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孫元元 張利芬
【摘?要】 目的: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復期居家休養患者實施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的干預效果。方法:將90例AMI恢復期居家休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延續性組,各45例,前者實施常規護理,后者另接受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對比兩組診療依從性及護理期間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率。結果:延續性組診療依從性分布與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前者診療依從性優良率高于后者,對比也可見顯著性差異(P<0.05);延續性組護理期間總MACE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對比可見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對AMI恢復期居家休養患者實施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診療依從性,減少MACE發生率。
【關鍵詞】 人文關懷;延續性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居家休養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內科臨床上的常見危急重癥,其發病率隨著三大基礎疾病的逐漸升高而升高,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此類患者術后居家休養期間仍需要實施高質量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才能保證診療依從性,以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1]。人文關懷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是指對患者的身體、情緒、精神等方面均實施完善、細致的照護以達到理想的護理目標[2]。鑒于此,本研究特探討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的實踐效果,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共90例,以完全隨機化方式分組。延續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43~79歲,平均(56.8±5.9)歲;合并高血壓者22例、合并2型糖尿病(T2MD)者17例,合并高脂血癥者10例。常規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1~78歲,平均(56.5±6.0)歲;合并高血壓者23例、合并T2MD者18例,合并高脂血癥者9例。兩組上述臨床資料數據之間經檢驗并未發現有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需要配合臨床醫師對患者實施對癥支持治療,同時注意對其本人和家屬加強指導,保持病房安靜,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休養環境,出院前向其詳細交代醫囑內容和注意事項,出院后定期打電話通知患者及時復診。
延續性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另給予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1)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在患者出院前鼓勵患者本人和家屬關注微信公眾號,每天上午九點定時在平臺上推送健康知識等,并通過與加好友、微信私聊等了解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根據其需求對推送的內容進行調整,盡可能推送小視頻、典型成功案例等;2)建立咨詢熱線:在科室護士站設置咨詢熱線,鼓勵患方發現任何問題及時打電話咨詢,咨詢站由護理人員24h輪流值班,并且兼具電話預約復診的作用;3)建立家庭隨訪機制:由護理人員自發組成護理小組,每組2~3人,每2個月1次進行家庭隨訪,詳細了解并記錄患者用藥情況、自我感覺變化和生活起居事項等,做好患者的情緒疏導和健康指導工作,使其能夠輕松面對康復治療。
兩組均實施為期6個月的護理干預。
1.3?觀察指標
1)對比診療依從性:將護理期間患者遵醫囑用藥、按時復查且復查時完全、積極、主動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者記為優;將護理期間患者遵醫囑用藥、按時復查且配合醫務人員的工作者記為良;將護理期間患者基本遵醫囑用藥、基本按時復查者記為可;否則記為差。統計診療依從性優良率,即優與良構成比總和。
2)對比護理期間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率,將護理期間出現再發AMI、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等情況者記為MACE發生。
1.4?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診療依從性比較
延續性組診療依從性分布與常規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前者診療依從性優良率高于后者,對比也可見顯著性差異(P<0.05)。
2.2?兩組總MACE發生率比較
延續性組護理期間有1例再發AMI,常規組護理期間有3例再發AMI、2例心律失常、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源性死亡。延續性組和常規組總MACE發生率分別為2.22%(1/45)、15.56%(7/45),對比可見顯著性差異(χ2=4.939,P=0.026)。
3?討論
AMI發生的病理基礎是冠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而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斑塊可出現破裂導致冠脈受阻,血液供應阻塞甚至中斷,進而誘發心肌出現缺血缺氧性壞死。AMI恢復期居家休養期間實施常規護理時部分患者的診療依從性不佳,很容易導致MACE[3]。
本次研究中,延續性組診療依從性分布較常規組明顯改善,優良率顯著高于常規組,總MACE發生率顯著低于后者,提示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可改善AMI患者的診療依從性,降低總MACE發生率。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包括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建立咨詢熱線、建立家庭隨訪機制措施,其中建立微信公眾平臺能夠幫助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情緒及其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借助微信軟件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滿足其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符合人性化的護理需求;建立咨詢熱線能夠保證任何時刻患者一旦有需求均能夠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健康指導,還可為患者減少復診等待時間,提升診療依從性;建立家庭隨訪機制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和臨床醫師了解AMI恢復期患者居家休養期間的病情動態變化,還可及時對其實施健康指導,控制預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有助于幫助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4]。因此,延續性護理效果更佳。
綜上,建議在AMI恢復期患者居家休養期間實施以人文關懷為依托的延續性護理,具有理想的干預效果,可提升診療依從性,降低MACE的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丁英,王靜,楊琴燕.早期人文關懷住院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擇期介入治療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12-15.
[2] 胡敏,邵紅英.延續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02):243-245.
[3] 馬靜,王保海,吳平平,等.延續性心理護理對AMI恢復期抑郁癥相關的認知及軀體癥狀改變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6,45(05):716-718.
[4] 趙嫦姣,羅蓉,胡陽瓊.延續性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應用價值[J].山西醫藥雜志,2016,45(24):2952-2953.