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軍
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們是列祖列宗遺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其不僅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還體現了中華民族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文化面貌。將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合在學生的德育素質教育中就凸顯了其存在的價值和功能。況且,學生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者,他們更應該義不容辭地堅守傳統文化陣地,以此在傳統文化的高效教導下全面發展自身的核心素養,進而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展開傳統文化課程與德育課程的雙向教學活動,本文將針對傳統文化課程在學生德育課程一體化中的作用展開初步分析,以此希望為廣大教師帶來一些啟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本質,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要大力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學生的德育素質首先就應該表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層面之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富強、民主、自由、和諧、愛國、法治、公平、平等、誠信、友善、文明、敬業這十二項基本準則。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是公民遵守的基本道德義務,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的基本標準要素。學生的“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的德育素養直接關系到我國中國夢的實現和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
“仁義禮智信”自始至終貫穿傳統文化的發展,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仁”是指以人為本,要有仁愛之心;“義”是指堅持正義,保持剛正不阿的節操;“禮”是注重禮貌,尊重他人;“智”是指提高各項能力,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信”是指誠信守法,承諾別人的事情要務必做到。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傳統文化融入到德育課程中既可以樹立學生明辨是非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又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目標,從而全方位地加強他們的道德修養。
傳統文化涉及的內容和種類多姿多彩,它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不但包含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等文化品格,而且還囊括了詩詞、古文、書法、戲劇等藝術門類,在不知不覺中就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相信大家對孔融讓梨、木蘭替父從軍、孟母三遷等傳統文化故事耳熟能詳,這些故事不但通過文字方式呈現出來,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它們以圖片、視頻等形式被展現出來,這樣既方便了學生的直觀理解,同時感染性較強的視聽語言又能強烈地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展開德育素質教育的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穿插傳統文化中豐富多彩的藝術內容自然而然地就會吸引學生的學習目光,從而牢牢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陶冶其美好心靈和提升其審美情操。
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故事種類繁多,比如:埋兒奉母、刻木事親、鹿乳奉親等故事文本。在教導學生養成“孝順老人、感恩父母”的德育素質品格時,筆者結合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理念從互聯網上下載了一部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影視片段——《少年閔子騫》,與此同時,筆者還穿插了傳統文化中的重陽節、老人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導入介紹這些節日的圖片信息,從而營造了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深化了學生的德育意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源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關鍵原理。德育課程的根本教育目的不在于傳授德育理論知識,而是在于輔助學生形成自主約束和自主管理的德育習慣,促使他們主動實踐各項德育行為。如果教師只將德育教學局限在室內課堂中,那么就會限制學生的思維視野,將德育教育限于口號之中和流于表面形式上。因此,教師要將德育教育面向社會,在客觀條件允許的范圍之內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德育活動。傳統文化蘊含了五彩繽紛的技巧元素,比如:漢字漢語、民間工藝、中華武術、民風民俗等,這就為教師指導學生高尚的道德行為奠定了扎實基礎,從而促使他們將道德素養自覺內化為一種心智模式和言行模式,全方位深化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教育學生要懂法、知法和守法時,筆者結合最近的社會熱點導入了一則違法的新聞案例,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作業,即讓他們思考如果孔子乘坐時光機來到當代世界,他碰到這樣的事件會怎樣做,然后讓學生以此為主題創作一篇小論文,示意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途徑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但要以視頻形式記錄自己的創作實踐過程,以便有效地防止學生的偷懶和作弊行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還能在不知不覺中督促他們遵守法律規范,讓其在無形中感受到法律尊嚴,更重要的是還讓學生深刻領悟到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在德育課程中是我國教育事業面臨的突破方向和重點難題。如何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下向學生導入德育課程,從而讓素質教育穿行在他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是廣大教師應該完善和彌補的教學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德育課程與學科教學展開高效融合,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行,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結構。
(作者單位:山東省招遠市齊山鎮十字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