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麗
【摘要】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它在學生的德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我國課程改革也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變枯燥的說辭為靈動的課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價值觀的滋養。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語言;寫作;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普及。習總書記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教育既承擔著培養知識型人才的作用,又肩負著教育人的使命。小學語文課堂應該端正教學內容價值取向,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滲透,為小學生正確的“三觀”培養奠定基礎。教師應該審時度勢,結合小學語文中現有資源來實現教學突破與價值觀念思想有效滲透,豐富健全小學生的語文知識與思想價值觀念體系。
一、教材滲透,感知“入腦”
教材是進行語文教學,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載體。寫人的課文在教材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編者的編排目的就是要通過文中的人物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以達到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潛心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價值觀教育資源,采取相應的滲透措施,逐步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對小學生而言,大到江河湖海,小到一棵草、一片云,在他們眼里都是完美無瑕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對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度挖掘,在教學中引導他們感受真善美,辨別假丑惡。如《詹天佑》一文中的主人公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勇敢受命,他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設計“人”字形線路,使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有力地回擊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藐視和嘲笑。這個形象本身具有強烈的感召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從詹天佑的語言、動作等方面著手,逐步品悟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又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中,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少年周恩來12歲離家讀書的故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周恩來為什么早早就離家去讀書?周恩來是以怎樣的心境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然后將周恩來的學習奮斗精神和國家責任感擴大化,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少年周恩來這一形象,在課文閱讀過程中滲透講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文題的含義,并重點品析文中“有志者當效周生”的深意,激勵學生要以周恩來為榜樣,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中國人要時刻心系祖國、熱愛祖國。只有讓學生在品讀中感知,在賞析中領悟,核心價值觀才能真正地“入腦”。
二、語言感染,領悟“入境”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個文本就是最好的例子,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教師應巧妙運用語言文字的魅力去感染學生,以文感人,以文育人,變乏味的講解為靈動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受其熏陶。如《珍珠泉》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優美語段,對文中的“水太清太涼”“水泡閃亮閃亮的”和“像小山似得涌浪”“嬉笑著追逐著”“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等詞句進行賞析。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談談家鄉及祖國的山河美景,引領他們發現家鄉之美、祖國之美。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國家富強、社會和諧對人們幸福美滿生活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要將壯麗的“北國風景”融合在“山舞銀蛇”“頓失滔滔”“惟余莽莽”等精彩語段的品讀中,并要充分運用激情朗誦、賞析,幫助學生感受文本之美、作者之情,體味文中的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感受毛澤東的博大胸襟,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
三、寫作言志,真切“入心”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措施。寫作是學生心聲的真情表達,好的作文不是憑空想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關心社會近況、新聞要點及對周圍的變化,激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我,說真話,講真事,放飛心靈,傾吐真情。比如,在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書寫《家鄉的變化》《祖國,您好》 《厲害了,我的國》等作文。通過寫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人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飛躍性的提升。又如人們對當今汽車“碰瓷”現象十分敏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書寫作文《扶不扶》,以此來反映國人對道德品質的重視與思慮。教師在習作指導中要巧妙地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寫前引導,以便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
四、融入生活,深刻“入魂”
美國教育家華特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習俗人情,全球重要事件都可以成為語文的德育資源。生活中處處是資源,為了更好地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滲透,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走出文本、編演課本劇,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教師可以選取典型文本讓學生進行編演,比如《負荊請罪》《巨人的花園》等,這時,學生既能參與編寫,又能參與表演,在活動中逐漸懂得了誠信、友善。又如《去年的樹》一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體驗,來體會樹與鳥的親密無間,體會信任創造的美好境界……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走向生活,多給學生創造“走出去”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去接觸生活、了解生活。教師可以安排大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活動,包括聽民間故事,收集對聯,猜謎語(燈謎),過各種傳統節日,積累古代名言警句(古詩名句)、民間諺語,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地名來歷,調查家鄉特產,等等。開展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徜徉,激發愛國熱情。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把核心價值觀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語文的育人優勢,才能真正落實德育的要求,促進學生快樂健康全面發展。教師還要潛心捕捉教材中的德育點,通過對文本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深刻體驗,巧用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價值取向進行引導,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效實現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附 ? ?注
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名稱:民族地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1341)研究成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