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是立德樹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可以作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源泉。在社會乃至教育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入手,提出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以期最大程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這是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時的講話,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源泉,對于大學生正確三觀的養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智慧奧妙的哲學宗教、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在這個“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巨大文化體系面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用之不竭的豐富資源。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和價值觀相互碰撞,容易使大學生們失去判斷力從而迷失方向。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武裝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內涵。我們要在社會轉型發展的當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新形勢、新特點,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價值。
1.1 有利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要求我們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所要進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的中國夢,這個中國夢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著。《易經·象傳》里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泰伯章》中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都彰顯了中華民族子孫們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孔孟等先賢大家不斷求索真善美的情懷;范仲淹、顧炎武、林則徐等仁人志士的勵志故事;孫中山、周恩來等先輩領袖的家國理想,這些內容既有力補充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又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1.2 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教育的重點。愛國主義是對祖國最深厚的一種感情,是一種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犧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在我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孕育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有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岳飛;有持節不屈、赤膽忠心的蘇武;有抵抗侵略、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還有喚醒國民、獻身變法的譚嗣同等等。如魯迅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1.3 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需要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在人文教育中,我國有著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注重人文精神,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表現了重人文、求和諧的鮮明的人文特色。人本主義精神、天人合一思想以及禮治觀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表現的尤為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從道德和藝術入手進行人文教養,從而使人不斷地得到升華,進入到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2.1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建設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課程教育來實現的。因此,要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就成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最基本最實際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當前許多高校已經在做或者嘗試做著一些文化課程的建設。比如有些高校要求在校學生完成一定文化通識類課程的學分;有些高校開設了一些人文素養類的選修課等等。為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應該根據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專門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必修或選修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圍繞古典詩詞、音樂繪畫、文物古玩、樓閣建筑等等來設置;可以安排資深教授,專家學者講授一些諸如《史記》、《山海經》、《中國古詩詞鑒賞》、《中國書畫賞析》等生動形象的容易讓大學生接受的課程;課程之外,可以定期開展組織一些第三課堂,比如名師大講堂、專題學術報告會、書畫大賽等來豐富大學生的認知。
2.2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潛移默化的灌輸方式。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包括校園基礎設施、校園文化氛圍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的體制機制等。大學校園的基礎設施尤其是文化基礎設施包括雕塑、景觀、綠道乃至文化長廊都是優秀傳統文化施展魅力和感召力的舞臺。那種彰顯高校學術精神、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甚或是那些對稱美、動態美、組合美的文化基礎設施設計可以在無形中將這些文化映入學生的眼簾,刻入學生的腦海。
此外,要在校園中營造傳播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高校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傳播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以及傳統宣傳平臺,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例如豐富校園網中提供類似《百家講臺》、《中國詩詞大會》、《探索·發現》等優質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在圖書館增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薦書目的展示平臺;定期放置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小故事的展板等等。
2.3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做法。高校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參與者,有條件也有義務盡可能的引導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大學生深入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將大學生們培養成有文化有內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和旅游景區以及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可以作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場所和平臺。高校的團委、學生工作處等部門可以主動與地方文化主管部門、人民團體以及社會組織聯系或對接,讓大學生們參與到傳統節日或者重大慶典的一些慶祝活動中來,比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活動、民族文化藝術表演、三下鄉文藝匯演等,讓他們在實地觀賞和參與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的創新”。我們應當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繼承發揚傳統優秀文化,重視和發揮其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