提保證。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微課將枯燥的語言內容加工成生動形象的視頻,爭取最大化地為學生營造出文中所表達的情境氛圍,使學生調動情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文本的認識。例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以提前上網搜集有關濟南冬天的景物圖片與視頻在課前播放,為學生營造出銀裝素裹的冬季環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實現語文課堂高效教學。
四、開展自主合作式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自主合作式學習是指教師在講解完教材內容之后,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其按照小組或其他形式自由討論相關課后習題,完成最終教學目標的過程。在素質教育提倡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下,自主合作式課堂學習可以說是素質教育觀的具體表現,既減輕教師教學任務,又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時,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單一授課的封閉式教育觀念,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自由談論時間,鼓勵其發表自身獨特見解,促進其自主學習的同時培養個性化思維。例如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主要介紹了天資聰穎的神童方仲永由于沒有受到專業的知識訓練,長大后碌碌無為,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故事,而造成這一悲劇的人物有的學生認為是方仲永的父親,有的人認為是主人公自身沒有上進心。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自身意見分成正、反方以辯論賽的形式展開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加以適當指引并給出學生恰當的鼓勵,提高其自信心,使其在討論的過程當中鍛煉語言思維,體會文中深刻含義。
五、注重理論聯系實踐,發展學生思維拓展
高效課堂的建立離不開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尤其是語文這一門與現實息息相關的學科,其中的閱讀材料與文章主題基本是社會生活的文本映射,包括學生的作文創造靈感也大都來源于生活實踐。因此,教師在現實教學當中,要注重課本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將生活“搬進”課堂教學中,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找到歸屬感,增強學生實際體驗的同時發展其語文基礎能力,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在學習現代科技文《看云識天氣》時,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展開課程教學:首先,帶領學生通過閱讀全文了解文中關于云和天氣的科學知識,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其次,摘取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掌握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的用法;最后,將課文知識拓展到現實中,讓學生應用文中的根據云彩形狀、顏色等特性辨別天氣情況的知識,觀察生活中的現實情況,檢驗文中知識的有效性。通過這樣的教學,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與留心自然現象的好習慣,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
六、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主要依據,也是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有效開展的重要支撐。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反饋機制的主體僅由教師一人構成,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教學成果得不到全方位評價,還限制了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溝通,嚴重阻礙了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開展。因此,在語文教學呈現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同時,教師也應采取措施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將學生列入評價主體,并與其加強溝通交流,及時聆聽學生的想法與意見,將其作為課程設計的改革因素。另外,教師要像朋友一樣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根據其性格特點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促進班級整體語文學習共同進步。
七、結語
綜合上文可以看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建立的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配合,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要地位發揮著主體作用,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引導者應積極應用先進的教學工具與資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情境,調動學生主觀積極性。在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要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先進理念,不斷創新、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設計,達到素質教育觀念對初中教師的要求,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為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供有力措施。
參考文獻
[1]趙翠英,丁文波. 運用信息技術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2017(13).
[2]鄭培芳.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索[J]. 中華少年,2017(26).
[3]姜恒友.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研究[J].考試周刊,2017(8).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